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十七分,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动了一下。林辰没有关掉加密文件的界面,而是将最后一份协作草案的权限设为“仅限查看”,随即退出系统,拔出U盘,塞进西装内袋。他站起身,顺手将桌上的碎纸残屑扫进垃圾桶,动作干净利落。
清晨六点整,区政府大院的铁门刚开,一辆电动自行车便从侧巷穿出,停在街道办旧档案室门前。
刘伟下车时,看见林辰已经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一个牛皮纸文件袋,封口用回形针别着,右下角印着“和平街道2019年度优秀公务员”字样。
“林局,这么早?”
“去趟政协。”林辰把文件袋递过去,“交给李主任,就说补充一份基层试点材料,别多说。”
刘伟接过,迟疑道:“他前两天电话里……”
“正因如此,才要递。”林辰打断,“就说,火种还在。”
刘伟点头,骑车离去。林辰转身走进办公楼,走廊灯光刚亮起,他径直走向办公室,打开电脑,调出王为民近三周所有公开讲话的电子文本。屏幕上,“创新”“风险”“权限”三个关键词的波动曲线迅速生成。他盯着图表,目光落在4月3日那个陡然上扬的节点——“风险”一词提及频率较前日飙升270%,而“创新”首次被限定在“须经上级批复”的框架内。
他翻出区委常委会纪要摘要,核对时间:4月4日上午。正是周老板密会司机的次日。
林辰在笔记本上写下:“4月3日,试探完成;4月4日,定性会议。”
笔尖顿了顿,又添一句:“司机不是传话的,是报信的。”
上午九点,陈雪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平板。
“你要的数据整理好了。”她把设备放在桌上,“王区长在4月3日下午的环保专项会上,第一次把‘探索’和‘程序’对举。原话是:‘改革不能脱离制度轨道。’”
林辰点头:“之前呢?”
“之前他提机制创新,都带鼓励性质。三月二十八日还说‘谁先试出经验,区里给支持’。”
“变脸就在这一周。”林辰手指轻敲桌面,“谁让他改口的?”
陈雪摇头:“不知道。但4月4日区委常委会纪要里,分管工业的副区长没签字。”
林辰眼神一凝:“说明会没达成一致,但定性却出来了。”
“有人绕过了正常流程。”
“不是绕过。”他低声说,“是有人用非正式渠道,提前定了调子。”
他调出跨部门协作群组记录,筛选出未参与负面评论的中立派名单:市监局周莉、人社局赵明、城建局吴涛。三人此前在内部讨论中均表态“可试点观察”,未附和“越权”之说。
林辰打开邮箱,起草三封合作意向函,标题统一为《关于联合申报智慧城市子项目的工作建议》。内容避谈争议,只列数据:“据模型测算,若机制落地,预计为各单位年度考核贡献2.3至4.1分。”
他停顿片刻,在周莉的函件末尾加了一句:“另,协作机制拟设绿色通道,优先处理涉及民生紧急事项的审批流转。”
发送前,他将这封信抄送陈雪,并备注:“她去年女儿住院,医保报销卡在财政流程——你帮忙查查,顺道提一句‘机制可解积压’。”
十一点二十分,陈雪收到周莉的回复邮件:“材料已收悉,建议下周初召开一次三方碰头会。”
林辰看完,没说话,只把邮件转发至内部协调小组群,标注“一级响应启动”。
下午两点,刘伟回来,脸色有些发紧。
“李主任没接文件。”
“人呢?”
“在开会。我等了四十分钟,秘书说材料放他桌上了。临走时,他办公室灯还亮着。”
林辰点头:“灯亮着,就是没扔。”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向区政府主楼。督查室所在楼层的窗帘依旧拉得很严,但靠东侧的窗户微微开了一线——那是李建国过去常坐的位置。
“他看到了。”林辰低声说。
三点十五分,手机震动。陈雪发来消息:“周莉刚在内部群问,能不能把绿色通道写进子项目方案。”
林辰回拨过去:“告诉她,可以,但要加上一句:‘试点单位可自主决定启动条件。’”
“这不又成‘越权’了?”
“不。”他平静道,“这是把自主权,包装成考核得分点。”
傍晚前,人社局赵明打来电话,语气谨慎:“林局,你们那个机制……真能落地?”
“只要有人愿意签。”林辰说,“第一笔实绩,我来扛。”
“我考虑一下。”
“明天下午三点,我在区政务中心三楼等。”林辰说,“带着方案,也带着签字页。”
挂了电话,他翻开笔记本,在“盟友”一栏写下两个名字:周莉、赵明。
下面画了一条线,指向尚未填入的名字。
晚上七点,办公室只剩他一人。他打开抽屉,取出那张空白信纸,重新写下三人:周老板、张伟、陈志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