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五的天还没亮透,镇集的石板路上就已经有了零星的脚步声。苏青裹着厚厚的棉袄,推着载满衣服的自行车往摊位赶,车后座用粗麻绳捆着刚做好的二十件加绒衬衫和十五条灯芯绒长裤,车把上还挂着几个装满备用纽扣、线团的布包——从今天起,春节前的销售旺季正式拉开序幕,她必须赶在第一批赶集人来之前把摊位摆好。
刚到摊位前,就看到刘嫂和陈小花已经到了,正踮着脚往货架上挂衣服。刘嫂手里拿着一件枣红色的针织连衣裙,仔细地把褶皱抚平:“苏青,你可来了!昨天我跟小花把库房里的存货都整理好了,加绒的、加厚的都分好了类,就等今天开卖了。”陈小花也笑着点头,手里还攥着一把刚剪好的价格标签,上面用红笔写着“加绒衬衫15元”“灯芯绒长裤20元”,清晰醒目。
三人分工明确,苏青负责摆放新款和定制衣服,刘嫂整理常规款衬衫、连衣裙,陈小花则把价格标签一一对应贴好。货架总共三层,最上层挂长款外套和连衣裙,中间层放衬衫和马甲,最下层叠着长裤和毛衣,颜色从深到浅依次排列,既整齐又方便顾客挑选。刚摆到一半,就有第一位顾客走了过来——是东村的王阿姨,手里还提着刚买的对联。
“苏老板,我可算等到你出摊了!”王阿姨搓着手,眼睛在货架上扫了一圈,“我想给我儿子买件加绒外套,再给我儿媳妇买条连衣裙,过年穿。”苏青连忙拿出一件深咖色的加绒外套:“阿姨,这件外套是刚做的,里面的绒是纯棉的,穿着暖和,您儿子穿XL码正好,我记得他的尺寸。”又递过一条浅粉碎花连衣裙,“这条连衣裙加了薄绒,过年穿喜庆,您儿媳妇穿M码合适。”
王阿姨接过衣服,摸了摸面料,满意地说:“还是你细心,连尺寸都记得。就这两件,再给我老伴拿件条纹衬衫,一起算钱。”苏青快速算好价格:“外套25元,连衣裙22元,衬衫15元,总共62元。”陈小花连忙打包,刘嫂则在账本上记下这笔生意,不到五分钟就做成了第一单。
太阳慢慢升高,赶集的人越来越多,苏青的摊位前很快就排起了长队。队伍里大多是来置办年货的村民,有给孩子买新衣服的年轻父母,有给老人选厚外套的中年人,还有给自己挑连衣裙的姑娘们。“老板,这件牛仔裤有L码吗?”“我想定制一件宽松的棉袄,能赶在过年穿吗?”“给我拿两件毛衣,一件浅灰一件米白,要送人的,帮我包好看点。”各种询问声此起彼伏,三人忙得脚不沾地。
苏青站在最前面,一边给顾客推荐衣服,一边快速报价格,偶尔还要拿起软尺给定制的顾客量尺寸。她的声音已经有些沙哑,却依旧保持着微笑:“大姐,您别急,先试试这件外套,不合身我再给您换。”“小姑娘,这件毛衣是腈纶混纺的,洗的时候用冷水,不会变形。”刘嫂则负责找衣服、递衣服,手里的动作一刻不停,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却顾不上擦。陈小花坐在小凳子上,面前摆着一个铁盒子,认真地收钱、找零,还不忘把顾客的需求记在小本子上,方便后续跟进。
临近中午,队伍不仅没缩短,反而更长了。苏青看了看手表,知道女儿陆晓燕快放学了,心里稍稍松了口气——之前就跟晓燕说好,放学后过来帮忙,现在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果然,没过多久,就看到晓燕背着书包跑了过来,小脸蛋冻得通红,却一脸兴奋:“妈妈,我来帮忙了!我可以收钱,还可以帮大家递衣服。”
苏青笑着把晓燕拉到身边,给她围上围巾:“好,你就坐在小花姐姐旁边,帮她收钱、找零,记得把钱数清楚。”晓燕点点头,立刻拿起一个小算盘,有顾客付钱时,她就认真地算着,虽然速度慢了点,但每一笔都算得准确。有位老奶奶看到晓燕这么小就帮忙,忍不住夸赞:“这孩子真懂事,跟她妈妈一样能干。”晓燕听了,笑得更开心了,干活也更卖力了。
中午饭是在摊位上吃的,刘嫂从家里带了馒头和咸菜,三人轮流吃,每人只吃十分钟,就赶紧换班。苏青咬着馒头,看着眼前的长队,心里既欣慰又心疼——欣慰的是生意这么好,今年能过个好年;心疼的是刘嫂和陈小花跟着自己受累,晓燕也不能好好休息。刘嫂看出了她的心思,笑着说:“苏青,你别担心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把生意做好,累点不算啥。等忙完这阵子,咱们好好歇几天。”
下午的人流量比上午还大,不少周边村镇的人都特意来苏青的摊位买衣服。有位从三十里外的西村来的大叔,一下子买了四件衣服:“我听村里人说你这儿的衣服质量好,特意过来看看,果然没失望。给我老伴买件棉袄,给两个孩子买件衬衫,再给我自己买条裤子,过年一家人都穿新衣服。”苏青连忙给大叔打包好,还多送了他两双袜子:“大叔,谢谢您特意跑过来,这两双袜子您拿着,给孩子穿。”大叔感动地说:“你这人真是实在,以后我买衣服就认准你这儿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