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薪纪元:千秋劫 > 第126章 李斯的抉择

薪纪元:千秋劫 第126章 李斯的抉择

作者:得意乐客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7 11:16:07

丞相府的书房,夜漏将尽。烛火在青铜灯树上摇曳,将李斯伏案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投在身后那排排装满律法简牍的木架上,如同一个躁动不安的幽灵。他刚刚审阅完来自东郡的后续奏报——关于对陨石事件周边区域进行“彻底清理”的确认文书,以及各地郡守因应此事、加大稽查“妖言惑众”力度的陈情。

空气中弥漫着墨臭与一丝若有若无的、来自遥远东方的血腥气。李斯放下笔,揉了揉酸胀的眉心,指尖冰凉。他没有立刻唤人添灯油,而是就着这渐弱的火光,陷入了一种深沉的、唯有独处时才敢流露的疲惫与矛盾之中。

他是李斯,大秦帝国的丞相,法家学说最坚定的实践者,皇帝意志最得力的执行者。他位极人臣,权势熏天。然而,此刻他心中盘桓的,并非位高权重的得意,而是一种如履薄冰的寒意,一种清醒目睹巨轮驶向冰山却无法、亦不敢全力转舵的无力感。

钢丝的左侧:迎合与生存

李斯太了解嬴政了。了解他那源自邯郸街头的、对混乱的深刻恐惧;了解他构建永恒秩序的宏大野心;更了解他晚年愈发炽盛、容不得半点违逆的掌控欲与多疑症。那颗陨石,那七个字,精准地刺中了皇帝内心最脆弱、最不可触碰的禁区。

在这种时候,任何为“可能无辜者”的辩解,任何对“扩大化清洗”的质疑,都会被皇帝视为软弱、不忠,甚至是与“诅咒者”同流合污的迹象。李斯深知,自己的权势完全依附于皇帝的信任。这份信任脆弱而苛刻,需要他时时刻刻展现出绝对的忠诚、绝对的坚定、以及绝对的高效。

所以,当皇帝下令彻查东郡、严惩不贷时,李斯没有丝毫犹豫。他第一时间调动了廷尉府最精锐的酷吏,下达了最明确的指令:不惜一切代价,揪出“真凶”,平息圣怒。他甚至主动提供了以往处理类似“妖言”案件的经验,建议扩大搜查范围和连坐规模,以确保“无有遗漏”。

这是他必须走的钢丝左侧——迎合皇帝的意志,哪怕是其中最偏执、最残酷的部分。这是他生存的法则,也是他实现自身政治抱负(将法家理念推行于天下)的必要代价。他告诉自己,这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稳定,为了震慑那些心怀叵测的六国余孽。用一时的、局部的残酷,换取整体的、长久的秩序……至少,理论上是如此。

钢丝的右侧:现实与隐忧

然而,作为帝国实际行政事务的最高负责人,李斯又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看到这架疯狂运转的暴力机器,正在对帝国的肌体造成何种深层的、隐性的伤害。

东郡的屠杀,表面上扑灭了“妖言”,但也彻底寒了当地民心。消息是封锁不住的,恐惧与怨恨如同地下暗流,在那片土地上蔓延、积聚。各地郡守为了表明立场、撇清责任,必然会变本加厉地推行严刑峻法,导致更多的冤狱,激化更多的矛盾。征发戍卒、修建宫室、开凿驰道灵渠、支撑北伐南征……本就绷紧的民力弦索,在这些层出不穷的“非常之事”的拉扯下,已发出濒临断裂的呻吟。

