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辰希发出的上海金融科技峰会邀请,如同在林夕忙碌而规律的生活中投下了一颗充满期待的石子,漾开的涟漪持续扩散,为她注入了新的动力。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相聚,更像是一次阶段性的“阅兵”——她希望向他展示的,是一个在北京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愈发坚韧和专业的林夕,而不仅仅是那个需要他跨越千里来安抚的女孩。
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那篇关于社区养老的报道顺利刊发,虽然只是内版一个小角落,但看到自己名字变成铅字的瞬间,胸腔里涌动的成就感是实实在在的。王姐似乎也对她多了几分认可,开始交给她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比如独立负责一个关于“网红书店”生存现状的小型专题。
这项工作需要走访多家风格迥异的书店,与店主、顾客、出版方等多方沟通,梳理其商业模式、文化定位与现实困境。林夕白天奔波在北京的各个角落,晚上回到小屋整理录音和笔记,常常熬到深夜。她运用从陆辰希那里潜移默化学到的结构化思维,将零散的信息归类、分析,试图找出表象之下的共性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怀揣理想主义、却在租金压力下艰难维持的独立书店主;有将书店作为流量入口、更注重“拍照打卡”体验的商业运作人;也有在电子阅读和网络折扣冲击下,寻求转型的老牌书店经理。每一次对话,都让她对商业与文化的碰撞有了更深的思考。
她会把这些思考碎片通过加密通道分享给陆辰希。有时是一个困惑:“为什么有些明明很有格调的书店,反而活不下去?”有时是一个发现:“今天采访的这位店主,他用会员制社群运营的方式,黏性超高,或许是一种出路?”
陆辰希的回复通常不会立刻到来,但每当出现,总是切中肯綮。他可能会从成本结构、流量价值、用户终身价值等商业角度帮她分析,也可能只是简单地回一句:“文化产品的价值有时无法完全用短期商业回报衡量,但其生存必须找到可持续的模式。你提到的社群运营,是提升用户粘性和复购率的关键。”
他的话语,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帮她剖开纷繁的现象,触及更深层的本质。这种远距离的、思维上的碰撞与互补,让她感觉他仿佛从未远离,一直是她职业道路上一位冷静而睿智的同行者。
与此同时,她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变化。她不再轻易被采访对象的情绪带偏,学会了更客观地记录和提问;她开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人脉网络,从王姐到其他部门的同事,再到采访中结识的、可能成为未来信息来源的人。她正在从一个学生气十足的实习生,向着一个真正的职业记者蜕变。
上海,陆辰希的战场同样波澜起伏。“星瞰资本”内部,他与李明宇之间的微妙平衡,因为第一个合作项目的成功收尾而被打破。李明宇显然感受到了来自这位“空降兵”的威胁,在一些非正式场合的言语间,试探和竞争的意味愈发明显。
陆辰希对此不动声色,甚至有意在某些无关紧要的环节示弱,将部分功劳让渡给团队和其他副总裁,以缓和潜在的敌对情绪。他深知,在根基未稳之时,过早树敌并非明智之举。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了对下一个投资方向的研判上,重点关注与新能源和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相关的领域——这既是未来趋势,也与陆氏集团未来可能的转型方向存在战略协同。
周屿那边的调查也有了新的进展。那个被张珩供出的华裔掮客,活动轨迹逐渐清晰,与基金会的资金往来路径也勾勒出了更具体的轮廓。虽然尚未拿到一击致命的证据,但指向性越来越明确。陆辰希指示周屿继续深挖,同时开始秘密物色合适的商业调查公司,准备在关键时刻启动更专业的线下追踪。
工作的间隙,他会浏览林夕发来的那些关于书店的思考和见闻。她的文字带着记者的敏锐与温度,常常能让他从冰冷的数字和模型中暂时抽离,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活气息。他注意到她的进步,她的思考越来越有深度,提问也越来越精准。一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骄傲感,时常在他心底悄然滋生。
他也会抽出时间,亲自过问金融科技峰会的筹备细节,尤其是媒体接待和那个“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论坛的嘉宾安排。他不动声色地确保《深度周刊》和林夕的名字出现在合适的名单上,并让人提前将林夕的相关资料(那篇社区养老报道)送到了论坛主持人和几位关键嘉宾手中。
这并非徇私,而是他基于对她能力的了解,认为她值得这样的机会。他相信,她需要的是一个展示的舞台,而不是他直接的庇护。
距离峰会还有两周时,林夕的小专题完成了初稿。她发给王姐后,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审判”。王姐看完,难得地没有立刻挥动红笔,只是沉吟了片刻,说:“角度可以,案例也扎实,但深度还差一点。尤其是对资本介入后,对书店原始文化基因的影响,探讨得不够犀利。再改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