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晚自习,高一(1)班的教室被暖黄的灯光笼罩,空气中弥漫着考前复习的紧张气息,却又夹杂着一丝不同寻常的平和。历史老师在放学前特意走到江衍和苏沐橙桌前,敲了敲桌面:“下周三的历史展示,你们的 PPT 进度可得抓紧了。上次听你们说主题还没定,这都快到 deadline 了,得尽快拿出方案。”
老师走后,苏沐橙看着桌前摊开的历史课本,心里泛起一丝紧迫感。月考、作文竞赛的风波还没完全平息,历史 PPT 又迫在眉睫,多重压力让她有些喘不过气。她转头看向江衍,发现他也在看自己,眼神里带着同样的凝重,却没有了之前的针锋相对。
“我们得赶紧把主题定下来了。” 苏沐橙率先开口,语气里没有了之前的较劲,多了几分务实,“再拖下去,真的赶不上展示了。”
江衍点点头,拿出之前整理的主题框架,推到两人中间:“之前我提的‘古代科技与逻辑’,和你说的‘古代文学与辩论’,其实可以融合。”
“融合?” 苏沐橙愣了一下,拿起框架翻看,眼里闪过一丝惊讶,“怎么融合?科技和文学,看起来完全不搭边啊。”
“不是不搭边,是有内在逻辑。” 江衍的手指落在框架上,语气认真,“古代科技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思想辩论 —— 比如天文历法的革新,会引发儒家经典与科学观测的争论;而文学中的辩论,比如纵横家的说辞,也蕴含着严谨的逻辑推导,和科技背后的理性思维相通。”
苏沐橙的眼睛亮了起来,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是说,主题可以定为‘古代科技与文学的辩论逻辑’?一边讲科技发展中的理性辩论,一边讲文学辩论里的逻辑智慧,最后落脚到‘文理互补’?”
“对。” 江衍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容,“这样既保留了我们各自的优势,又符合历史课‘古代文明成就’的核心,还能呼应班主任说的‘文理互补’,一举三得。”
这是他们第一次没有争执,就快速达成共识。苏沐橙心里泛起一丝微妙的暖意,她发现,当两人都放下较劲,专注于事情本身时,沟通居然这么顺畅。“那我们分工吧!” 她的语气带着一丝兴奋,“你负责科技部分,梳理古代科技成就背后的辩论逻辑,比如祖冲之的圆周率争议、张衡地动仪的理论辩论;我负责文学部分,整理纵横家辩论、魏晋清谈中的逻辑与情感结合,比如《战国策》里的案例。”
“可以。” 江衍点点头,补充道,“中间需要加一个衔接部分,说明科技与文学辩论的共通点,比如都注重逻辑闭环、都追求说服力,这部分我们可以一起整理。”
“好!” 苏沐橙立刻答应下来,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分工,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没有了之前的针锋相对,只剩下合作的默契。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利用晚自习后和周末的时间,在图书馆专注于 PPT 制作。图书馆的靠窗位置成了他们的固定据点,桌面上摊着史料、笔记本和电脑,江衍的物理竞赛资料和苏沐橙的作文素材被暂时放在一边,此刻他们的眼里,只有共同的历史 PPT。
江衍整理科技部分时,依旧保持着理科生的严谨。他从《史记?天官书》《梦溪笔谈》中查找史料,梳理出古代科技争论的时间线,甚至用表格对比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差异,逻辑清晰,数据详实。苏沐橙凑过去看时,忍不住赞叹:“江衍,你整理得也太详细了吧!这些史料你是怎么找到的?”
“图书馆的古籍数据库,还有历史老师推荐的参考书。” 江衍的语气平淡,却主动把电脑往她那边挪了挪,“你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或者哪里太晦涩,展示时同学听不懂。”
苏沐橙认真翻看,指着其中一段:“这里讲祖冲之的圆周率争议,能不能加一句文学描写?比如《南齐书》里对他‘专功数术,搜拣古今’的评价,这样既体现他的执着,又能和文学部分呼应。”
江衍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可以。你的建议不错,能让内容更有温度。” 他立刻动手修改,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上的文字瞬间变得丰满起来。
轮到苏沐橙整理文学部分时,她发挥了文科生的优势,选取了《战国策》中 “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等经典案例,分析其中的辩论逻辑:“你看,触龙没有直接反驳赵太后,而是从生活琐事切入,层层递进,最后说服她送长安君入齐,这和你们理科的‘逻辑推导’异曲同工,只是多了情感共鸣。”
江衍凑近屏幕,认真看着她标注的辩论逻辑图,眼神里带着欣赏:“这个逻辑图很清晰。不过,这里可以加一个对比,比如把触龙的辩论逻辑和祖冲之论证圆周率的逻辑框架放在一起,更能体现‘文理共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