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龙椅上的欲望:情锁宫闱之殇 > 第3章 宠妃乱政

龙椅上的欲望:情锁宫闱之殇 第3章 宠妃乱政

作者:孤鹤啸九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19:58:20

虽然陈叔宝后宫已纳千余名佳丽,个个容貌出众,但没有一人能撼动张丽华的专宠。因为她的美,不仅在皮囊,更在那股勾魂摄魄的灵气与狡黠。陈叔宝曾对近侍感叹:“朕的丽华,不仅貌若天仙,更有七窍玲珑心,这世上无人能及。”

这话并非虚言。张丽华虽出身寒微,却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与远超常人的辩才。起初,她只执掌后宫琐事,将六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实则是顺她者昌,逆她者亡。可随着陈叔宝愈发沉溺酒色,连早朝都懒得去,百官的奏折,都得靠宦官蔡脱儿、李喜度送到后宫。于是张丽华的手,渐渐伸向了朝堂。

这日清晨,蔡脱儿和李喜度捧着厚厚的奏折,战战兢兢地跪在临春阁的殿外。殿内传来丝竹之声和男女的调笑声,两人不敢抬头,只能低声喊道:“陛下,臣等奉百官之命,送来今日的奏折。”

过了许久,殿门才缓缓打开。陈叔宝穿着宽松的锦袍,怀里抱着张丽华,醉眼朦胧地走了出来。他瞥了眼奏折,不耐烦地挥挥手:“念。”

蔡脱儿连忙展开奏折,磕磕绊绊地念了起来:“扬州……扬州奏报,近日暴雨,江水泛滥,淹没了不少良田,百姓流离失所,恳请陛下开仓放粮……”

刚念到一半,他突然忘了下文,急得额头冒汗。李喜度连忙补腔:“还有……还有吏部奏报,举荐了几位官员,请求陛下……请求陛下恩准任用……”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颠三倒四。陈叔宝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正要发怒,怀中的张丽华却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柔声道:“陛下息怒,他们笨嘴拙舌的,哪能说清楚奏折的意思。不如臣妾说给您听?”

陈叔宝的怒气顿时消了大半,他点点头:“好,你说。”

张丽华从陈叔宝的膝上坐直身子,不看奏折,却一字不差地将扬州水灾的奏折内容复述了出来。她不仅记得受灾的州县名称,连具体的受灾人数、需要的粮食数量都分毫不差。

随后,她又条理清晰地分析道:“扬州水灾一事,不可拖延。臣妾以为,应立刻下旨,命扬州刺史开仓放粮,同时派御史前往督查。那些地方官素来贪婪,若是无人监督,粮食恐怕会被他们中饱私囊,百姓还是得不到实惠。”

接着,她又说起吏部举荐官员的奏折:“吏部举荐的那几人,臣妾听说都是出身寒微。并非臣妾看不起寒门子弟,只是朝中大臣多是世家出身,若是骤然提拔他们,恐怕会引起不满。不如先授个闲职,让他们在岗位上历练几年,若是真有才干,再提拔也不迟。”

陈叔宝听得连连点头,他搂着张丽华的腰,笑道:“还是丽华想得周全!朕就说,你比那些只会读死书的大臣强多了。就按你说的办!”

自那以后,“贵妃代批奏折”成了南陈宫中风雷不动的规矩。每天清晨,蔡脱儿、李喜度都会先把奏折念给张丽华听,她在结绮阁的暖阁里拟定好处置方案,待到夜里陈叔宝宠幸时,再用软语细说。陈叔宝对她的话深信不疑,有时甚至连奏折都不看,只听张丽华几句话便点头应允。

朝堂上的大臣们渐渐发现,皇帝的旨意越来越“合贵妃心意”:提拔的官员多是与张丽华有牵扯的,惩处的人往往是曾反对过她的。可没人敢说什么,毕竟旨意上盖的是皇帝的玉玺,谁又敢质疑“天子圣裁”?

