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通玄,五行归胎
第一章 静室坐照,心入鸿蒙
人道洞天的中枢城深处,有一间终年不见天日的静室。
静室内无窗无门,只有中央铺着一块由六界灵玉混合玄铁铸就的蒲团,蒲团周围刻满了循环往复的“静心符文”。楚雄已在此静坐三年。
这三年里,他收敛了天道法身的威压,散去了万道剑阵的锋芒,甚至将言敕之能深锁于神魂深处,只用最纯粹的“心”去感受天地。窗外的轮回之树绿了又黄,洞天外的虚空星辰生了又灭,他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仿佛化作了静室的一部分,与砖石、符文、灵玉融为一体。
“坐照者,心与物照,物与心通。”楚雄的神魂在识海中轻声呢喃。
自人族一统、六界安定后,他便察觉到自身道韵中藏着一丝“滞涩”。天道法身包容万道,却也因此杂而不纯;万道剑阵锋锐无匹,却少了一份“藏锋”的圆融;言敕之能言出法随,却过于依赖法元,难脱“术”的桎梏。
他知道,自己需要一次彻底的“洗练”——不是向外求取法则,而是向内回归本心。而“坐忘”,便是最好的途径。
坐忘之境,源于上古道家心法,分三层:初境“遗形”,忘其身外之物;中境“去知”,忘其心内之识;上境“坐照”,忘物忘己,与道合一。传说达到坐照巅峰者,可入“天人合一”之境,自身便是规则,一念可化领域。
楚雄的神魂在识海中缓缓沉浮,如同漂浮在混沌中的一叶扁舟。他先“遗形”——将肉身的感知剥离,不再在意四肢百骸的存在,只留下一缕纯粹的意识;再“去知”——将千年修行的记忆、法则的感悟、神通的运用尽数封存,让识海回归初生时的空白。
这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如同将万丈高楼夷为平地,将奔流江河导回源头,每一次“遗忘”,都伴随着神魂撕裂般的剧痛。但他的道心坚如磐石,知道唯有彻底清空,才能真正容纳新的“道”。
三年后的某一日,当最后一缕“记忆”被封存时,识海突然剧烈震颤。
原本空白的识海中央,出现了一点微光。微光渐渐扩大,化作一片鸿蒙紫气,紫气中,仿佛有天地初开的景象:清浊分离,阴阳交汇,五行初生……楚雄的神魂融入紫气,分不清哪是鸿蒙,哪是自己。
“这便是……坐照?”
他没有思考,却瞬间明悟——此刻的他,已无需“思考”。他的心意便是天地的心意,他的感知便是法则的感知。静室外飘落的一片树叶,其叶脉的走向、飘落的轨迹、蕴含的生机,都清晰地呈现在他的“心”中;洞天外掠过的一道虚空乱流,其蕴含的混沌之力、撕裂的法则碎片、消散的轨迹,也同样被他“照见”。
他缓缓“睁开”识海之眼,看向自身的经脉。以往奔腾不息的灵力,此刻竟化作五条细微的溪流,分别呈现青、赤、黄、白、黑五色,对应着木、火、土、金、水五行。
这五条溪流在经脉中缓缓流淌,彼此滋养,相互转化:木溪注入火溪,火势更旺;火溪汇入土溪,土质更厚;土溪融入金溪,金气更锐;金溪流入水溪,水性更柔;水溪反哺木溪,木势更盛……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
“原来,后天五行的根基,早已在我体内。”楚雄的神魂明悟。
他修行万道,包容诸天法则,体内灵力早已蕴含五行属性,只是以往被更强大的天道法身与剑符之力掩盖,未能显现。如今坐忘洗练,杂质尽去,五行之力便如同褪去泥沙的真金,终于显露本源。
“既然如此,便凝此五行,铸我圣胎。”
楚雄的心意一动,识海鸿蒙紫气中,五条由纯粹意念凝聚的五行锁链缓缓探出,如同温柔的手臂,将经脉中的五色溪流轻轻缠绕、牵引。
木溪化作一株青芽,在紫气中扎根生长,枝繁叶茂,散发着生生不息的气息;
火溪化作一团赤焰,在青芽间跳跃燃烧,温暖而不炽烈,蕴含着转化的力量;
土溪化作一方黄壤,托举着青芽与赤焰,厚重沉稳,承载着包容的道韵;
金溪化作一柄白刃,环绕着黄壤旋转,锋芒内敛,暗藏着肃杀与守护的矛盾;
水溪化作一汪黑泉,浸润着黄壤,滋养着青芽,柔韧而深邃,蕴含着随形就势的智慧。
当五行之力在鸿蒙紫气中各安其位,形成一个微型的“五行循环”时,楚雄的神魂猛地沉入其中,与五行之力彻底交融。
“凝!”
一声无声的敕令在识海响起。青芽、赤焰、黄壤、白刃、黑泉骤然收缩,如同被无形的力量压缩,最终凝聚成一枚拳头大小的“胚胎”。
胚胎通体五色流转,外层包裹着淡淡的鸿蒙紫气,内部可见五行法则如同星云般旋转,隐隐有一个模糊的“人形”轮廓——这便是后天五行圣胎。
与天生便蕴含法则的“先天圣胎”不同,这枚圣胎完全由楚雄自身灵力与意念凝聚,承载着他对后天五行的全部理解,更与他的神魂紧密相连,是他坐忘洗练后的“道基之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