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辰希短暂的北京之行,像一剂强效的黏合剂,不仅弥合了因距离初生的裂痕,更在两人之间建立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基于信任与理解的连接。那个跨越千里的拥抱和一夜毫无保留的倾诉,仿佛为他们的“双城记”注入了一股沉稳而坚韧的底气。
回到各自的城市,生活再次被繁忙的工作填满。但这一次,心态已然不同。
林夕不再将孤独感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将其转化为专注工作的燃料。她开始主动争取更多的外出采访机会,不再仅仅满足于整理资料。跟着带她的老师——一位雷厉风行却刀子嘴豆腐心的女记者王姐,她跑过清晨嘈杂的批发市场,听过拆迁户声泪俱下的控诉,也接触过光鲜亮丽却满腹算计的商圈精英。现实社会的复杂与多维,远比书本上的理论来得更冲击、更鲜活。
她将在陆辰希那里感受到的支持和力量,内化为一种沉静的专业态度。面对采访对象的刁难或不配合,她学会了更有耐心地周旋;面对庞杂混乱的信息,她运用陆辰希偶尔点拨的数据分析思路,尝试着去伪存真,梳理出更清晰的逻辑链。她甚至开始尝试独立撰写一些小稿子,虽然时常被王姐改得“满篇红”,但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
她依然会每天晚上给陆辰希发信息,分享当天的见闻,有时是一张路边看到的有趣涂鸦,有时是一段采访中听到的、让她深思的话。她不再纠结于他是否能秒回,也不再因为短暂的沉默而胡思乱想。她知道,他一定在某个地方,为他们的未来奋力拼搏着。而她的分享,本身就是一个锚点,标记着她在北京这座巨大城市里,努力发光的位置。
陆辰希在上海的局面,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他在科技公司尽职调查项目上的犀利眼光和果断决策,初步赢得了团队核心成员的认可。那个最初对他抱有怀疑的、名叫赵启明的资深分析师,在一次关于技术壁垒的关键争论中被陆辰希用翔实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说服后,态度明显转变,开始主动配合他的工作。
但“星瞰资本”内部的暗流从未停止。另一位与他资历相当的副总裁,背景深厚的李明宇,对他这个“空降兵”始终保持着表面的客气与实质的竞争。在一些非核心资源的分配和项目边缘利益的争夺上,摩擦时有发生。
陆辰希对此心知肚明,却并不急于正面冲突。他深谙丛林法则,明白在彻底站稳脚跟前,韬光养晦比锋芒毕露更重要。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夯实项目基础、构建自己在技术投资领域的认知壁垒上。同时,他也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李明宇的动向,以及他与那个境外基金会之间是否存在任何蛛丝马迹的联系(周屿的监控从未放松)。
高强度的工作间隙,他会拿起手机,看着林夕发来的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信息和照片。看她笔下那个挣扎在温饱线边缘却依旧乐观的小摊贩,看她镜头里北京胡同深处倔强生长的老树,看她偶尔抱怨食堂饭菜难吃时配的哭脸表情……这些碎片,拼凑出她在另一个城市的鲜活生命轨迹,成了他冰冷商战中最温暖的慰藉。
他会抽空回复,有时是在会议间隙的几分钟,言简意赅地给出对某个采访角度的看法;有时是深夜回到公寓后,发一条“刚忙完,图片里的构图不错,光线捕捉得很好。”他甚至在一次林夕为某个数据核实困难而烦恼时,远程指导她使用了一个小众但高效的公开数据库查询技巧。
他们的交流,不再局限于“吃了吗”“在干嘛”的表层,而是深入到彼此工作的细节,思维的碰撞中。他不再是那个仅仅在生活上照顾她的保护者,更是她职业道路上一位特殊的、眼光毒辣的“编外导师”。而她,用她的视角和记录,也为他提供了观察商业世界之外、更广阔社会图景的一扇窗。
这种新型的互动模式,让距离产生了奇妙的美感。他们仿佛是两个在各自实验室里埋头钻研的科学家,偶尔通过加密信道交换一下实验数据和灵感火花,彼此启发,共同进步。
这天是周五,林夕终于独立完成了一篇关于社区养老模式探索的小型调查报道,虽然篇幅不长,但采访扎实,角度新颖,得到了王姐难得的点头认可。她心情雀跃,迫不及待地想跟陆辰希分享。
她算着他应该刚结束一周最繁忙的时间,拨通了视频请求。
接通后,画面里的陆辰希依旧在办公室,但神色不像前几次那般紧绷,甚至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轻松的笑意。
“今天好像心情不错?”林夕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状态。
“项目第一阶段顺利收尾,比预期提前了两天。”陆辰希语气平稳,但眼底的亮光藏不住,“你呢?听起来有好消息。”
林夕立刻像只献宝的小猫,把自己的报道和得到王姐认可的事情告诉了他,还兴奋地描述了采访中遇到的一位特别有意思的、自己组织社区老人搞文艺活动的退休阿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