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抱丹前夜的气血鸣
蜀山的月华带着清冽的灵气,洒在清玄峰的演武场上。楚根赤着上身,凡铁剑斜插在脚边的青石缝里,周身腾起淡淡的白汽——那是气血蒸腾到极致的景象。
他已在这里站了整整一夜。
距离十七岁生辰还有三天,体内的变化却越来越剧烈:丹田气海翻腾不休,五行元气像沸腾的开水,撞击着经脉;四肢百骸的气血奔腾如潮,每一次心跳都像战鼓擂动,震得演武场的青石板微微发颤。
“快了。”清玄长老的声音从场外传来,他手里提着个紫砂药罐,罐口飘出的药香与天地灵气交融,形成一道肉眼可见的气线,缓缓注入楚根体内,“你这‘抱丹’,与寻常武者不同,是国术丹劲、蜀山元气、凡体根基三者同炉共炼,凶险加倍,成就也会加倍。”
楚根没有睁眼,他的意识完全沉入体内。经过两年蜀山修行,凡体三境早已圆满,气海凝实如液态,此刻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压缩、提纯。这股力量来自他两世积累的武道感悟——国术的“炼精化气”,蜀山的“元气归丹”,还有无数次生死试炼中沉淀的“意”。
“丹劲三层,第一层‘明劲’,你在白杨镇已悟;第二层‘暗劲’,通脉境时大成;第三层‘化劲’,最难的不是力的圆融,是‘意’的通透。”长老将药罐放在石桌上,药香愈发浓郁,“这罐‘凝神汤’,用百年灵芝、地龙筋、月华草熬了七七四十九天,能助你稳住心神,莫要被气血冲昏了头。”
楚根缓缓吸气,药香顺着鼻腔进入肺腑,化作一股清凉的气流,安抚着躁动的气血。他想起国术典籍中对“化劲”的描述:“劲如水流,无孔不入;意如明镜,照见纤毫。”以前只懂字面意思,此刻气血与元气激烈碰撞,才隐约摸到一丝门径——化劲,是让自身力量与天地规则产生共鸣,像水适应容器的形状,像风穿过山谷的缝隙。
演武场周围的剑碑林突然发出密集的剑鸣,上万块石碑上的剑招仿佛活了过来,化作一道道虚影,在楚根周围盘旋。这是蜀山的地脉灵气被他的气血引动,自发前来“观礼”。
楚根的皮肤渐渐泛起古铜色,毛孔中渗出细密的血珠,血珠落地前又被蒸腾的气血化为红雾——这是“气血狼烟”的前兆,只有将气血炼到极致的武者,才会出现的异象。
“记住,抱丹不是结束,是开始。”清玄长老的声音带着一丝悠远,“化劲的真谛,不在‘化力’,在‘化物’——化天地为己用,化万物为己身。”
话音刚落,楚根丹田猛地一缩!
仿佛有只无形的大手攥住了气海,五行元气被瞬间压缩成一颗核桃大小的丹丸,丹丸表面流转着金、木、水、火、土五种光泽,隐隐能看到楚根的身影在其中盘膝而坐——这是“丹胎”,是化劲的根基。
“吼!”
楚根喉咙里发出一声似虎似豹的长啸,不是刻意为之,是丹胎成型时,气血与元气共鸣产生的自然音波。啸声掠过演武场,吹得剑碑林的虚影剧烈晃动,远处云海翻涌,竟被这股音波撕开一道口子,露出后面璀璨的星河。
他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第二章: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丹胎成型后的第七天,楚根坐在静心坪的忘忧草丛中,指尖悬着一根羽毛。
羽毛是长老特意找来的“灵羽”,轻若无物,却蕴含着一丝风行元气。此刻,灵羽离他的掌心只有寸许,却始终落不下来——不是被气流托住,而是被他体内散发出的“劲场”挡住。
“化劲第一层,感知入微。”楚根双目微闭,意识却像一张铺开的大网,笼罩着周身三尺之地。灵羽的每一次颤动,风行元气的每一次流转,都清晰地映在他的“网”上。当灵羽试图落下时,他掌心的劲场会自动生出一股与之相反的力,将其推开。
这便是“一羽不能加”。
三个月前,他刚抱丹成功时,别说灵羽,就算一片落叶落在身上,也得等触感传到神经,才能做出反应。但随着丹胎日夜运转,五行元气不断滋养肉身,他的感知力以恐怖的速度提升——皮肤的触觉变得像雷达,能分辨出不同元气的属性;耳朵能听到百丈外虫豸的爬行声;甚至能“闻”出元气的味道:金行带腥,木行带香,水行带寒,火行带燥,土行带沉。
一只绿豆大小的“灵蝇”嗡嗡地飞来,想落在他的肩膀上。这灵蝇是蜀山特有的虫豸,翅膀扇动的频率快到肉眼难辨,寻常弟子根本无法捕捉其轨迹。
但在楚根的感知里,灵蝇的飞行轨迹清晰得像画出来的一样。它翅膀扇动带起的气流,脚爪上携带的微尘,甚至体内流动的细小元气,都无所遁形。
就在灵蝇即将触碰到他肩膀的瞬间,楚根体内的丹劲自发流转,肩膀的肌肉以一个不可思议的角度微微一缩,同时生出一股极淡的斥力——灵蝇像撞在无形的墙上,嗡地一声被弹开,盘旋了几圈,疑惑地飞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