洪武十三年四月的应天府,春意正浓。秦淮河上烟波浩渺,画舫穿梭,歌女清亮的嗓音伴着丝竹声飘荡在水面上,与岸边商贩的叫卖声交织成一片。
紫金山麓苍翠欲滴,山间寺庙的钟声悠远传来,为这座帝都平添几分庄严。街道两旁桃红柳绿,春风拂过,花瓣如雨般飘落,沾在行人肩头。
这座大明的都城,因即将到来的洪武庚申科科举而变得愈发喧嚣和充满活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们,背负着行囊与梦想,风尘仆仆地涌入这座汇聚了天下目光的城池。
他们中有年过不惑的老秀才,也有刚及弱冠的青年才俊。有出身寒门的贫苦书生,也有家境殷实的富家子弟。但此刻,他们都怀揣着同样的梦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城门内外,车马粼粼,人流如织。挑着担子的小贩在人群中穿梭叫卖,茶馆酒肆里坐满了歇脚的旅客,客栈伙计站在门口高声招揽生意。
许多初次抵达京师的学子,尚未及领略帝都的繁华,便被城墙外张贴的一张巨大皇榜所吸引。
那皇榜以工整的楷书写就,字迹苍劲有力,盖着鲜红的玉玺印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内容更是让这些寒窗苦读多年的士子们心潮澎湃,几乎难以置信。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治国之道,重在得贤。今洪武庚申科试在即,四方学子汇聚京师,朕心甚慰。然虑及远方学子旅途劳顿,资斧不易,特命皇二子吴王朱栋,于大明帝国大学内辟静舍,备膳食,开书阁,以供赴考学子栖息攻读。一应费用,皆由吴王府瑞恒昌商行捐赠。另,着鹗羽卫、锦衣卫协同,保障考场秩序,派济仁堂及神策提举司医官入驻,护佑学子安康。科考之日,提供车马接送,笔墨纸砚皆由大学供给。望天下学子潜心向学,奋笔争魁,勿负朕望。钦此!”
皇榜之下,围满了翘首观看的学子。读罢内容,人群中顿时爆发出阵阵惊呼和议论。
“陛下…陛下竟如此体恤我等寒微学子?”一个穿着洗得发白儒衫的年轻学子喃喃自语,眼眶瞬间湿润。他名叫李文远,来自西北贫瘠之地,为了筹措盘缠,家中几乎变卖了所有值钱之物,母亲连夜赶制布鞋,父亲更是向乡邻借遍了铜钱。
一路跋涉,风餐露宿,饿了啃干粮,渴了饮山泉,夜里常常宿在破庙或路边。此刻见到皇帝亲自下旨提供如此周详的照顾,如何能不激动?
“免费住宿?免费膳食?还开放大明帝国大学的藏书阁?”
另一个操着江南口音的学子激动地拉住同伴,“王兄,我等岂不是有幸能一窥那传说中的格物新知、算学精要?”
这位江南才子名唤沈文渊,自幼聪颖,对新兴的格物之学颇有兴趣,奈何家中藏书有限,如今能进入帝国大学的藏书阁,对他而言简直是天赐良机。
他身旁的王姓学子同样难掩兴奋:“沈兄所言极是!听闻帝国大学藏书阁中不仅有四书五经,还有西洋传来的几何原本、天文历法,甚至还有前朝失传的孤本!此等机遇,千载难逢啊!”
“不仅如此,你看那边还有细则说明!”
有人指着旁边另一块公示牌,“帝国大学设立专项助学资金,由陛下内帑和户部拨款,资助贫寒优秀学子入学后的束修和生活费用!若科举高中,还有额外奖赏!”
众人纷纷围拢过去,只见那块公示牌上详细列出了助学资金的申请条件和流程。最令他们震惊的是,上面明确写道:凡在科举中表现优异者,无论是否中举,皆可申请入读帝国大学,享受食宿全免待遇,若家境特别困难,还可按月领取生活补贴。
“陛下圣恩!吴王殿下仁德!”
不知是谁率先喊了一句,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学子面向皇城的方向,郑重地躬身长揖,甚至有人激动地跪拜下来,表达内心的感激涕零。
一些年长的学子更是老泪纵横,他们经历过前朝的动荡,深知当今圣上如此厚待读书人,实属难得。
就在这时,一阵清脆的铃铛声传来。只见几辆造型奇特、却显得异常稳固宽敞的四轮马车,在身着统一服饰的车夫驾驭下,稳稳地停在了城门附近的空地上。马车上悬挂着“大明帝国大学校车”的旗帜,车身上还有瑞恒昌的徽记。
一名身着帝国大学青色学袍、胸前别着校徽的年轻学生跳下车,朗声道:“诸位赴考的兄台,奉吴王殿下令,接送诸位前往大明帝国大学住宿。车马免费,坐满即发,请有序上车!”
学子们见状,纷纷提着行李涌上前。有胆大的学子摸了摸马车的木质车壁和那巨大的包铁车轮,惊叹道:“好结实的车驾!” 那学生笑道:“此乃神策提举司格物工坊特制,安装了帝国大学格物学院墨友谦副掌院设计的刹车组件,安全稳当,三匹驮马牵引,可坐二十人。诸位请放心。”
学子们依次上车,车内空间果然宽敞,甚至还有专门放置行李的空位。来自天南地北的学子们坐在一起,最初的拘谨很快被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皇恩的感慨所冲淡,车厢内充满了兴奋的交谈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