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总部那篇石破天惊的论文,在全球物理学界激起的巨浪尚未平息,其引发的第二波、更具实质性的冲击已然开始显现——一股流向东方、汇聚于星火高等研究院的顶级智力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悄然形成。当旧有的理论框架在“时空量子谐振”假说面前显得左支右绌时,那些真正站在科学探索最前沿、对未知充满无尽好奇与勇气的头脑,便自然而然地被这盏突然亮起的、指向宇宙深秘的灯塔所吸引。
第一缕投向星火的重量级目光,来自剑桥大学。
在论文发布一周后,一个加密视频通话请求接入了何月山的私人线路。屏幕上出现的,是艾伦·肖斯塔克教授那张饱经风霜、却眼神锐利如鹰隼的面孔。这位因对黑洞热力学和量子信息悖论的深刻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巨匠,以其思维的深邃和言辞的犀利着称。他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语气带着一种纯粹学术探讨的严肃:
“何先生,你的论文我反复研读了五遍。”肖斯塔克的开场白直接得近乎无礼,“我必须承认,最初我和范德卡佩伦一样,认为这或许是某个环节出了致命的错误。但是,”他话锋一转,那双仿佛能洞穿虚空的灰色眼睛紧紧盯着何月山,“你们对‘现象Alpha’与‘磐石之心’周期性的关联性分析,以及地月信号那近乎完美的同步性,让我无法轻易将其归咎于误差。尤其是你们提出的‘时空谐振子’概念……它让我想起我几十年前研究黑洞信息悖论时的一些模糊猜想——信息或许并非丢失,而是以某种方式编码在视界的‘振动’上。你们的假说,似乎为这种‘振动’提供了一个更基本的载体——时空本身。”
何月山面对这位学界泰斗,不卑不亢,沉稳地回应:“肖斯塔克教授,您的黑洞信息研究一直是我深感兴趣的领域。我们相信,‘时空量子谐振’或许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时空、信息与能量之间最深层次的联系。”
“这正是我所想的!”肖斯塔克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待在剑桥,我能做的只是在旧地图上修修补补。但你们,你们可能发现了一片全新的大陆!告诉我,何先生,你们的高等研究院,是否欢迎一个老派的、但对这片新大陆充满好奇的探险者?”
这次通话持续了近两个小时,两人从黑洞熵谈到S-QRH可能对量子引力问题的启示,从实验验证的难点聊到理论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通话结束时,肖斯塔克教授没有明确承诺什么,但何月山知道,一颗种子已经种下。
几乎与此同时,在斯坦福大学,另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莉娜·沃尔科娃教授,这位因在拓扑绝缘体领域开创性工作而获得诺奖的俄裔物理学家,以其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实验设计闻名。与肖斯塔克的深沉思辨不同,沃尔科娃的行动力极强。在仔细验证了星火公开的部分数据,并与其团队进行了激烈的内部讨论后,她做了一个让所有同事瞠目结舌的决定。
她没有通过官方渠道联系,而是直接让她的华裔博士后,设法联系上了周倩。在一次加密通信中,她开门见山:
“周博士,你们的实验设计非常巧妙,尤其是‘天弦’系统,它绕过了对撞机那种‘暴力’探测方式,转向了一种更‘精巧’的路径。这很了不起。”沃尔科娃的英语带着轻微的俄语口音,语速快而果断,“我认为S-QRH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猜想,它可能为理解拓扑物态与时空几何的深层联系打开一扇窗。我们一直在探索物质拓扑相,但如果时空本身也具有某种拓扑性质,并能被激发和探测……上帝,那画面太美了!”
她顿了顿,直接抛出了核心意图:“我在斯坦福的实验室很好,但这里的研究已经进入平台期。我想加入你们,不是访问,是全职加入。我希望能在星火建立一个‘时空-物质拓扑交叉实验室’,利用你们独特的实验平台和‘伏羲’的算力,去验证一些……嗯,一些在别处根本无法进行的大胆想法。我认为,那里才是未来物理学的心脏。”
周倩被这位顶尖学者的决绝和热情所震撼,她立刻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何月山。沃尔科娃的加盟,其意义不仅在于她个人的学术声望,更在于她将带来一整套全新的研究范式和实验技术,极大地丰富星火研究院的研究维度。
第三位被吸引的巨匠,则更加出人意料。
马丁·李,一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以其在量子计量和超高精度测量技术方面的革命性贡献而闻名。他通常专注于仪器物理领域,与宇宙学、基础理论似乎相距较远。然而,正是星火论文中那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月瞬时关联”信号,深深触动了他作为测量学家的神经。
“误差?系统性偏差?”在麻省理工学院他的办公室里,李教授对前来质疑的同事摇头,“我一生都在与测量误差作斗争。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以论文中描述的实验配置和校准流程,如果他们真的观测到了那个信号,那么信号是真实存在的概率,远高于任何已知或未知的系统误差。问题不在于信号是否存在,而在于如何解释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