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然站在博物馆青花梅瓶展厅的玻璃展柜前,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凉的玻璃,目光却紧紧锁在展柜中央那尊通体莹白、青花浓淡相宜的梅瓶上。瓶身绘着疏影横斜的梅花,花瓣用晕染技法勾勒,仿佛下一秒就会有暗香从釉色中溢出——这是元代青花梅瓶中的珍品,也是博物馆近半年来最受瞩目的镇馆之宝。可此刻,这抹温润的青花在惨白的灯光下,却透着一丝令人不安的寒意。
苏老师,这是第三次了。安保部主任老周的声音带着疲惫,递过来一份监控报告,纸张边缘被他攥得发皱,昨晚凌晨两点,西馆区的红外报警装置突然触发,但我们赶过去时,现场什么异常都没有,展柜锁具完好,梅瓶也好好地在里面。
苏然接过报告,指尖扫过“第三次”这个字眼,眉头拧得更紧。作为博物馆的文物保护顾问,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尊青花梅瓶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艺术造诣,更在于瓶底那一行模糊的至正十一年款识,是研究元代官窑烧造工艺的关键物证。半个月前,博物馆刚官宣将在月底举办元代青花特展,这尊梅瓶正是核心展品,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安保系统接连出现误报。
误报?苏然抬眼看向老周,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严肃,前两次说是线路接触不良,这次呢?技术部门给出的结论还是一样?
老周叹了口气,靠在展柜旁的墙壁上,从口袋里掏出烟盒又塞了回去——博物馆内严禁吸烟。技术部查了三遍,线路、传感器、主机都没问题,甚至把西馆区的设备全换成了新的,可昨晚还是响了。现在馆里人心惶惶,都说……都说这梅瓶邪性。
苏然没有理会邪性的说法,她走到展厅角落的监控摄像头下,仰头观察着那个黑色的设备。这个摄像头,覆盖范围能到梅瓶展柜的全方位吗?
能是能,老周跟过来,指着摄像头解释,但昨晚报警时,这段时间的监控画面一片空白,技术部说可能是设备短暂断电,可配电箱那边的记录显示,整晚都没断过电。
巧合太多,就不是巧合了。苏然收回目光,语气笃定,老周,这不是误报,也不是设备故障,有人在试探我们的安保防线。老周猛地一怔,随即脸色沉了下来:你是说……有人想偷梅瓶?
不仅是想,苏然走到展柜前,仔细观察着锁具——那是最新款的电子密码锁,需要双重指纹验证才能打开,对方已经开始行动了。三次‘误报’,一次比一次接近梅瓶展厅,第一次在西馆区入口,第二次在展厅走廊,第三次直接在展厅内,这是在摸清我们的巡逻路线、设备盲区和反应时间。
老周的额头渗出冷汗,他在博物馆安保部待了十五年,经手过无数文物展出,却从没遇到过这么狡猾的对手。那……那我们现在怎么办?离特展开幕只剩十天了,要是梅瓶出了问题,我们没法向公众交代。
立刻升级安保部署。苏然的眼神变得锐利,语速也快了起来,第一,在青花梅瓶展厅加装设备,不能只靠原有监控和红外报警,要形成‘无死角’防线;第二,调整巡逻方案,不能再按固定路线走,要随机应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排查内部人员,对方能这么精准地试探,很可能有‘内鬼’配合。老周没有丝毫犹豫:我听你的!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接下来的三天,博物馆青花梅瓶展厅彻底变了样。苏然联合安保部,在展厅的四个角落各加装了一台高清夜视摄像头,镜头角度经过精确计算,不仅能覆盖展柜的每一个角落,还能捕捉到展厅门口的人员进出;展柜周围一米范围内,安装了隐形的压力传感地板,只要有人踏入这个区域,中央控制室就会立刻报警;天花板上,原本隐藏的消防喷淋装置旁,多了六个小型红外探测器,形成立体监测网,哪怕是一只飞鸟闯入,也能被瞬间捕捉。
这些设备都是军工级别的,反应时间不到0.1秒,除非对方能凭空消失,否则绝对逃不掉。设备安装负责人拍着胸脯向苏然和老周保证。
苏然却没有放松警惕,她盯着中央控制室的监控屏幕,画面里,青花梅瓶在展柜中静静矗立,周围的传感装置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绿光,像一圈无形的屏障。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老周,巡逻警力安排得怎么样了?
按照你说的,改成三班倒,每班四个人,不固定路线,每次巡逻前五分钟才在内部系统发布路线指令,而且每班都配了一名退伍军人,格斗和应急能力都没问题。”老周指着屏幕上的警力分布图标,你看,这是昨晚的巡逻记录,最短间隔十分钟,最长间隔四十分钟,完全没有规律。
苏然点点头,目光却落在了屏幕角落的人员排查列表上。这三天里,安保部已经对博物馆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了初步筛查,包括保洁、后勤、讲解员、文物修复师等,重点排查了近三个月内入职的新人,以及有过异常行为的员工——比如频繁在梅瓶展厅附近逗留、近期有大额资金往来、与境外人员有联系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