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的清晨,镇集还沉浸在新年的慵懒氛围里,大多数摊位尚未开张,只有零星几家卖早点的铺子飘着热气。苏青却早早起了床,把东屋的桌子收拾干净,铺上崭新的红纸,又拿出全年的销售账本、客户档案和几张空白纸,准备趁着年味的余温,好好总结这一年的生意,规划来年的方向。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账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像是会说话——一月的冷清、三月的换季忙碌、七月的夏款热销、十二月的年终冲刺,还有每一笔定制订单的备注、每一位老顾客的反馈,都清晰地记录着“苏记服装”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位,慢慢在镇集站稳脚跟的全过程。苏青指尖划过账本上“12月净赚768元”的数字,嘴角忍不住上扬,随即又沉下心,开始逐条梳理全年的经验与不足。
她在空白纸上写下“全年总结”四个大字,然后分了“优势”“不足”两栏:
? 优势:一是品质把控严格,用一等品面料、细密针脚和售后保障积累了良好口碑,老顾客复购率达30%;二是服务灵活,定制服务、客户档案和“买二送一”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客户粘性;三是团队稳定,刘嫂手艺娴熟、陈小花学习能力强,三人分工明确效率高。
? 不足:一是品类单一,目前以衬衫、连衣裙、马甲为主,缺少裤子、外套等刚需品类,冬季顾客常需搭配其他店铺的裤子购买;二是销售渠道局限,仅靠镇集一个摊位,客源难以突破周边村镇;三是品牌意识薄弱,只有简单的“苏记”标识,没有统一的包装或宣传,难以形成记忆点。
总结完,苏青的思路渐渐清晰——来年的核心目标,就是“补短板、拓渠道”,让“苏记服装”从“镇集小有名气”走向“周边区域认可”。她拿起笔,在另一张纸上写下“来年规划”,开始细化具体方向。
第一个重点,是丰富产品品类。苏青翻到账本里的“顾客反馈”页,好几条都提到“想要合身的裤子”“冬天缺厚外套”。她想起去年冬天,有位老顾客王阿姨买了加绒衬衫后,还特意去别的摊位买裤子,回来跟她说“要是你这儿也有裤子就好了,省得我跑两家”。当时她没在意,现在看来,品类单一确实是流失顾客的重要原因。
“先从牛仔裤和毛衣入手。”苏青打定主意。牛仔裤是四季刚需,男女老少都能穿,她打算先做基础款——直筒裤、微喇裤,面料选耐磨的牛仔布,颜色以深蓝、黑色为主,定价18-22元;毛衣则瞄准春秋季,用柔软的腈纶混纺线(比纯羊毛便宜,适合大众消费),做圆领、V领两款,颜色选浅灰、米白、浅咖等百搭色,定价25-30元。她还在纸上画了简单的款式草图,标注好“裤腰留松紧带”“毛衣袖口加罗纹”等细节,确保穿着舒适。
为了确认品类的可行性,苏青当天下午就骑车去了东村的王阿姨家。王阿姨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到苏青来,连忙起身迎接。“王阿姨,我想跟您打听个事,要是我这儿明年卖牛仔裤和毛衣,您会买吗?”苏青开门见山。王阿姨眼睛一亮:“当然买!你做的衣服质量好,要是有牛仔裤,我肯定给我儿子、老伴各买一条,省得去县城买还怕不合身。毛衣也好,春天穿正好,比穿棉袄轻便。”得到肯定答复后,苏青又去了镇小学找李老师,李老师也说:“我们老师平时爱穿毛衣,要是你这儿有素色的,我肯定会买,还能帮你推荐给同事。”
第二个重点,是开拓县城市场。镇集的客源基本稳定,但周边村镇的人口有限,想要进一步提升营收,必须突破地域限制。县城比镇子大,人口多,还有好几所学校、工厂,潜在客源更多。苏青想起去年参加秋季展销会时,有位县城的批发商来批发过衣服,当时对方就说“你家衣服在县城肯定好卖”。
她打算先在县城的“中心集市”租一个摊位,中心集市位于县城主干道旁,人流量大,租金每月100元(比镇集贵,但客流量是镇集的3倍)。她计划每周去县城出摊2天(周六、周日,县城人流量最大的日子),每次带50件左右的衣服(以新款牛仔裤、毛衣为主,搭配镇集热销的衬衫、连衣裙),还带上客户档案本,方便记录县城顾客的需求。为了吸引县城顾客,她还打算设计一款简单的包装——印着“苏记服装”字样的牛皮纸袋,里面放一张售后卡片,提升品牌感。
第三个重点,是优化团队与供应链。随着品类增加、渠道拓展,现有的人手和供应链必须跟上。苏青打算给刘嫂涨工钱(从每月80元涨到100元),让她负责常规衣服的缝制;教陈小花学习裁剪(之前陈小花只负责缝制),让她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裁剪工作,分担自己的压力;还计划在春天招一位兼职的阿姨,负责熨烫、打包,按天算工钱(每天15元)。
供应链方面,她打算跟表舅重新约定布料供货——每月送3次货(10号、20号、30号),增加牛仔布、腈纶线的采购量,还让表舅帮忙联系县城的线厂,争取拿到更优惠的毛线价格。辅料方面,之前的纽扣、拉链批发商只能提供基础款,她计划开春后去县城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找更多款式的辅料(比如带花纹的牛仔扣、彩色拉链),让衣服更精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