张丽华心里清楚,要在后宫站稳脚跟,光靠皇帝的宠爱远远不够。那些看似地位低微的太监宫女,才是宫墙里最关键的人。他们能听到皇帝的私房话,能看到妃嫔的小动作,甚至能提前知晓朝堂的风向。

结绮阁的偏殿里,每天都有太监宫女来来往往。只要是来办事的,张丽华从不空手打发。小太监替她传一次话,能得到一两银子的赏钱;宫女帮她梳一次头,就能领到一支金步摇。若是遇到手脚麻利、嘴又严的,她还会赏些成色极好的绸缎、首饰,甚至提拔他们去伺候皇帝的起居。

有个叫小禄子的小太监,原本只是负责打扫结绮阁的庭院。一次,他看到龚贵嫔的宫女偷偷往张丽华的茶里加东西,立刻悄悄禀报了张丽华。张丽华不动声色地换了茶水,事后不仅赏了小禄子五十两银子,还把他调到了陈叔宝身边当差。

“你跟着陛下,要多留心陛下的喜好。”张丽华私下叮嘱小禄子:“陛下若是念叨想吃什么、想玩什么,或是对哪个大臣不满,都要第一时间告诉本宫。”

小禄子得了好处,又有机会接近皇帝,自然对张丽华忠心耿耿。此后,陈叔宝的一举一动,几乎都在张丽华的掌握之中。

当然,张丽华的手段不止“笼络”,还有“威慑”。

有个负责浣衣的宫女,私下里跟人抱怨“张贵妃太过霸道,把陛下迷得晕头转向”,这话很快就传到了张丽华耳朵里。三日后,那个宫女就被安了个“偷窃宫物”的罪名,杖责五十后发配到了偏远的皇陵。

消息传开,宫人们再也不敢私下议论张丽华。哪怕是在自己的住处,也只敢说些“贵妃贤德”“贵妃仁慈”的话。久而久之,宫里到处都是夸赞张丽华的声音,连陈叔宝都时常听到:“陛下,张贵妃真是心善,昨日还赏了我家小孙子一件棉袄呢!”“陛下,张贵妃把六宫打理得井井有条,我们做下人的都省心多了!”

听得多了,陈叔宝对张丽华愈发信任,甚至觉得她不仅是自己的爱妃,还是个能“母仪天下”的贤后。有一次,沈皇后劝他“少宠信贵妃,多关心朝政”,他还不高兴地反驳:“丽华贤良淑德,宫里上上下下都夸她,你怎么能这么说她?”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丽华在后宫的权力越来越大。原本属于皇后的“六宫之权”,早已被她牢牢握在手中。

妃嫔们的份例、赏赐,全由张丽华说了算。跟她关系好的,每月能领到双倍的胭脂水粉;若是得罪过她的,连最基本的绸缎都领不到。有个姓王的美人,只因在宴会上抢了张丽华的风头,第二月的份例就全变成了粗布衣服、糙米粮食,不到半年就被折磨得形容憔悴。

后宫的人事调动,更是张丽华一句话的事。她想提拔哪个宫女当掌事嬷嬷,哪怕资历再浅,也能立刻上任;她想把哪个太监调去苦差事,哪怕对方曾立过功,也没人敢求情。

有一回,孔贵嫔想把自己的侄女调入东宫当差,特意备了厚礼去求张丽华。张丽华表面上笑着答应,暗地里却让人把孔贵嫔的侄女派去了浣衣局。孔贵嫔气得直咬牙,却不敢跟张丽华翻脸,她知道,只要张丽华在皇帝面前说一句坏话,自己的贵嫔之位都可能保不住。

就连皇后沈婺华,也不得不让张丽华三分。

沈皇后的宫殿里,宫女的数量越来越少,份例也时常被克扣。有宫女忍不住向沈皇后抱怨,沈皇后却只是淡淡一笑:“罢了,只要不缺衣少食,便不用计较这些。”她心里清楚,跟张丽华争这些,只会让皇帝更加厌烦自己,倒不如安安静静地读经念佛。

渐渐地,后宫里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景象:皇后的宫殿冷冷清清,而张贵妃的结绮阁却门庭若市。妃嫔们有事没事就往结绮阁跑,要么送些奇珍异宝,要么陪张丽华聊天解闷,只为能在她面前留个好印象。

而张丽华,就像后宫里的“地下天子”。她坐在结绮阁的主位上,接受着妃嫔们的奉承,掌控着宫人的命运,甚至能间接影响朝堂的决策。她看着眼前的一切,嘴角露出一抹得意的笑容,自己从一个织席人家的女儿,一步步爬到如今的位置,靠的可不是运气。

