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会议后的擎天资本,像一台被注入高标号燃料的精密机器,高速运转起来。专项应对小组在叶凡的亲自坐镇下,日夜不停地分析星火科技的动向,评估潜在风险,寻找应对之策。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一股比预想中更沉重的压力,如同无形的冰山,缓缓浮出水面,其庞大的体积和冰冷的质感,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感到呼吸艰难。
这份压力,并非来自星火科技庞大的资本,也非其高调的市场宣传,而是源于一份由苏雨墨团队整理汇总,最终摆放在叶凡办公桌上的、厚达数百页的**专利与技术分析报告**。
报告封面上,“**技术壁垒分析:星火科技核心专利布局及其对擎天战略影响**” 一行字,冰冷而刺目。
叶凡翻开报告,首页便是一张复杂的专利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星火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申请和获授的数千项专利,它们如同一个个森严的堡垒,构筑起一道几乎无法绕行的技术长城。
苏雨墨站在办公桌前,脸色是前所未有的凝重。她指向地图上几个被红色高亮标记的核心区域:
“**电循环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她的指尖落在第一个红点上,“这是星火科技最核心的壁垒。他们不仅掌握了发动机整体的设计与制造工艺,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一系列**基础专利和外围专利**,将这条技术路径上的所有**关键节点和可能的优化方向,都进行了地毯式的知识产权封锁**。”
她调出具体的专利列表,一项项解释给叶凡听:
“从**特殊的燃烧室构型**,到**高效涡轮泵的设计**,再到**低成本耐高温材料的制备方法**,甚至是**燃料循环管路的特定布局**……所有这些构成电循环发动机竞争优势的要素,几乎都被星火科技用专利牢牢圈占。任何后来者,如果想走同样的技术路线,几乎无法避免会触碰到他们的专利壁垒。”
叶凡的眉头越皱越紧。他虽然不是火箭专家,但基本的商业逻辑告诉他,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擎天资本如果想在短期内通过投资或自主研发,获得与星火科技同等级别的低成本发射能力,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和难以估量的时间成本。
“我们投资国内的其他商业航天公司,能否绕过这些专利?”叶凡沉声问道。
“很难。”苏雨墨摇了摇头,语气肯定,“我们初步筛选了国内十几家有潜力的商业航天企业。其中三家在液体火箭方面有所涉猎的公司,其技术路线或多或少都与星火科技的专利存在潜在冲突。另外几家专注于固体火箭的公司,虽然在技术上可以规避,但**固体火箭的运载成本、发射灵活性和环保性,与星火的电循环液体火箭相比,存在代际差距**,无法满足我们未来对高频次、低成本发射的需求。”
她切换到下一张图表,上面列出了星火科技在**卫星小型化、集成化**以及**星间激光通信**等领域的专利布局。
“不仅仅是火箭。”苏雨墨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力感,“在卫星应用端,星火科技同样布下了重兵。他们那些旨在构建全球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关键技术,比如**高通量卫星载荷设计**、**高效的星上数据处理芯片**、以及**低功耗、高带宽的星间链路技术**,也都构筑了坚实的专利护城河。我们的‘AI大数据赋能’解决方案,未来如果希望直接调用他们星座的数据,或者与他们的系统深度耦合,很可能在接口协议、数据格式等方面受到限制,甚至需要支付高昂的专利授权费用。”
她放下激光笔,看向叶凡,眼神复杂:“简单来说,星火科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款产品,而是**一整套建立在庞大专利墙之上的、近乎封闭的技术生态体系**。他们不是在和我们赛跑,他们是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提前挖好了一条又宽又深的壕沟,并宣称了对壕沟两岸土地的所有权。”
办公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叶凡靠在椅背上,目光凝视着那份沉重的报告,仿佛能感受到纸张背后所代表的、冰冷而坚硬的技术铁幕。
他曾经以为,商业竞争无非是资本、人脉、谋略的比拼。即便面对彼岸花这样的庞然大物,他也坚信可以找到对方的弱点,一击制胜。但星火科技不同。他们挥舞的,是“技术”这把更符合时代潮流、也更难以撼动的利剑。专利,就是这把剑上最锋利的刃,受到国际规则的保护,冷酷而公正。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擎天资本在AI算法、大数据分析、供应链优化软件上积累的优势,就像是精良的步兵和骑兵,但星火科技却直接开来了装甲车和无人机。你的士兵再勇敢,骑术再精湛,在钢铁洪流和空中优势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的‘星盾’计划预研,情况如何?”叶凡将希望寄托在最后的备选方案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