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渠旁的泥土还带着湿润的水汽,苏墨和周砚就带着几袋沉甸甸的粮种,再次来到清溪乡。这是从京城太仆寺引种的“双季稻”稻种,据说一年可收两季,亩产比本地稻种高出三成。可当周老实和村民们围着粮种,脸上却满是迟疑。
“苏大人,周医官,这稻种看着细瘦,能比我们种了一辈子的本地稻高产?”周老实捏起一粒稻种,凑到眼前仔细打量,语气里满是不确定,“我们岭南的水土特殊,外地的粮种怕是扎不下根,到时候颗粒无收,这一季的辛苦可就白费了。”
围在一旁的村民们也纷纷附和。有人说曾试过种外地粮种,结果稻苗长得稀稀拉拉;有人担心新稻种习性不明,浇水施肥的法子不对,反而耽误了收成;还有老人摇头叹道:“种地还是老法子靠谱,祖宗传下来的稻种,虽说产量不高,但稳当,饿不死人。”
苏墨看着大家疑虑的神色,没有急着辩解。他蹲下身,从袋中抓出一把新稻种,又从田埂边捡起一把本地稻种,放在手心对比:“乡亲们,我知道大家怕冒险。但这双季稻种,是京城农官试验了五年才推广的,专门改良过适应南方气候。你们看,它的谷壳更薄,胚芽更饱满,只要培育得当,定然能有好收成。”
周砚也补充道:“我已经研究过农书,这双季稻喜湿但不耐涝,正好适合我们刚疏通的水渠灌溉。而且它的生长周期比本地稻短,第一季收完,正好能赶上下一季播种,一年两收,相当于多了一倍的粮食。”
可村民们还是不为所动。一名中年村民说道:“大人说的道理我们都懂,可没亲眼见到,心里实在不踏实。要不,你们先种种看,真要是高产,我们明年再跟着种?”
苏墨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那我们就划出十亩田试种。这十亩田的粮种、肥料都由府衙承担,若是收成不好,损失由官府弥补;若是高产,收成全归耕种的村民。”
周老实闻言,心中一动:“苏大人此话当真?”
“绝无虚言!”苏墨朗声道,“我和周兄还会亲自下地,教大家如何育苗、插秧、施肥,一定让这新稻种在清溪乡扎下根。”
消息传开,有五户村民愿意尝试。苏墨立刻让人丈量田地,划定试种区域。次日一早,他和周砚就带着农具来到田里。苏墨挽起裤腿,赤脚踩进泥泞的稻田,动作略显笨拙却格外认真。周砚则拿着农书,一边对照图示,一边指导村民们处理稻种。
“育秧前,稻种要先用温水浸泡三日夜,去除瘪粒,这样发芽率才高。”周砚蹲在田边,将筛选好的稻种倒入木桶,“水温要控制在两成热,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凉,就像我们洗手的温度刚好。”
村民们围在一旁,看得仔细。有人忍不住问道:“周医官,以前种本地稻,都是直接播种,哪用这么麻烦?”
“这双季稻娇贵些,但只要前期照料好,后期产量会翻倍。”周砚笑道,“就像养孩子,小时候细心呵护,长大了才能有出息。”
苏墨则和村民们一起平整秧田,他挥舞着锄头,将田地里的土块打碎,又用耙子将泥土耙平,让秧田变得平整松软。不一会儿,他的额头上就布满了汗水,衣衫也被泥土弄脏,但他毫不在意,反而笑着对村民们说:“种地和办案一样,都要脚踏实地,不能有半点马虎。”
然而,试种刚进行了几天,就出了状况。有村民匆匆跑来报告,说秧田里的稻种发芽后,幼苗长得参差不齐,还有不少幼苗发黄枯萎。
苏墨和周砚立刻赶到秧田。只见绿油油的幼苗中,夹杂着不少发黄的小苗,有些甚至已经倒伏在水中。周老实急得满头大汗:“苏大人,您看这可怎么办?是不是这新稻种真的不适合我们这里的水土?”
周砚蹲下身,仔细查看幼苗的根部,又用手指沾了点田水,放在鼻尖闻了闻。他眉头紧锁:“这田水有些浑浊,而且根部有轻微的腐烂迹象,怕是施肥太多,烧苗了。”
“施肥太多?”一名村民不解,“我们都是按照种本地稻的量施的肥,怎么会烧苗?”
“双季稻的幼苗比本地稻娇嫩,耐肥性差,施肥量要减半才行。”周砚解释道,“而且本地稻施的是农家肥,肥力温和,你们这次加了不少草木灰,肥力太足,就把幼苗的根烧坏了。”
苏墨立刻说道:“事不宜迟,我们马上给秧田换水,稀释肥力。周兄,你再想想办法,能不能救救这些发黄的幼苗?”
周砚点了点头:“我有办法。我们可以用草木灰和石灰按比例混合,撒在秧田边缘,既能中和肥力,又能防止病虫害。再用清水反复浇灌秧田,稀释土壤中的肥料浓度。”
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一边排放秧田中的旧水,一边引入水渠中的新水,反复浇灌了三次。周砚则带着大家调制草木灰和石灰的混合物,小心翼翼地撒在秧田边缘。苏墨则和村民们一起,将发黄枯萎的幼苗拔掉,补种上新的稻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