张丽华在后宫站稳脚跟后,很快便将目光投向了朝堂。她知道,仅凭自己一个人,很难长久地掌控权力。她需要盟友,需要在朝堂上有自己的爪牙。而朝堂之上,也有人将目光投向后宫。

都官尚书孔范是个典型的阿谀奉承之徒,他深知张丽华在陈叔宝心中的地位。为了攀附权贵,他借着与孔贵嫔结为兄妹的由头,频繁出入后宫。但每次入宫,他都会带上奇珍异宝,去孝敬张丽华。

有一回,孔范听说张丽华喜欢珍珠,便花重金从西域买了一颗鸽子蛋大小的珍珠,送到了结绮阁。张丽华见了,果然十分欢喜。孔范趁机说道:“贵妃娘娘天生丽质,这颗珍珠只有您才配得上。只是如今朝中有些人,总是对娘娘说三道四,说您干预朝政,臣妾实在为您不平。”

张丽华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她笑着说:“孔大人有心了。那些闲言碎语,不过是些无知之人的胡言乱语,本宫懒得理会。倒是大人您,在朝堂上可要多帮本宫留意些,若是有人再敢造谣,还请大人为本宫说句公道话。”

这话一出,孔范便听出了弦外之音。他连忙躬身:“娘娘放心!臣定当为娘娘分忧,谁敢对娘娘不敬,臣第一个不饶他!”

从那以后,张丽华和孔范便成了“盟友”。

孔范之外,张丽华心中还有另一枚重要的棋子——中书舍人施文庆。

施文庆与孔范不同,他精于算计,尤其擅长理财。当时陈叔宝大兴土木建造三阁,国库早已空虚,施文庆却总能想出各种法子“创收”,深得陈叔宝的信任。

张丽华知道,要收服施文庆,得用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日,施文庆正为了国库空虚的事愁眉苦脸,陈叔宝又要修建新的宫殿,可府库里的银子已经所剩无几,若是拿不出钱,恐怕会惹皇帝发怒。

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宫人突然来报:“张贵妃有请大人到结绮阁一叙。”

施文庆愣了一下,他与张贵妃素来没有往来,她为何突然找自己?虽心中疑惑,他还是连忙整理了一下官袍,跟着宫人去了结绮阁。

殿内,张丽华正坐在主位上,面前摆着一张纸条。见施文庆进来,她笑着招手:“施大人来了,快请坐。”

施文庆躬身行礼后,小心翼翼地坐下:“不知娘娘找臣,有何吩咐?”

张丽华将面前的纸条推到他面前:“大人看看这个。”

施文庆拿起纸条一看,眼睛瞬间亮了。上面写着几条“增收赋税”的法子,比如“严查私盐”“加重商税”“清理户籍漏税”,每一条都切中要害,若是实施,不出半年,国库定能充盈。

“这……这是?”施文庆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这是本宫闲来无事,想到的几个小法子。”张丽华轻描淡写地说:“大人也知道,陛下近来想修新宫殿,可国库空虚,大人想必也很为难吧?”

施文庆连忙点头:“娘娘所言极是!臣正为此事愁得睡不着觉。若是能按娘娘的法子来,定能解燃眉之急!”

“那就好。”张丽华笑道,“这些法子,大人可以拿去用。只是有一事,本宫想拜托大人。”

施文庆连忙起身:“娘娘请讲!只要臣能做到,定不推辞!”

“本宫听说,吏部尚书的位置很快就要空了。大人在朝中多年,劳苦功高,这个位置,本宫觉得很适合大人。”

施文庆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吏部尚书是朝廷重臣,他从未敢奢望过这个位置。

“娘娘……您的意思是?”

张丽华看着他,眼神锐利。“大人用本宫的法子充盈国库,帮陛下解决难题,陛下定会高兴。到时候,本宫再在陛下耳边说几句好话,吏部尚书的位置,自然就是大人的。”

施文庆心中瞬间明白了,张贵妃这是要与自己做交易:她给自己“创收”的法子,帮自己谋得吏部尚书的位置;而自己,则要成为她的人,为她效力。

施文庆本就不是什么忠臣,对他而言,权力、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张贵妃有皇帝的宠爱,又能帮自己谋得高位,这样的盟友,远比忠于南陈更划算。

他当即躬身,语气恭敬:“臣愿为娘娘效力!从今往后,娘娘的事,就是臣的事!”

