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 > 第109章 向土地进军

深秋的晨雾尚未散尽,磐石谷的寂静便被一种不同以往的喧嚣打破。这喧嚣并非战斗的警报,也非训练的呐喊,而是金属与岩石、与土地碰撞发出的沉重声响,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和喘息声。一种新的、关乎根本生存的战斗,在这片刚刚点燃工业火种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谷内的人口已增至近两百人,每日消耗的粮食成了一个日益沉重的负担。当初从鹰嘴崖带来的、以及零星缴获和通过秘密渠道换来的粮食,在严格的配给制度下,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仓库里的粮囤日渐矮小,炊事班做饭时下米的手越来越谨慎。冬季的寒风已然在太行山脊徘徊,一旦大雪封山,外部的补给线将彻底中断。饥饿的阴影,如同盘旋的秃鹫,悄无声息地逼近这片新生的根据地。

指挥部里,气氛比讨论军工生产时更加凝重。后勤长老王将空了一半的米缸指给林烽看,脸上写满了焦虑:“支队长,照这个吃法,存粮顶多撑到年底。这还不算可能的新队员补充。冬天山里啥也弄不到,到时候……”

林烽没有说话,他走到洞口,望着谷中那片在晨光中泛着枯黄色的荒滩和坡地。溪流两岸,杂草丛生,灌木盘结,乱石嶙峋,一片荒芜。但在这荒芜之下,他看到的却是希望。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骨干,声音沉稳而坚定:

“兄弟们,形势大家都清楚了。粮食,就是咱们的命根子!枪杆子要靠米袋子撑着!没有饭吃,咱们就是有再好的枪、再多的子弹,也守不住这磐石谷!等、靠、要,解决不了问题!出路只有一条——”他停顿了一下,手指向洞外那片荒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向这片土地要粮食!”

他随即做出决策:“从现在起,除了必要的警戒哨和军工坊必须维持运转的人员外,全支队动员,包括机关人员、后勤人员,全部投入开荒!发起一场‘垦荒大会战’!首要目标,就是溪流两岸那些相对平坦、土质好些的地块!必须在土地上冻前,开出足够播种的田来!”

命令如山,整个磐石谷立刻行动起来。但开荒不同于打仗,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敌人,是工具的极度匮乏。

后勤处的院子里,堆放着支队所有的农具:几十把锄头,不少已经卷刃、断把;十几把铁锹,锈迹斑斑;镐头更是稀缺,只有寥寥几把。这些工具对于开垦大片荒地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修!能修的马上修!不能修的,回炉重打!”林烽下令。铁匠铺的炉火日夜不息,张铁臂带着徒弟们,优先赶制、修复农具。没有足够的铁,他们就削木为锹,选用坚韧的硬木,削制成简陋的木锹、木镐,虽然效率低下,但总好过徒手。

同时,以排、班为单位,开荒任务被迅速划分下去。溪流北岸那片面积较大的缓坡划给了一连,南岸的滩涂地归二连,靠近生活区的零星小块土地则由支队部和后勤人员负责。各单元内部又细划到班、到人,实行“责任田”制度。一种无声的劳动竞赛氛围开始形成。

第二天黎明,嘹亮的哨声划破晨霭。队员们扛着五花八门的工具——崭新的、破旧的、铁质的、木制的——如同奔赴战场一般,浩浩荡荡地开进了预设的垦荒区。刹那间,沉睡的山谷被沸腾的人声和劳动声响唤醒。

砍伐灌木荆棘。 这是开荒的第一道关卡。一人多高的野草、盘根错节的荆棘丛、手腕粗的灌木,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队员们挥动柴刀、斧头,奋力砍劈。荆棘的尖刺毫不留情地划破他们单薄的衣衫,在手臂、脸颊上留下道道血痕。汗水浸入伤口,带来一阵阵火辣辣的刺痛。但没有人退缩,刀光闪处,荆棘纷纷倒下,开辟出前进的道路。

清除石块。 清理掉植被,裸露出的是一片布满大小石块的荒地。小的石头用手捡,大的石块则需要用镐头刨松,再用粗木杠子插入石下,几人合力,“嘿呦嘿呦”地喊着号子,才能撬动。这些沉重的石块被抬到地边,有的用来垒砌田埂,更多的被运到远处堆放。虎口被震裂,渗出血丝;肩膀被杠子磨得红肿,甚至破皮。泥土和汗水混合在一起,让每个人都成了“泥人”。

平整土地。 这是最耗体力、也最考验技术的环节。队员们挥舞锄头和铁锹,深深地深翻板结的土地,将埋藏在深处的草根刨出,将土块打碎。一锄头下去,往往只能啃下一小块硬土。需要反复敲打,才能将土地变得疏松。然后,再用铁锹和木耙将地面整平,开出浅浅的排水沟,初步形成可以播种的田垄。劳动强度极大,一天下来,每个人都腰酸背痛,手臂几乎抬不起来。

* 老兵李大山: 这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从不含糊的汉子,此刻把开荒当成了新的战斗。他抡起镐头,动作迅猛有力,仿佛面前不是土地,而是敌人的工事。手上厚厚的老茧磨破了,渗出鲜血,他随手抓把土按上,吐口唾沫,继续干。他的地块进度总是最快,田垄垒得最直。

* 年轻学生兵王小川: 这个投笔从戎的青年,第一次经历如此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起初的新鲜感很快被极度的疲劳取代。他的手掌娇嫩,没干多久就磨出了好几个大水泡,每挥动一下锄头都钻心地疼,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班长看见,让他休息,他倔强地摇头。旁边一位沉默的老兵过来,用烧红的针小心地替他挑破水泡,挤出脓水,然后用干净的布条仔细包扎好,拍拍他的肩膀:“小子,慢慢来,都是这么过来的。” 王小川咬着牙,再次拿起了工具。

* 女队员后勤支援队: 以王婶为首的妇女和身体稍弱的队员,组成了坚强的后勤保障。她们抬着盛满开水的大木桶,提着装满杂粮窝头的篮子,穿梭在各个劳动区域。送水送饭,帮队员们包扎手上的伤口,休息时还主动清理砍下的杂草,堆放在一起沤肥。她们的存在,给艰苦的劳动带来了温暖和慰藉。

整个垦荒区,号子声、锄地声、石块碰撞声、互相鼓励的呐喊声、偶尔响起的劳动号子,交织成一曲雄浑磅礴的创业交响乐。虽然艰苦,但一种人定胜天的豪情和集体奋斗的热浪,驱散了深秋的寒意。傍晚收工时,队员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返回营地,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劳动后的充实和满足。夜晚,营地弥漫着膏药和艾草熏蒸的特殊气味,那是治疗肌肉酸痛和防止伤口感染的特有方式。

经过连续数日披星戴月的奋战,溪流两岸的荒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片片齐腰深的杂草和荆棘丛消失了,狰狞的乱石被清理一空,取而代之的是一垄垄初步平整、散发着新鲜泥土气息的田埂。虽然这些土地还显得粗糙,远未达到精耕细作的程度,但已经具备了播种的基础。

队员们站在地头,望着自己用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期待。粗糙的手掌上,新旧水泡叠着老茧,记录着这几日的艰辛。然而,每个人都清楚,这垦出的土地,仅仅是希望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播种、施肥、田间管理、以及对抗可能的天灾虫害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种子在哪里?肥料如何解决?能否真正迎来收获?一个个问号,如同远处朦胧的山峦,预示着前路依然漫长。但无论如何,向土地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生存的根基,正在一锄一镐之间,被艰难而又坚定地奠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