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火星,萨西斯高原地下深处。
这里是人类文明最尖端、最机密的研究基地——“燧人氏”实验室。与其说它是实验室,不如说它是一座用钢铁、超导材料和量子计算机堆砌而成的、为点燃文明未来之火而建造的巨型熔炉。
实验室的核心,是一个足以容纳小型城市街区的巨大真空腔室。腔室中央,悬浮着一个结构极其复杂、流淌着幽蓝色光泽的装置。它大致呈环状,但表面布满了如同生命脉络般起伏不定的能量导管和冷却回路,核心区域镶嵌着数十块经过精心切割和能量调谐的“时空之尘”晶体,它们不再呈现深邃的幽蓝,而是在内部能量的激发下,散发出如同星云般旋转变化的瑰丽光彩。这就是曲速引擎的原型机——“青云”核心。
“‘青云’之名,取自‘青霄之上,踏云而行’。”首席工程师王磊站在观察廊上,凝视着下方的装置,对身边的团队说道。这位年近六旬、发间已染上霜色的老工程师,是当年酒泉星际港的总工,如今肩负着人类迈向超光速航行的最高技术重任。他的眼神中既有长期熬夜带来的血丝,更有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和激动。
“最后一次全系统联调,开始!”王磊的声音通过通讯系统传遍整个控制中心。
【能源系统对接确认…来自‘盘古-木星’矩阵的能源通道稳定。】
【磁场约束阵列校准完成,冗余度达到设计标准500%。】
【冷却系统全功率待命,可应对瞬时能量峰值。】
【‘时空之尘’晶体谐振频率同步…稳定!】
【导航及控制系统自检通过…】
【安全协议最终确认,应急脱离程序就绪。】
一连串的汇报声,冷静而迅速。控制中心内,数百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紧盯着自己面前的屏幕,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他们都知道,这一刻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验证,更是文明能否挣脱摇篮束缚、获得在黑暗森林中辗转腾挪能力的关键一步。
张诚的全息投影也出现在控制中心。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目光深邃地注视着那台凝聚了无数人心血和希望的“青云”核心。只有微微抿紧的嘴唇,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理论模型验证无误,‘阿尔库别雷度规’场生成模拟成功率99.97%。”理论组的负责人,艾琳娜·瓦尔科夫博士汇报,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不知是紧张还是兴奋。
“材料应力极限测试通过,‘青云’核心结构在模拟曲速场下保持稳定。”材料组的负责人陈浩(量子材料学家)补充道,他脸上带着长期奋战后的疲惫,但眼神明亮。
王磊深吸一口气,看向张诚。张诚对他微微颔首。
“各单元注意,”王磊的声音传遍整个基地,“‘青云’核心地面测试,启动!”
没有倒计时,没有激昂的音乐。只有王磊沉稳地按下了那个象征着启动的虚拟按钮。
嗡——
低沉的、仿佛来自虚空深处的嗡鸣响起,并非通过空气传播,而是直接作用于每个人的感知。“青云”核心骤然亮起,那些“时空之尘”晶体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内部的光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复杂度奔涌起来。环绕它的超导线圈散发出强烈的磁场辉光。
在监测屏幕上,核心周围的时空曲率读数开始出现剧烈但受控的波动。真空腔室内的光线发生了诡异的扭曲,仿佛空间本身变成了流动的液体。
【能量输出稳定!达到阈值!】
【局部时空曲率变化确认!符合理论预测!】
【‘阿尔库别雷度规’场正在形成!】
控制中心里,压抑的欢呼声和掌声终于爆发出来。许多人相互拥抱,热泪盈眶。地面测试的成功,意味着理论和技术路径的正确,为真正的太空试航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王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擦了擦额角的汗水。张诚的投影也露出了一个极其细微的、如释重负的笑容。
但他们都清楚,这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星空之中。
用于搭载“青云”核心进行首次太空实测的,是人类最新建造的、也是迄今为止技术最先进的实验舰——“星槎”号。
“星槎”,取意“往返于星空与银河的筏子”,寄托了人类跨越星海的朴素而浪漫的愿望。它并非战斗舰只,其设计完全围绕着测试曲速引擎这一核心任务。流线型的舰身修长而优雅,大部分内部空间被巨大的能源核心、引擎结构和密密麻麻的传感器所占据,生活舱和操作舱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其外壳采用了最新研制的、掺入了微量“时空之尘”粉末的复合装甲,以期能更好地适应曲速飞行时的奇特物理环境。
在火星轨道船坞完成最后的舾装和设备调试后,“星槎”号缓缓驶出船坞,向着预定的测试空域——柯伊伯带外围一片广袤而空旷的区域——驶去。
此次试航的总指挥,依然是王磊。他坚持要亲自坐镇,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舰长则由经验丰富的宇航员,前“祝融-探矿”号护航舰指挥官刘培强上校担任。船员仅有五十人,都是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和最优秀的宇航员,他们清楚这次任务的风险,但无人退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