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 > 第108章 生命的延续

成功的狂喜如同磐石谷上空炸响的春雷,震撼人心,但雷声过后,需要的是细密而持久的春雨,才能真正滋养大地。试射场的硝烟散去,那枚嵌在木板里的变形弹头被郑重地请回了支队指挥部,作为珍贵的见证。但林烽和李文都清楚,一两发成功的子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将复装技术从实验室般的攻关,转变为稳定、可持续的规模化生产,是摆在面前更艰巨、也更现实的任务。这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战斗力的延续,是根据地生命线的延续。

试射成功的第二天,林烽立即召集了全体骨干和攻关小组核心成员,在指挥部召开了一次务实而紧迫的会议。

“兄弟们,试射成功,证明了咱们的路子是对的!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林烽开门见山,语气中没有丝毫松懈,“现在,咱们要做的,不是庆祝,而是要把这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要把这‘样品’,变成咱们战士枪膛里实实在在的‘粮食’!”

会议决定,立即将原有的临时攻关小组,升级为常设的“弹药复装作坊”,与修械所并列,作为支队后勤保障的核心部门之一。首要任务,是建立一条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小规模生产线。

选址在原有“火药坊”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和改造。选择了更开阔、通风更好、并且有多块天然巨石可作为掩体的区域。利用木材和茅草,搭建了更加坚固、分区明确的工棚。最重要的,是制定了极其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用木牌大字书写,悬挂在每个工位的醒目位置:

* “严禁烟火!严禁撞击!严禁无关人员靠近!”

* “操作前检查工具,操作中精神集中,操作后清理现场!”

* “底火压装,必须双人操作,一人监护!”

* “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报告处理!”

生产线按照流程,严格划分为四个隔离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简单的土石掩体:

1. 预处理区: 负责回收弹壳的清理、整形、扩口。设置了专门的水槽和细沙,用于清洗和打磨弹壳。整形工具和扩口器固定摆放,操作员佩戴手套和护目镜。

2. 底火装配区: 设在最偏远、掩体最厚的角落。入口处设立警示牌,非授权严禁入内。操作员必须全身防护。所有混合底火药剂的配制,必须在另一处更偏僻的独立小石洞内完成,每次配量严格限制,配好的药剂用特制的小木盒盛放,由专人传递至装配区。压装工作台更加稳固,杠杆压床加装了安全罩。

3. 发射药装填区: 相对独立,通风良好。配备了多个经过校准的戥子,确保称量精确。火药存放在防潮的陶罐中,取用有严格登记。

4. 弹头压合与检验区: 靠近出口,光线较好。压合工具统一标准,每压合完成一发,检验员会仔细检查合装是否紧密,外观有无明显瑕疵。

人员方面,采取了轮训和专职相结合的方式。从各排抽调心思细腻、手脚麻利的战士,轮流到作坊参加培训和实践,既扩大了生产队伍,也培养了后备力量。李文作为总负责人,张铁臂负责技术指导和最终检验,几名在攻关中表现突出的队员成为各工位的专职骨干。

很快,这条简陋的生产线就开始“滴答”运转起来。不再是之前那种突击式的攻关,而是有了节奏和秩序。清晨,运输队会将回收来的空弹壳送到预处理区;白天,各工位在严格监督下有序作业;傍晚,检验合格的复装子弹被清点入库。虽然速度缓慢,每天只能生产二三十发,但产能初步稳定了下来。复装子弹,从一项惊心动魄的科研攻关,变成了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后勤生产工作。

这条生产线的建立,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子弹本身的数量。

战略价值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支队后勤处的账本上,首次出现了“自产弹药”这一栏。虽然数量有限,但它是可以再生的!战士们在进行射击训练时,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以前是“舍不得打”,现在是“可以适当打”。虽然配额依然紧张,但考虑到打出去的子弹壳还能“再生”,那种捉襟见肘的焦虑感大大缓解。实弹训练的次数和效果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战士们上战场时,心里更踏实了。尽管主要弹药仍依赖缴获,但他们知道,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弹尽粮绝之时,他们还有一条微弱的、但确确实实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补给线。这种心理底气,是任何缴获都无法带来的。