张丽华满意地点点头:“大人是个聪明人。放心,本宫不会亏待你的。”

就这样,施文庆也成了张丽华的盟友。他按照张丽华的法子,在民间大肆搜刮勒索,虽然百姓们苦不堪言,国库却渐渐充盈起来。陈叔宝大喜,果然提拔施文庆为吏部尚书。

而施文庆也信守承诺,处处维护张丽华的利益。他不仅在朝堂上为张丽华说话,还把朝中的各种消息及时通报给她,成了张丽华在朝堂上的“眼睛”和“耳朵”。

至此,张丽华的朝堂盟友局已初步织成,孔范为她打压异己、掌控官员任免,施文庆为她打理财政、提供消息。有了这两枚棋子,张丽华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成了南陈朝堂上无人敢忽视的力量。

有了张丽华做靠山,孔范和施文庆愈发肆无忌惮。他们引荐自己的亲属朋党入宫求官,陈叔宝一概应允。有时甚至不用他们开口,只要张丽华在陈叔宝的枕边说一句“某人可用”,那个人便能立刻得到重用。

这些新官大多出身下层,或是小吏,或是商贩。他们一朝得志,便露出了贪婪的本性。在地方上,他们巧取豪夺,欺压百姓;在朝堂上,他们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南陈的朝堂风气,变得越来越**。

随着孔范和施文庆的势力越来越大,张丽华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也达到了顶峰。她就像南陈的“地下天子”,一举一动都能影响朝堂的走向。

王公大臣们见了她,都得毕恭毕敬地行礼;地方官想升官,都得先给她送重礼;就连皇后沈婺华,也得让她三分。

有一回,一位老臣在朝堂上反对施文庆搜刮百姓,两人争执了起来。老臣气得胡子都翘了:“施文庆!你这样盘剥百姓,就不怕天打雷劈吗?”

施文庆却冷笑:“我这是为了陛下,为了南陈!你懂什么?”

这事很快就传到了张丽华耳朵里。当晚,她在陈叔宝耳边说:“陛下,那位老臣太过固执,在朝堂上大吵大闹,恐怕会影响朝政和谐。不如把他贬到地方去,省得他在京城惹事。”

陈叔宝听后,当即下旨,把那位老臣贬为了偏远州县的小官。消息传开后,朝中大臣再也没人敢反对张丽华和她的党羽。

而后宫的家属犯了法,只要向张丽华行贿,也能免于责罚。

孔贵嫔的弟弟在外面强抢民女,被百姓告到了官府。孔贵嫔吓得不行,赶紧带着一箱金银珠宝来到结绮阁,跪在张丽华面前哭求:“贵妃娘娘,求您救救我弟弟吧!要是他被治罪,我们孔家就完了!”

张丽华收了钱财,笑着说:“这事包在本宫身上。”

随后,她在陈叔宝面前说:“孔贵嫔的弟弟只是一时糊涂,并非故意犯错。不如从轻发落,给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陈叔宝当即应允,不仅赦免了孔贵嫔的弟弟,还把告状的百姓抓了起来,罪名是“诬告皇亲国戚”。

百姓们对张丽华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却又敢怒不敢言。当时江东一带,流传着一句民谣:“江东小朝廷,不知有陈叔宝,只知有张贵妃。”

有人把这句民谣告诉了陈叔宝,本以为他会生气,可陈叔宝却笑着说:“朕的丽华能有如此名声,是朕的福气啊!”

此时的陈叔宝,早已把国家大事抛到了九霄云外。他每天都和张丽华饮酒作乐,听着《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他不知道,北方的隋朝已经厉兵秣马,隋文帝杨坚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南陈的江山;他不知道,自己亲手培养的利益集团,已经把南陈的根基掏空;他更不知道,亡国的钟声,已经在不远处悄然敲响。

而张丽华,依旧沉浸在权力的**中。她以为,只要有陈叔宝的宠爱,只要有孔范、施文庆这些党羽的支持,她就能永远掌控南陈的命运。可她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百姓的怒火积攒到一定程度,当外敌的铁蹄踏破国门,她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