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一统,人族龙兴
第一章 中原烽火,一统之基
大宋临安的格物院,铜制的自鸣钟敲响了辰时的钟声。楚雄站在巨大的舆图前,指尖划过标注着“西夏”“大理”“金国”的区域——这些曾与大宋并立的政权,如今已在舆图上化作淡淡的阴影,被统一的“宋”字覆盖。
这是他回归仙剑世界的第三十年。
三十年前,魔界万魔之体被镇压后,楚雄便将重心放回人间。彼时的大宋虽经百年革新,民生富庶,却仍未摆脱“偏安一隅”的困境——北方的金国虎视眈眈,西北的西夏时降时叛,西南的大理虽称臣却自治,中原九州从未真正一统,人族的气运如同散沙,难以凝聚。
“人族要崛起,必先一统。”楚雄对着舆图前的岳飞后人岳风说道。这位年轻的将军继承了先祖的勇武,更在格物院学到了新式战术,已是大宋最锋利的“剑”。
岳风望着舆图上分裂的中原,眼中燃烧着火焰:“国师,末将请战!愿率铁骑北上,荡平金狗,收复燕云十六州!”
“不可。”楚雄摇头,指尖点在金国与大宋的边境线上,“金国骑兵虽悍,却已腐朽。真正阻碍一统的,不是刀兵,是人心。”
他取出一卷《民生策》,递给岳风:“你看,金国境内,汉人占三成,却要缴纳比女真族重三倍的赋税;西夏干旱,百姓易子而食,西夏王却仍在修建宫殿;大理虽富庶,却因地处偏远,与中原文化日渐隔阂。若以武力征服,只会埋下仇恨的种子,即便一统,也难长久。”
岳风翻阅着《民生策》,只见上面详细记载了各国的民生疾苦、资源分布、文化习俗,最后附着一行字:“以利合之,以文化之,以法统之。”
“国师的意思是……”岳风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先通商,再办学,后立法。”楚雄道,“开通边境互市,让金国百姓用上大宋的瓷器、布匹,让西夏尝到中原的粮食、药材,让大理的茶叶、玉石在中原畅销——利益相连,刀兵自息。”
“同时,在边境设立‘会同馆’,教授汉字、算术、格物之学,让各族子弟明白,我们同属‘人族’,有着共同的文字、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未来。”
“最后,待民心所向,再以‘九州共主’之名,召集各国君主,共商一统大业。若有不从,再以雷霆之势处置,届时百姓只会视为‘拨乱反正’,而非‘侵略’。”
岳风收起《民生策》,躬身道:“末将明白了!这便去安排互市与会同馆之事。”
楚雄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望向北方的天空。他能感觉到,中原九州的气运如同沉睡的巨龙,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冲天而起。而唤醒这条巨龙的,从来不是武力,而是“同根同源”的认同,是“安居乐业”的渴望。
接下来的十年,大宋的“无形之手”悄然伸向周边各国。
边境的互市越来越繁华,大宋的商船沿着黄河、长江,将物美价廉的商品运往各地。金国的牧民发现,用一匹马换来的大宋棉布,比羊皮更舒适;西夏的农民尝到了大宋改良的稻种,亩产比以往翻了一倍;大理的商人通过茶马古道,将茶叶卖到中原,赚得盆满钵满。
会同馆里,各族子弟一起学习《论语》《九章算术》,一起摆弄格物院的“小玩意”(放大镜、指南针、蒸汽机模型)。一个金国少年在日记里写道:“先生说,我们的祖先都是黄帝,只是后来住在了不同的地方。原来,我和大宋的同窗,是一家人。”
文化的交融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当金国的贵族开始穿汉服、吟汉诗,当西夏的工匠开始使用大宋的“标准量具”,当大理的学子以考上大宋的“格物院”为荣时,一统的种子,已在人心深处生根发芽。
第十年冬,金国发生内乱,权臣弑君,自立为王。新王倒行逆施,关闭互市,屠杀汉人,引得民怨沸腾。
岳风再次请战,这一次,楚雄点了头。
“传我令,”楚雄站在朝堂上,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以‘清君侧,安万民’为名,兵发金国。大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凡开城投降者,免赋税三年;凡助纣为虐者,严惩不贷。”
大宋的“蒸汽铁甲军”出征了。这是一支融合了蜀山炼体术与格物科技的新式军队——士兵身着轻便的合金铠甲,手持能连发的“灵能火枪”,乘坐着由蒸汽机驱动的“铁甲车”,日行千里,所向披靡。
但真正的“利刃”,是跟随大军的“安抚使”。他们携带的不是刀枪,而是粮食、种子、医书。每收复一城,安抚使便立刻开仓放粮,医治伤员,教百姓耕种,宣布新的法令——“无论女真、汉、契丹,皆为大宋子民,赋税一体,律法平等”。
金国的百姓看着军纪严明的宋军,看着分发粮食的安抚使,看着与自己同吃同住的士兵,想起了旧王的残暴,纷纷放下武器,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不到半年,金国便宣告覆灭,燕云十六州重回中原版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