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城,南山脚下,一片原本规划为高端生态住宅区的临海地块,在过去半年里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了一片风格迥异于周边繁华都市的建筑群。这里没有摩天大楼的凌厉线条,也没有商业中心的喧嚣浮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低矮、厚重、与周围山峦海景融为一体的现代主义建筑语言。流线型的银灰色建筑体块错落有致地嵌入精心保留的原始林地之中,巨大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天光云影,仿佛一组沉默而优雅的星际探测器,降落在宁静的湾区。这里,便是即将正式揭幕的星火高等研究院(Spark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SIAS)本部。
借着三位诺贝尔奖得主重磅加盟引发的全球瞩目,星火科技决定顺势而为,将研究院的成立仪式举办成一场彰显其科研雄心与文化自信的盛大典礼。这不仅是一个机构的挂牌,更是一次面向全球科学界的宣言。
仪式前夜,内部筹备会议。
在研究院主体建筑“探索者大厅”的顶层会议室,何月山、唐茹、周倩与核心管理团队进行着最后的细节确认。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灯火通明的园区和远处深城湾的璀璨夜景。
“所有受邀嘉宾,包括国内两院院士代表、国际顶尖学者、友好合作机构负责人,均已确认出席或通过全息投影参会。”徐若薇汇报道,她负责整体的典礼策划与对外联络,“全球超过两百家主流科技媒体获得了直播授权。安保级别已提升至最高,确保万无一失。”
周倩则专注于研究院本身的展示:“各研究所的实验室设备调试已完成95%,‘伏羲’的专属科研算力节点已部署到位,与甘肃聚变基地、‘天弦’系统的保密数据链路也已贯通。我们可以向嘉宾展示一个真正‘活’着的、拥有顶级科研能力的研究院。”
何月山听着汇报,目光却落在窗外那片沉浸在夜色中的建筑群上。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聚着他的愿景。“明天,我们不仅仅是在为一个研究院剪彩,”他缓缓开口,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我们是在为一种新的科研范式立碑,为全球探索未知的智慧力量,建立一个属于未来的‘家园’。”
成立典礼,举世瞩目。
次日,阳光洒满湾区,“探索者大厅”内高朋满座,衣香鬓影。空气中混合着多种语言的低语声,充满了庄严而兴奋的期待。国内学术泰斗、政府要员、国际科学巨星、以及星火生态的核心伙伴齐聚一堂,巨大的环形屏幕实时连线着全球各地的分会场。
典礼开始,没有冗长的领导致辞,而是以一段震撼人心的全息影片开场。影片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开始,掠过星云的诞生与毁灭,展现人类从仰望星空到制造工具、从发现电磁波到破解基因密码的漫长征程,最终画面定格在“炎黄一号”内部那团璀璨的“人造太阳”和“天弦”系统捕获的那两道跨越地月的关联信号上。一个深沉而充满力量的画外音响起:“人类的每一次飞跃,都源于对未知边界的一次次勇敢叩问。今天,我们在此,为下一次飞跃,建立新的起点。”
影片结束,灯光亮起,何月山稳步走上讲台。他身着简约的深色中山装,身姿挺拔,目光沉静而有力。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行们,朋友们,”他的声音通过精准的同声传译,传递到会场每一个角落,“我们聚集于此,并非为了庆祝一座建筑的落成,而是为了宣告一个承诺——一个致力于探索宇宙最深邃奥秘、挑战人类认知极限的承诺。”
他回顾了从星火创立到“时空量子谐振”假说提出的艰难历程,强调了开放协作、跨界融合对于前沿科学探索的极端重要性。
“我们深知,单一的组织、单一的天才,无法独自承担理解宇宙的重任。因此,星火高等研究院的使命,就是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一个没有学科壁垒、没有资源瓶颈、鼓励最大胆想象、也提供最坚实支撑的科研乌托邦。”
他正式宣布了研究院的核心架构与运作模式:
定位: 非营利性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专注于“从0到1”的原始创新,聚焦那些在传统评价体系下难以立项、但可能孕育颠覆性突破的“暗黑森林”领域。
架构: 下设三大核心研究所——
时空理论研究所(肖斯塔克教授领衔):聚焦“时空量子谐振”理论的深化与数学构建,探索量子引力、宇宙学前沿问题。
拓扑与时空物质实验室(沃尔科娃教授领衔):研究时空微观结构与凝聚态物质拓扑相之间的深刻联系,探索基于新物理原理的物态调控。
极限精度测量与时空探测中心(马丁·李教授领衔):致力于发展下一代探测“时空涟漪”的技术,将测量精度推向新的极限。
此外,还设立了意识与智能科学研究所、聚变与能源科学研究所等多个前沿交叉单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