李斯审阅着全国上报的文书,他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一种压抑的窒息感。黔首(百姓)并非麻木不仁,他们只是被迫沉默。而这种沉默,往往比呐喊更具毁灭性。他知道,纯粹依靠严法酷刑和恐怖威慑,可以维持一时的平静,却无法缔造真正的、可持续的稳固。韩非的理论中,也有“刑赏二柄”,强调恩威并施。但如今的皇帝,似乎只记得“威”与“刑”,而渐渐遗忘了“赏”与“恩”。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在楚国上蔡做小吏,观察仓中老鼠与厕中老鼠的不同境遇,从而悟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道理。他奋力拼搏,西入秦国,凭借才智与权谋,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不正是为了摆脱“厕鼠”的命运,实现“仓鼠”的安逸与尊荣吗?可如今,他感觉自己仿佛身处一座华丽却危机四伏的仓廪之中,外面的世界(六国余孽、民生疾苦)虎视眈眈,而仓廪的主人(皇帝)却因恐惧而不断收紧内部的枷锁,甚至可能在某个时刻,将他也视为需要清除的“硕鼠”。

内心的撕扯:帮凶与旁观者

这种角色的分裂,让李斯内心充满了痛苦的矛盾。一方面,他是许多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是皇帝意志的延伸。焚书之议,他虽未首倡,但积极附和并完善;坑儒之举,他参与其中;严刑酷法,他大力推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这架逐渐失控的马车上的重要驭手之一,是许多悲剧的直接帮凶。

另一方面,他那属于杰出政治家的敏锐洞察力,又让他成为一个清醒的、甚至是痛苦的旁观者。他看到了过度役使民力的危险,看到了文化**对文明活力的扼杀,看到了皇帝长生执念带来的巨大资源浪费和政治风险,更看到了那隐藏在皇帝威严外表之下、似乎日益滋长的某种……非人的、冰冷的气息(他无法准确描述,但本能地感到不安)。

他有时会想起自己的同门师兄韩非。那个将法、术、势阐述到极致的智者,最终却死于秦国的狱中,某种程度上,正是他所信奉的学说本身冷酷逻辑的牺牲品。这像是一个不祥的隐喻。

他能做什么?直言进谏?提醒皇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无异于在皇帝燃烧的猜疑之火上再浇油。当年因为淳于越恢复分封的提议而引发焚书之祸,就是前车之鉴。在如今的嬴政面前,任何带有“限制皇权”或“体恤民情”意味的谏言,都可能被曲解为挑战与背叛。

那么,消极怠工?阳奉阴违?这更非李斯所能为。他的权力、地位、理想,甚至身家性命,都与这架帝国战车紧紧绑定。战车若倾,他必齑粉。他只能竭尽全力,驾驭着它,试图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寻找一丝不至于车毁人亡的缝隙。

最终的抉择:在钢丝上继续舞蹈

窗外的天色透出些许灰白。李斯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重新拿起笔。他摊开新的简牍,开始起草一份文书——一份关于如何进一步强化对民间“偶语诗书”、“以古非今”行为稽查,并完善连坐告奸制度的补充法令。

他的笔迹依旧沉稳有力,措辞依旧严谨周密,充分体现着法家的精髓。每一个字,都像是在他内心的天平上,为“迎合皇帝”那一端,增加着一枚沉重的砝码。

他知道,这份法令一旦颁布,又将有多少人会因此家破人亡,又会给本已紧张的帝国秩序增加多少压力。但他别无选择。或者说,他为自己选择了这条看似最“安全”,实则最危险的道路。

他只能在迎合中,试图施加一点点微小的、不易察觉的“修正”——比如,在法令细则中,稍微限定一下“妖言”的认定标准,避免过于泛滥;比如,在考核地方官吏时,暗中提醒他们注意“民力使用”的极限。

这是他所能做到的极限。在确保自身安全和地位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帝国这架庞大机器的基本运转,延缓它彻底崩溃的时间。至于未来……他不敢深想。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句他未来将在刑场上的哀鸣,此刻或许已在他心灵最深处,埋下了悲凉的种子。

笔尖在简牍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春蚕食叶,又如同命运的绳索,在一点点收紧。李斯的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而冷硬,将所有矛盾与犹疑,都深深埋藏在那张属于帝国丞相的、不动声色的面具之下。

天,快亮了。新的一日,依旧是走在刀锋之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