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图书馆的闭馆音乐像断线的珍珠,散落在寂静的阅览区。林悦将最后一本犯罪心理学专着合上时,窗玻璃上已映出浓稠的夜色,只有办公区还亮着一盏孤灯——那是刑侦支队借调她的临时工位,桌上摊着两份并排放置的案卷,照片里的受害者姿态诡异,像被精心摆弄过的木偶。
林老师,还没走?实习生小周抱着一摞刚整理好的尸检报告,轻手轻脚地走近,张队说这两起案子您要是有思路,明天一早碰个头。
林悦指尖落在案卷封皮上,指尖的薄茧蹭过10·17碎尸案和11·05坠楼案的字样。她没抬头,目光却像穿透了纸张,把10·17案受害者的社会关系表再给我一份,尤其是他最近三个月接触过的公职人员。
小周愣了愣,还是转身去取资料。他至今没明白,为什么张队要从市警校把这位只教理论的心理学讲师请来。林悦没有刑侦经验,甚至晕血,每次看尸检照片都要隔着一层透明挡板,可她却能在三天内指出10·17案凶手有严重的洁癖——因为抛尸的黑色塑料袋边缘被酒精棉擦拭过,连打结处都没有一丝指纹残留。
办公区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林悦将两份案卷的关键信息摘录在白板上,像在解一道复杂的逻辑题。
10·17案受害者李伟,45岁,建筑公司老板,尸体被分装在六个规格相同的黑色塑料袋中,抛尸点围绕着市中心的诚信广场,每袋距离广场台阶恰好100米。法医鉴定,致命伤是颈动脉割裂,但尸体被处理得异常干净,内脏器官完整,甚至指甲缝里都没有残留任何污垢。现场唯一的线索,是每个塑料袋里都放着一张打印的《市民行为规范》,被圈出的条款是禁止商业欺诈。
11·05案受害者赵雅,32岁,小学班主任,从学校教学楼六楼坠落,坠落点正对着操场的升旗台。警方初步判定为自杀,但林悦坚持要重新勘查——赵雅的高跟鞋被摆放在坠落点三米外,鞋跟朝向升旗台,鞋尖与地面呈90度垂直,这种刻意的摆放绝不可能是自杀者所为。更奇怪的是,赵雅的办公桌抽屉里,同样出现了一张《市民行为规范》,被圈出的条款是禁止师德失范。
两个受害者,毫无交集,一个是商人,一个是教师;一种是碎尸抛尸,一种是伪装成自杀的坠落。林悦对着白板喃喃自语,指尖在“诚信广场”和升旗台两个地点间画了条直线,但都有《市民行为规范》,都被‘审判’了‘违规’行为。这时,小周拿着资料回来,看到白板上的分析,忍不住开口:会不会是模仿作案?毕竟现在网上都在传‘规则审判者’,说不定有人跟风……
不可能。”林悦打断他,语气肯定,“抛尸和坠楼,本质都是‘清除’,但手法暴露了凶手的控制欲。10·17案,凶手能在碎尸后保持现场绝对整洁,说明他享受‘处理’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必须符合他的‘规则’;11·05案,他让受害者以特定姿势坠落,甚至摆放好鞋子,是在强调‘结果’的完美性。两种手法,核心都是‘掌控’,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控制欲体现。
她拿起李伟的社会关系表,目光停在市政工程监理 郑明这个名字上。资料显示,三个月前,李伟的建筑公司因偷工减料被郑明举报,导致项目停工,损失近千万。去查郑明,林悦抬头,眼里闪过一丝锐利,重点查他的家庭背景和最近的行踪,尤其是10月17日和11月5日的不在场证明。小周刚要走,林悦又补充道:另外,查一下市图书馆近半年关于《市民行为规范》的借阅记录,尤其是同时借过法律和机械类书籍的人。
第二天一早,刑侦支队会议室里,张队看着林悦提交的初步侧写报告,眉头紧锁。林老师,你说凶手‘偏执型人格,控制欲极强,对规则有病态执念’,这点我们认可,但为什么断定他是公职人员,还可能从事与‘标准’‘规范’相关的工作?
林悦将白板搬到会议室中央,指着抛尸点分布图:10·17案,抛尸点围绕诚信广场,每袋距离100米,误差不超过半米。这种对距离的精准把控,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更像是长期与‘标准’‘参数’打交道的人——比如工程监理、质量检测员、甚至是老师,但老师很难有碎尸所需的体力和场地。
她顿了顿,又指向赵雅案的现场照片:赵雅坠落点对着升旗台,高跟鞋摆放整齐。升旗台是学校的‘规则象征’,凶手选择这里,是在强化‘审判’的仪式感。而《市民行为规范》,普通人可能只知道大概内容,但凶手能精准圈出对应条款,说明他对这类‘公共规则’极其熟悉,甚至可能参与过相关的制定或执行。
这时,负责查郑明的警员推门进来,脸色凝重:张队,林老师,郑明有重大嫌疑!10月17日晚,他声称在监理站加班,但监控显示他8点就离开了;11月5日,他正好在赵雅所在的小学检查校舍安全,有充足的作案时间。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他的住处搜出了十多本《市民行为规范》,还有一本标注详细的机械加工手册,里面有关于‘精准切割’的笔记!会议室里一阵骚动,张队立刻下令:立即申请逮捕令,提审郑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