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历史课,阳光透过教室后墙的投影幕,在空气中投下细碎的光斑。讲台上,历史老师调试着投影设备,教室里弥漫着既紧张又期待的气息 —— 今天是小组 PPT 展示的日子,江衍和苏沐橙所在的小组,作为最后一组登场,承载了全班的期待。
苏沐橙坐在座位上,手心沁出了薄汗。她下意识地摩挲着裙摆,目光落在桌角的 PPT 遥控器上,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一方面是对展示的紧张,毕竟这是她和江衍第一次完整合作的成果;另一方面,作文竞赛的风波像块石头压在心底,李涛提交的 “证据” 还没定论,让她始终无法完全放松。
“别紧张。” 江衍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低沉而平稳,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他坐在旁边,看似在翻看历史课本,实则余光一直留意着她的状态,“我们已经练过三次了,逻辑没问题,配合也默契。”
苏沐橙转头看向他,发现他的眼神平静而坚定,没有了平时的冷硬,反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鼓励。她想起昨晚在图书馆,两人最后一次排练,江衍耐心地帮她调整语速,提醒她 “讲到案例时可以多些眼神交流”,甚至悄悄帮她整理了被风吹乱的头发 —— 这些细节像暖流,悄悄抚平了她的焦虑。
“我知道,可还是有点慌。” 苏沐橙小声说道,嘴角泛起一丝苦笑,“万一讲到一半忘词了,或者 PPT 出问题了怎么办?”
“不会。” 江衍摇摇头,从笔盒里拿出一支薄荷糖,递到她手里,“含着,能缓解紧张。PPT 我检查了五遍,遥控器也换了新电池,放心。”
苏沐橙接过薄荷糖,剥开糖纸放进嘴里,清凉的味道在舌尖蔓延开来,心里的紧张确实消散了几分。她看着江衍认真的侧脸,心里泛起一丝微妙的暖意 —— 这个总是嘴硬的同桌,其实比谁都细心。
前面几组的展示陆续结束,有讲古代艺术的,有讲制度演变的,各有亮点,却总少了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共鸣。轮到苏沐橙和江衍小组时,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聚焦在他们身上,带着好奇和期待 —— 毕竟,这是班级里 “文理大神” 的首次正式合作。
江衍率先走上讲台,接过老师递来的话筒,声音清晰而稳定:“大家好,我们小组展示的主题是‘古代科技与文学的辩论逻辑’。”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投影幕上出现了 PPT 封面 —— 水墨风格的浑天仪与竹简交相辉映,“文理共生” 四个篆字居于中央,简洁而有韵味。教室里立刻响起了轻轻的赞叹声。
“首先,我们来看科技部分。” 江衍的目光扫过全班,语气严谨,“古代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孤立的突破,而是伴随着思想的辩论与碰撞。以祖冲之的圆周率为例,他在《缀术》中提出的‘约率’与‘密率’,遭到了当时保守学派的质疑,认为其‘背离经典,不合礼法’。”
他切换到下一页,屏幕上出现了一张逻辑清晰的对比表格,左边是保守学派的观点,右边是祖冲之的论证依据,数据详实,条理分明。“祖冲之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通过反复测算,用精准的数据证明了自己的结论,这背后是理性思维的力量 —— 用事实说话,用逻辑服人。”
苏沐橙看着他在讲台上从容不迫的样子,心里的紧张彻底消散了。她知道,该轮到自己上场了。在江衍讲完最后一句时,她快步走上讲台,接过话筒,语气自然流畅,与他的严谨形成了完美的衔接:“江衍同学提到的理性辩论,在古代文学中同样有着精彩的呈现。如果说科技辩论是‘以数据服人’,那么文学辩论就是‘以逻辑动人’。”
她切换到文学部分的页面,屏幕上出现了《战国策》的竹简图片,“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触龙想要说服赵太后送长安君入齐,却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从‘饮食起居’谈起,先共情赵太后的爱子之心,再层层递进,指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最终说服了赵太后。”
苏沐橙的声音带着文科生特有的感染力,她结合之前的辩论经验,分析了触龙的辩论逻辑:“这里的逻辑的是‘共情→类比→说理’,既保留了感性的共鸣,又不失理性的严谨,这与祖冲之的‘数据→论证→结论’,其实是异曲同工 —— 都是通过有效的逻辑传递,达成说服的目的。”
台下的同学听得格外认真,语文课代表悄悄竖起了大拇指,张浩则点了点头,眼里满是认可。
“而这,正是文理共生的密码。” 江衍再次走上讲台,与苏沐橙并肩站着,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带着心照不宣的默契,“科技提供理性的骨架,文学赋予感性的血肉;科技用逻辑构建认知,文学用情感传递温度。就像张衡的地动仪,既需要力学原理的支撑,也需要《两京赋》中‘通天犀角,灵夔之鼓’的文学描写,才能被后人铭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