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鼓,砸在青城市公安局技术科的玻璃窗上,模糊了窗外凌晨三点的霓虹。林默将最后一片载玻片推入显微镜,目镜里立刻浮现出一团淡蓝色的纤维——与三天前“滨河小区灭门案”现场提取到的那簇,在色泽、捻度和纤维直径上完美重合。苏队,错不了。他猛地抬头,声音打破实验室的寂静,两起案子的纤维,都来自同一种工装面料。
办公室里,苏然正对着白板上的案件资料出神。白板左侧贴着滨河小区案的现场照片:一家三口倒在客厅,凶器是一把遗落的水果刀,指纹被擦拭得干干净净,唯一的线索就是沙发缝隙里那几根不起眼的蓝色纤维。右侧则是刚刚发生的汽配城仓库盗窃杀人案:仓库管理员被钝器击中后脑身亡,保险柜被撬,现场同样留下了几缕相同的蓝色纤维。
查面料来源。苏然转身,眼底布满红血丝,却透着锐利的光。她从业十五年,从未见过如此诡异的连环案——一起是灭门惨案,受害者与凶手无明显仇怨;一起是盗窃杀人,目标明确却手法残忍。唯一的连接点,就是这几根纤维。
林默立刻调取面料数据库,半小时后,屏幕上跳出结果:是磐石牌工装,专门供给机械维修、汽车修理这类需要高强度作业的行业,全市有近两百家合作商户。
苏然指尖点在白板上两起案件的案发地点:滨河小区在城东,汽配城在城西,相隔二十公里,无任何地理关联。缩小范围。”她沉声道,查近三个月内,同时为这两个区域提供过维修服务的商户,尤其是涉及家电、汽车或大型机械的。
窗外的雨势渐小,天光微亮。技术科的打印机开始运作,一张张商户名单从机器里吐出,苏然拿起最上面一张,目光落在诚鑫汽修四个字上——这家店在城南,却同时承接了滨河小区某住户的汽车维修,以及汽配城仓库的叉车保养业务。
去会会这家店的老板。苏然抓起外套,对身后的队员赵磊和李娜说。她没注意到,林默在她转身时,悄悄将一张写有“纤维成分含微量钛合金粉末”的纸条塞进了她的口袋。
上午九点,诚鑫汽修的卷闸门拉开一半,里面传来金属碰撞的脆响。老板张诚是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满脸油光,见到穿警服的人,眼神瞬间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堆起笑:警察同志,有啥事儿?
苏然亮出证件,目光扫过车间里挂着的工装——正是磐石牌,蓝色面料上沾着机油和灰尘,与案发现场的纤维质地一致。我们来调查两起案件,需要了解你店里员工的情况。
张诚搓着手,引他们进了办公室,桌上散乱地放着维修单据。我们店一共五个员工,都是干体力活的,老实人。”他说着,拿出员工名册,你们看,个个都有身份证登记,没有案底。
赵磊接过名册,逐一核对信息:店长王海,维修工刘力、陈明,学徒小周,还有一个兼职的仓库管理员老杨。苏然的目光停在陈明的照片上——男人三十多岁,眼神阴鸷,嘴角有一道浅浅的疤痕。这个人呢?陈明啊,技术最好,就是性子闷了点。张诚解释,前几天他请假了,说老家有事。请假多久?什么时候走的?苏然追问。
三天前走的,说要一周。张诚的声音有些含糊,“具体老家在哪儿,我也不太清楚,他来店里才半年。
李娜立刻联系户籍科,查询陈明的身份信息,却发现登记地址是一个早已拆迁的老小区,找不到任何亲属。与此同时,赵磊在车间的工具柜里,发现了一件洗得发白的磐石牌工装,口袋里沾着一点暗红色的污渍。
这是谁的?苏然拿起工装,指尖触到面料,突然想起林默塞给她的纸条,立刻让赵磊将工装带回技术科检测。张诚见状,额头上冒出冷汗:这……这好像是陈明的,他平时就穿这件。
就在这时,李娜的手机响了,她听完后脸色一变,对苏然说:苏队,户籍科说,陈明的身份证是假的,照片上的人,真实身份叫李伟,十年前因盗窃入狱,三年前刑满释放,之后就没了踪迹。
苏然眼神一凛:立刻调取汽配城和滨河小区附近的监控,找李伟的行踪。她转身看向张诚,你最好说实话,李伟在店里有没有异常?有没有提过滨河小区或者汽配城的事?
张诚被问得手足无措,半晌才支支吾吾地说:他……他上个月帮汽配城仓库修过叉车,还说过那边的保险柜好撬……至于滨河小区,他好像认识那里的一个住户,有次喝酒说欠我的,该还了。
线索突然变得清晰,可苏然却觉得心头沉甸甸的——李伟的动机是什么?滨河小区的受害者是普通教师,与有盗窃前科的李伟无任何交集;汽配城的仓库管理员更是与他素不相识。这两起案件,真的只是李伟一人所为?
回到局里,技术科的检测结果出来了:工装上的暗红色污渍是血迹,DNA与汽配城仓库管理员的完全匹配;而纤维中含有的微量钛合金粉末,来自一种高端机械轴承,这种轴承只有进口汽车和大型医疗设备才会使用。滨河小区的受害者家里,有没有进口汽车或医疗设备?苏然问赵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