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星槎”号曲速试航成功,已过去一年。超光速航行的突破,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人类文明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与雄心之中。太阳系的疆界仿佛在瞬间被打破,星辰大海触手可及。在这种氛围下,一个曾被多次论证又多次搁置的、堪称疯狂的巨型工程——金星环境改造计划,被正式提上日程,并被赋予了极高的战略优先级。
代号:“祝融-金星”。
金星,这颗中国古代被称为“太白”,西方以爱与美之神维纳斯命名的星球,在近距离观测下,却是名副其实的地狱。其表面温度高达摄氏460度以上,足以熔化铅和锌;大气压力是地球的92倍,相当于深海一千米的压强;浓厚的大气层中96%是二氧化碳,笼罩着致命的硫酸云;全球性的、持续不断的温室效应将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失控的高压锅。
改造这样一颗星球,其意义远不止于增加一个宜居星球。在“维度科技专项委员会”的内部评估中,这被视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验证”和“能力储备”。张诚在推动该计划的绝密备忘录中写道:“……如果我们连太阳系内最近邻、环境最极端的行星都无法有效干预和改造,那么当我们未来面对可能存在的外星恶劣环境,乃至应对‘收割者’可能发起的、针对行星环境的攻击时,我们将毫无还手之力。改造金星,是一场针对未来未知威胁的、规模空前的实战演练。”
项目总负责人,落在了联邦环境部长,时年四十五岁的环境工程学泰斗苏雨晴肩上。她是一位气质优雅、思维缜密的女性,以其在火星局部生态圈建设和地球气候修复工程中的卓越成就而闻名。接受任命时,她深知其中的风险与重任,但眼神中闪烁着科学家迎接挑战时特有的光芒。“我们将尝试给一个垂死的星球做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手术。”她对她的团队说,“目标是唤醒它,哪怕只是让它变得……不那么致命。”
“祝融-金星”计划的核心,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降温与降压”,实施“遮阳伞”计划与“吞噬者”计划 。首先在金星日冕层(太阳与金星之间的拉格朗日L1点)部署数万面由超薄、高反射率材料制成的巨型太空反射镜(每面面积可达数十平方公里)。这些反射镜由智能材料构成,可根据指令调整角度,如同一把巨大的遮阳伞,将照射到金星的大部分阳光反射回太空,从根本上削弱其温室效应的能量来源。
其后向金星高层大气投放数以百亿计的、经过精心基因编辑和设计的纳米级微生物(非复制型)。这些微生物被编程为以金星大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为“食物”,通过特定的生物化学反应,将其分解并固定为固态的碳酸盐颗粒(类似石灰石),或者释放出氧气。同时,它们还能辅助分解硫酸云层中的硫化物。目标是大幅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酸度,削弱温室效应,并初步制造氧气。
第二阶段(远景规划):“引入与复苏”。在大气温度和压力降至一定程度后,引入更复杂的、能够适应金星新环境的基因改造藻类和地衣,进一步制造氧气、固定氮元素、改造土壤。最终目标是在数百甚至上千年后,将金星改造成一个拥有液态水海洋、适宜人类居住的“第二地球”。
2051年初,计划的奠基部分——“遮阳伞”系统开始部署。
利用“盘古-木星”能源矩阵提供的近乎无限的能量,以及从土星环开采的丰富原材料,太空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反射镜单元。一艘艘巨型运输舰,如同忙碌的工蜂,将折叠状态的反射镜运送至金星L1点。在那里,高度自动化的工程机器人集群将其精确展开、定位、连接,构建起一片片闪烁着金属光泽的“云朵”。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太阳风爆发曾数次撕裂尚未完全固定的镜面;微陨石的撞击需要不断修复;维持庞大镜阵的轨道稳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动力学难题。但在“伏羲”系统和工程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问题被逐一攻克。
数月后,当最后一面反射镜就位,巨大的“遮阳伞”初步成型。监测数据开始显示效果:金星高层大气的太阳辐射接收量下降了15%,全球平均温度出现了极其微弱但确凿无疑的——下降趋势!
指挥中心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苏雨晴看着数据曲线,紧绷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第一步,成功了。人类似乎真的拥有了与星球级别力量对话的能力。
第一阶段第二步,“吞噬者”纳米微生物的投放,是更加关键,也更具风险的一步。
用于投放的载体,是一种被称为“破云者”的特制穿透器。它们如同巨大的标枪,由轨道平台发射,利用自身重量和辅助推进器,突破金星浓密的高层大气,在预定的中低空区域释放携带的纳米微生物“孢子”。
前几批次的投放看似顺利。“破云者”成功穿越硫酸云层,按计划释放了微生物。遥感监测显示,目标区域的二氧化碳浓度出现了预期的微量下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