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初悟:凡境三转铸根基
第一章:清玄峰上的第一课
清玄峰的晨雾带着草木的清香,楚根跪在青石板铺就的大殿里,望着前方端坐于蒲团上的老者。老者须发皆白,身着洗得发白的灰袍,手里摩挲着一串木质念珠,气息平淡得像山间的溪流,却让楚根的通脉境内力都忍不住微微震颤——这是真正的“返璞归真”。
“楚根,”清玄长老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落在殿内每一个角落,“你可知,为何让你拜入我门下?”
楚根低头:“弟子不知。”
“因为你闯剑梯时说的那句话。”长老缓缓睁开眼,眸中似有星光流转,“‘道无定法,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道’——我蜀山千年,最缺的就是这份不墨守成规的念头。”他抬手一挥,一本泛黄的竹简落在楚根面前,“这是《蜀山武道筑基法》,与寻常修仙法门不同,重肉身,培元气,你且拿去,先过‘凡体三境’再说。”
楚根接过竹简,入手微沉,上面用朱砂写着三个大字:养气、锻体、培元。翻开第一页,字迹古朴,却字字珠玑:“凡体者,修仙之基也。气不养则虚,体不锻则弱,元不培则散。三者缺一,终难窥大道……”
“长老,”楚根忍不住问,“这与弟子之前练的武道,似乎……”
“相通之处,在于炼体;不同之处,在于融灵。”清玄长老打断他,“你以前的武道,是‘夺天地之气养己’;我蜀山筑基法,是‘融天地之气入己’。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他指了指窗外的云海,“你且去‘静心坪’打坐三月,先学会‘感应天地元气’,再谈修行。”
楚根捧着竹简退下,心里翻起惊涛骇浪。“夺”与“融”,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像两把钥匙,打开了他对力量本质的新认知。
静心坪在清玄峰的半山腰,是块丈许见方的青石台,四周长满了能宁神静气的“忘忧草”。楚根按照长老的吩咐,盘膝坐在石台上,闭上眼,试着运转《蜀山武道筑基法》的入门心法。
起初,他习惯性地想用暗劲牵引气息,却发现丹田内的内力变得滞涩——蜀山心法讲究“无为”,像平静的湖面倒映月光,而不是用勺子去舀。楚根连忙收敛起国术的刚猛,让心神放空,像块无知无觉的石头。
不知过了多久,当第一缕晨光落在他脸上时,他忽然“感觉”到了什么——空气里漂浮着无数细微的光点,有的带着暖意(火行元气),有的带着湿润(水行元气),有的带着厚重(土行元气),它们像顽皮的孩子,在他周围跑来跑去,却对他体内的内力敬而远之。
“这就是……天地元气?”楚根心中一动,试着按照心法所说,让内力变得像海绵一样柔软。果然,那些光点迟疑了一下,开始小心翼翼地靠近,有的甚至钻进了他的毛孔,带来一阵酥麻的痒。
这便是“养气境”的入门:感应元气,接纳元气。
接下来的三个月,楚根每天都在静心坪打坐。他不再刻意控制,只是让心神与天地共鸣,像老农等待雨水滋润土地。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元气愿意亲近他,顺着毛孔钻进体内,与他的内力交融——内力不再是纯粹的武道真气,开始带上了天地元气的清灵。
清玄长老偶尔会来看他,每次都只是站在远处,看一会儿就走。直到第三个月末,他才走到楚根面前,用念珠轻轻敲了敲他的眉心:“气已养足,可入‘锻体境’了。”
楚根睁开眼,眸中清亮如洗。他能清晰地“看到”体内流淌的内力,比三个月前浑厚了近一倍,且带着淡淡的七彩光晕——那是吸收了多种天地元气的证明。
“锻体,需用‘淬体池’。”长老转身向峰顶走去,“那里的池水,是用百年灵草和地脉元气熬制而成,能助你打磨肉身,让凡体更能容纳元气。”
第二章:淬体池中的凡骨生晶
淬体池在清玄峰的后山,是个丈许见方的石池,池水里翻滚着白色的气泡,散发着浓郁的药香和土行元气特有的厚重感。楚根刚走近池边,就感觉皮肤一阵刺痛,那是池水中蕴含的霸道元气在“考验”他的肉身。
“脱了衣物,进去。”清玄长老站在池边,手里拿着一个玉瓶,“记住,用《蜀山武道筑基法》引导元气冲刷肉身,不可用你以前的暗劲抵抗,否则会伤及筋骨。”
楚根依言走进池中,刚没到胸口,就痛得差点喊出声——池水里的元气像无数根细针,钻进他的皮肉、筋骨,甚至骨髓,仿佛要把他的身体拆解开再重新拼凑。这比穿二百斤铁甲练拳痛十倍,比暗劲冲脉时的撕裂感更磨人。
“放松,让元气进来。”长老的声音像定心丸,“你以前练的国术,让肉身如铁;现在要做的,是让这铁变成能吸住元气的磁石。”
楚根咬紧牙关,强忍着剧痛,运转心法。他让内力在经脉中平缓流动,像温柔的溪流,引导着池水中的元气,一点点渗透进肉身的每一个角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