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学堂的朗朗书声,伴着渠水潺潺流淌了数月。苏墨和周砚每隔几日便会去学堂巡查,看着孩子们从初识笔墨时的生涩,到如今能熟练背诵诗文、演算算术,脸上总免不了泛起欣慰。这日刚踏入学堂,就见教算术的张先生领着几个半大孩子,围在操场边的空地上争论不休。
“张先生,你们在讨论什么?”苏墨走上前,笑着问道。
张先生回身拱手:“苏大人,周医官,这几个孩子正在为清溪乡的灌溉问题争执。周小宝说,他能算出如何分配水渠的水量,让上下游的田地都能浇透。”
被点名的周小宝,正是周老实的孙子。他攥着一本算术册,小脸涨得通红:“苏大人,我爷爷说,最近清溪乡下游的田地总浇不透水,上游的水又容易漫出来。我算了算,要是把水渠分成三段,按田亩多少分配水量,再在关键处筑三个小水闸,就能刚好够用!”
旁边几个孩子立刻反驳:“哪有这么简单!水往低处流,怎么可能刚好分配均匀?”“而且筑水闸要花钱,乡亲们不一定愿意!”
周小宝急得跺脚,把算术册递到苏墨面前:“大人您看,这是我画的水渠图,还有田亩数和水量的计算。我跟爷爷去水渠边量过,下游有八十亩田,上游有五十亩,中游有七十亩,按比例分配水量,再用小水闸控制,肯定行!”
苏墨接过算术册,只见上面用稚嫩的笔迹画着简单的示意图,旁边密密麻麻写着数字和计算过程,虽不算精密,却也条理清晰。周砚凑过来看了看,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这孩子的思路很对。按田亩比例分配水量,再用小水闸调节,确实能解决上下游灌溉不均的问题,而且小水闸用砖石就能搭建,花费不多。”
苏墨点了点头,摸了摸周小宝的头:“小宝很聪明,能把学堂里学的算术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才是读书的意义。我们这就去清溪乡,按你的办法试试。”
消息传到清溪乡,村民们半信半疑。周老实看着孙子的示意图,也有些犹豫:“小宝,这可是关乎几十亩田的收成,你一个小孩子的主意,能行吗?”
“爷爷,我在学堂里算过很多次了,肯定行!”周小宝挺着小胸脯,“苏大人和周医官都觉得我的办法好呢!”
苏墨当即让人按照周小宝的设计,在水渠上选址筑闸。周砚则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水渠边测量、标记,教他们如何根据水位调整水闸的高度。村民们也纷纷赶来帮忙,搬砖石、和泥土,不到三日,三个简易的小水闸就建好了。
放水那日,所有人都围在水渠边。上游的水闸缓缓打开,水流顺着水渠往下流,经过第一个水闸时,水位被控制在刚好能灌溉上游田地的高度;到了中游,第二个水闸调整水流,刚好满足中游田地的需求;下游的第三个水闸则将剩余的水全部引入下游田地,没有一处漫溢,也没有一处缺水。
“成了!真的成了!”周老实激动地大喊,村民们也纷纷欢呼起来。“没想到我家小宝,读了几个月书,就帮乡亲们解决了大难题!”
周小宝站在水渠边,看着自己的设计成功落地,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这都是张先生教的算术好用!以后我还要好好学习,帮家乡解决更多难题!”
此事很快传遍了梧州府。人们都没想到,启智学堂的孩子竟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作难题,不少百姓都打消了对学堂的疑虑,纷纷带着孩子来报名。就连周边县城的百姓,也听说了启智学堂的名声,不远千里送孩子来求学。
苏墨和周砚见状,立刻扩大了学堂的规模,新增了两间教室,又聘请了两位擅长农桑和医术的先生。学堂里的学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两百人,增加到了三百多人,有城里的孩子,也有山里的孩子;有富家子弟,也有贫苦人家的孩子,大家在学堂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不分彼此。
这日,学堂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他叫林文轩,是邻县有名的书香世家子弟,原本在家中请了私塾先生,却听说启智学堂不仅教诗文,还教算术、农桑、医术等实用知识,特意央求父亲送他来求学。
“苏大人,我听说贵学堂不仅教书本上的知识,还教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林文轩的父亲林秀才对苏墨说道,“我希望文轩能在这里学到真本事,将来不仅能考取功名,还能为百姓做实事。”
苏墨笑道:“林先生放心,启智学堂的宗旨,就是培养既能读书识字,又能学以致用的人才。文轩在这里,一定能学到他想要的知识。”
林文轩果然天资聪颖,不仅诗文背得快,算术也学得好,还对周砚教的医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跟着周砚去工地或田间,为百姓们诊治一些小病痛,还把学到的医术知识记录下来,整理成简易的医方,分发给村民们。
有一次,石崖村突发痢疾,好几名村民上吐下泻,病情严重。周砚带着林文轩和几名学生,立刻赶往石崖村。周砚诊断后,发现是饮食不洁导致的痢疾,需要用黄连、黄芩等药材熬药治疗。可石崖村地处深山,药材稀缺,一时难以凑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