精神象征的升华则更为深刻。“一颗子弹,就是一条命”这句话,在磐石谷有了全新的含义。它不仅指子弹能夺取敌人的生命,更指复装子弹能延续战士的战斗生命。作坊里的工作,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队员们都知道,他们手上经过的每一枚弹壳,都可能曾在某次战斗中击发过,保卫过根据地的安全;而现在,经过他们的手,它将再次被赋予使命,回到战士的枪膛中。这种“生命循环”的意象,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每一颗粗糙的复装子弹诞生,都不仅仅是技术的成功,更是集体意志和自力更生精神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整个支队的士气。

技术积累的奠基作用不可估量。通过复装子弹的全过程,支队培养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军工技术骨干。他们不仅掌握了火工品的危险操作、金属的精密加工,更积累了宝贵的标准化、流程化生产管理经验。对火药性能的理解、对金属材料的处理、对简易工具的设计和改进,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未来尝试复装更复杂的弹药、甚至制造土地雷、手榴弹等更高级的军工产品,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基础。这支队伍,开始从单纯的战斗队,向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综合力量蜕变。

生产线稳定运行几天后,林烽带着支队主要干部,亲自视察了修缮一新的复装作坊和旁边的修械所。

他仔细观看了每一个工位的操作流程,询问了安全措施的细节,甚至亲自上手,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弹壳整形和发射药称量的过程。看着队员们专注而熟练的操作,看着那一排排经过处理、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弹壳,和旁边木箱里逐渐增多的、黄澄澄的复装子弹,林烽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在作坊前的空地上,林烽对聚集起来的队员们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情:

“兄弟们!辛苦了!我代表支队全体指战员,感谢你们!”

他拿起一发复装子弹,高高举起:“看看!这就是咱们磐石谷自己造出来的子弹!它不漂亮,甚至有点丑,但它里面装的,不是普通的火药!它装的是咱们‘山鹰支队’的志气!是咱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骨气!是咱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敌人的重重封锁里,硬生生杀出来的一条生命线!”

他目光炯炯地扫过每一张激动而又自豪的脸庞:“你们在这里,不仅仅是造子弹!你们是在为咱们根据地的未来,打造最坚实的根基!你们的工作,和前线冲锋陷阵一样光荣,一样重要!”

最后,他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现在,咱们迈出了第一步,很好!但不能满足!要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想办法提高产量,还要研究新东西!比如,咱们的机枪子弹能不能也复装?能不能试着造土地雷、造手榴弹?让咱们的火力更猛!我相信,只要咱们有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就没有造不出来的东西!”

夜色悄然降临,磐石谷的大部分区域渐渐安静下来,战士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和训练,陆续进入梦乡。然而,在营地边缘的溪流下游,复装作坊和修械所里,却依然亮着灯火。

透过工棚的缝隙,可以看到里面晃动的人影。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风箱低沉的呼啸声、以及队员们压低嗓音的交流声,混合着溪流的潺潺水声,构成了一首独特的、充满生机的夜晚协奏曲。这灯火,这声响,不再是混乱和危险的象征,而是秩序、希望和力量的体现。

第二天清晨,一名叫二娃的年轻战士,兴冲冲地跑到后勤处,领取了他这个月的额外训练配给——五发用草纸小心包裹的复装子弹。他像捧着宝贝一样,回到自己的窝棚,就着窗口透进的晨光,仔细地将这五发子弹一粒一粒地压进弹夹。他一边压,一边嘴里低声念叨着:“伙计们,这回可是咱们自家作坊里出来的,争点气,到时候让鬼子尝尝厉害!”

阳光照在他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脸上,那眼神里,不再是对稀缺资源的焦虑,而是一种深深的珍惜,一种沉甸甸的信任,以及一种即将与战友并肩作战的渴望。

磐石谷的军工萌芽,如同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草,经历了破土而出的艰辛,终于在这片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的土地上,扎下了细嫩的根须。它虽然依旧弱小,迎风摇曳,却蕴含着蓬勃的、不可阻挡的生机与力量。它清晰地标志着,这支人民的队伍,不仅在这深山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更开始默默地、坚定地积蓄着未来反击的怒火与力量。生命的延续,在这里,以最硬核、最滚烫的方式,铿锵有力地进行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