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高等研究院(SIAS)的成立仪式,其象征意义与宣告作用远大于实际运作。当全球媒体的聚光灯逐渐移开,喧嚣落定,真正的挑战与机遇才如同退潮后裸露的礁石,清晰地呈现在面前——如何将这座宏伟的“科研乌托邦”从蓝图变为现实,如何让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及其团队真正扎根、融入并引爆出预期的创新能量。这个过程,远比举办一场典礼要复杂、微妙,也更具决定性。
艾伦·肖斯塔克教授的“思想实验室”
肖斯塔克教授是第一位正式入驻的。他没有携带大量的实验设备,只带着几箱珍贵的书籍、笔记和两位合作多年的资深博士后。研究院为他分配的“时空理论研究所”占据了一栋临水建筑的整整两层,拥有绝佳的视野和绝对的安静。
何月山亲自陪同肖斯塔克参观他的新领地。研究所内部的装修风格极简而冷峻,巨大的可书写玻璃墙面取代了传统的白板,高流明度的投影设备可以在任何平面呈现复杂的数学模型。最核心的“沉思室”甚至没有窗户,只有可以模拟任何星空场景的全息穹顶和符合人体工学的沉思座椅。
“令人印象深刻,何先生。”肖斯塔克抚摸着光滑的玻璃墙面,语气中带着学者特有的审慎,“环境很好,几乎隔绝了所有不必要的干扰。但是,”他转向何月山,灰色的眼眸锐利如初,“我真正关心的是,我能在这里‘看到’什么,而不仅仅是‘思考’什么。”
何月山微微一笑,引他走到研究所的神经中枢——数据可视化与计算中心。他示意工作人员启动系统。瞬间,环绕四周的屏幕上开始流淌起壮观的实时数据流:来自“天弦”系统地月两端探测器的原始读数、经过“伏羲”初步处理的时空背景噪声频谱、“炎黄一号”运行期间等离子体湍流的毫秒级演化模拟、甚至还有接入的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FAST(中国天眼)的部分非涉密观测数据……
“这里,教授,”何月山张开手臂,仿佛拥抱着这无形的数据海洋,“就是您的‘思想实验室’。‘伏羲’已经为您和您的团队开设了最高权限的接口。您任何关于S-QRH的数学构想,无论是需要海量的数值模拟来验证其自洽性,还是需要调用这些真实的宇宙观测数据来寻找佐证或反证,都可以在这里直接进行。您不需要等待数周的计算排队,也不需要向十几个不同的机构申请数据访问。在这里,思考与验证之间的延迟,被压缩到了极致。”
肖斯塔克教授久久地凝视着屏幕上流淌的、代表着宇宙真实脉动的数据,脸上那惯有的严肃表情终于融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饥渴的兴奋。“这……这太不可思议了。”他低声说,“这相当于将整个宇宙的脉搏,接入了我的大脑。我终于可以……可以‘触摸’到那些思想实验了。”他立刻转向他的博士后,开始用飞快的语速讨论起几个之前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的、关于黑洞视界时空谐振模式的验证方案。何月山知道,这位思想巨匠的引擎,已经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全力启动了。
莉娜·沃尔科娃教授的“拓扑工坊”
与肖斯塔克的“思想实验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沃尔科娃教授的“拓扑与时空物质实验室”。这里更像一个超高精度的未来工厂。沃尔科娃带来的不仅是核心团队成员,还有整整五个集装箱的特殊实验设备——分子束外延系统、极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飞秒激光脉冲成型装置……这些代表着凝聚态物理实验最前沿的“神器”,被小心翼翼地安装进早已准备好的、恒温恒湿且振动隔离超过军方标准的超净实验室中。
沃尔科娃本人穿着白色的防静电服,戴着护目镜,亲自监督着最后几台关键设备的校准。她行动如风,语速更快,用带着俄语口音的英语向星火配备给她的技术支持团队发出一连串精确到毫米和毫开尔文的指令。
周倩陪同在她身边,深感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严谨与高效。“莉娜,有任何需求,请务必直接告诉我。”周倩说道。
沃尔科娃停下手中的工作,擦了擦额角的细汗,眼神明亮而专注:“周,这里的硬件条件无可挑剔,甚至比我在斯坦福的实验室还要好。但我需要的不止这些。”她指着那些复杂的设备,“要探测时空可能对物质拓扑相产生的影响,我们需要制造出极其纯净、结构近乎完美的样品,并在极端条件下进行测量。这需要‘伏羲’在材料生长过程的实时反馑控制、实验数据的即时分析与模式识别上,给予我们最强的支持。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做完实验再花几周时间去分析数据,我们需要‘在线’的洞察力!”
“没问题,”周倩肯定地点头,“‘伏羲’的一个专用分支已经为您的实验室准备好了。它已经学习了您过去几十年所有公开的实验数据和论文,可以根据实时采集的信号,主动调整生长参数,并提示可能有趣的物理现象出现的方向。它将不仅是工具,更是您团队中一个永不疲倦、拥有超级算力的‘研究助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