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62章 光在缝里走

破帷 第162章 光在缝里走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林昭然的肩窝又开始抽痛了。

那是三年前在码头上被泼皮推搡时撞在石阶上的旧伤,每逢阴雨便像有根锈针在骨缝里搅,**湿冷的寒意顺着脊椎爬上来,仿佛铁钉在血肉间缓慢拧转**。

她蜷在竹席上,听着窗外雨丝打在青瓦上的碎响——**先是细密如蚕食桑叶,继而汇成一道道滑落檐角的水线,敲出断续的滴答声,像是更漏走到了无人倾听的时辰**。

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床沿——粗粝的木刺扎进掌心,倒比肩头痛得实在些;**那点锐利的触感反而让她清醒,皮肤裂开微小的口子,渗出的血珠黏在指腹,温热又带着铁锈味**。

“阿昭?”柳明漪端着药碗进来时,正见她额角浸着冷汗,右手死死攥着衣襟,“可是伤处又发作了?”

“不打紧。”林昭然扯出个淡笑,却在触到药碗的瞬间倒抽冷气——柳明漪的指尖凉得像浸过井水,碰着她发烫的手背,反让那痛意更灼了几分;**那一瞬,她几乎听见自己骨头里发出细微的噼啪声,如同冻裂的枯枝**。

她望着案头拆到一半的旧衣,粗麻里衬被拆成尺余见方的布块,边缘还挂着几缕断线,“明漪,炭笔在枕下。”

柳明漪的手顿了顿。

她跟着林昭然三年,自然知道这粗麻里衬原是老乞婆当年裹伤用的,针脚歪歪扭扭,布面还留着洗不净的血渍。

可此刻林昭然的目光落在那布上,倒像望着什么传世的素绢,“要写什么?”

“《童蒙问对》。”林昭然撑起半坐,左手按住肩窝,右手捏着炭笔悬在布面上方。

炭灰簌簌落在麻线上,“第一则,问:‘日为何升?’答:‘因光要照见未识之物。’”

笔尖落下时,她的手腕突然发颤。

炭笔在“照见”二字上拖出条歪斜的线,像道被风雨打歪的虹。

柳明漪想扶她,却被轻轻推开——林昭然的指甲掐进掌心,将那股疼意咬碎在齿间,重新补上“见”字的最后一捺;**指甲缝里渗出血丝,混着炭灰,在掌心留下暗红与墨黑交织的印记,像某种秘写的符咒**。

“第二则,问:‘学为何物?’”她的声音轻得像要融在雨里,“答:‘学是拆了墙的窗,碎了罐的盐,化了签的药——’”说到“碎了罐”时,她忽然笑了,“程知微那家伙,定是早想好要把字刻在盐罐底了。”

布面渐渐爬满炭色的小字。

林昭然写得极慢,每写一句便歇半日,指节因用力发白,却始终不肯停笔;**呼吸浅促如风穿隙,每一次吸气都牵动肩窝深处的钝痛,但她仍以肘抵膝,稳住颤抖的手腕**。

直到窗外传来更漏声,她才停在第三则的“答”字上,炭笔“啪”地掉在床沿——那“答”字只写了半撇,像只欲飞的蝶。

“明日有个病愈归乡的学子。”她将粗麻布叠成四方块,塞进旧衣内衬,用针脚歪歪扭扭缝好,“你把这衣裳交给他,说‘穿它走路,字就在风里’。”

柳明漪接过衣裳时,触到布块下凸起的字迹,忽然想起前日那小丫头举着的破瓦罐——原来光可以透纸,字可以附瓦,如今连粗麻衣裳都成了载道的舟;**那布料粗糙扎手,可指尖抚过那些凹陷的笔画,竟生出一种奇异的温润,仿佛文字本身有了体温**。

她望着林昭然泛青的唇色,喉头哽了哽:“阿昭,你这样……”

“总要有人把火种揣在怀里。”林昭然靠回床头,闭上眼时睫毛轻颤,“他烧得完书,烧不完缝在衣里的字;堵得住鼓,堵不住走路时带起的风。”

半月后的晌午,秋阳斜照檐角,蝉鸣歇了,只余风穿廊。

林昭然正倚窗咳嗽,孙奉掀帘进来,靴底沾着新泥:“先生,程主事的信。”

信是块碎陶片,背面用朱砂写着极小的字:“地书成。盐罐刻字,碎时自现;药签藏文,煎时见真。”她摩挲着陶片边缘,忽闻院外传来孩童的嬉闹声——几个小乞儿追着跑过,其中一个的粗布短打在风里扬起,露出内衬若隐若现的炭痕;**那痕迹一闪即逝,却像一道微弱的电光掠过心尖,激得她指尖一颤**。

柳明漪从廊下转来,手里捏着半片晒干的药渣,“村童拆了衣线,得了字纸;老塾师依着设课,叫‘行路书’。”她摊开手,药渣拼成个歪歪扭扭的“学”字,“有位农妇把这‘学’字供在灶前,说比灶王爷还金贵。”

林昭然望着那“学”字,忽然剧烈咳嗽起来。

血沫溅在陶片上,将“地书”二字染得发红。

那抹殷红顺着陶纹蜿蜒而下,竟像极了当年南荒学堂墙上,她用朱砂写下的第一个“教”字。

而此刻,千山之外,同一天夜里,京城细雨初歇,铜壶滴漏迟了一刻。

沈砚之正伏在案前。

烛火映得讲稿上的朱批发亮,“错的字,也是问的脚印”几个字被他用墨笔圈了又圈。

幕僚昨日回的话还在耳边:“林先生咳血三日,校对时全凭耳听口记,心录成文。”他望着地图上星罗棋布的标记——“醒鼓”在楚地,“字衣”过吴河,“地书”入蜀道,每处标记旁都注着“传于妇孺”“藏于盐罐”“融于药汁”。

笔架上的狼毫悬在半空,他原本要写“严令禁绝”,笔尖却在“禁”字上顿住。

窗外忽然传来更鼓声,沉厚的“咚”响撞在窗纸上——那节奏他再熟悉不过,正是南荒的寅时三刻鼓。

“这鼓,怎么也到京了?”他轻声问,却无人应答。

烛芯“噼啪”爆了个花,将“观其言,察其流”几个字映得忽明忽暗。

林昭然是在入秋时烧起来的。

柳明漪摸着她滚烫的额头,见她蜷在薄被里,唇瓣干裂得起皮,却仍在喃喃:“民智如水……疏则润……”她喂了半盏温水,林昭然突然抓住她的手腕,力气大得惊人,“明漪,把《讲录》……缝进里衣……”话音未落,又陷入昏迷。

夜更深时,雨丝又落下来。

柳明漪守在床前,望着林昭然因高热而泛红的耳尖,忽然想起她拆旧衣那晚说的话:“光在缝里走。”

此刻月光从窗纸的细缝漏进来,正落在她紧攥的手背上——那里还沾着未擦净的朱墨,像道不灭的光。

风穿过堂屋,吹动案头残稿,一张纸角翻起,露出底下密密麻麻的批注。

柳明漪轻轻按住它,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她终于明白:阿昭从不曾指望大火燎原。

她只愿做那根划破黑暗的火柴,哪怕燃尽自己,也要让一点火星,钻进布的缝、罐的底、药的渣、孩子的梦。

——光不在天上,光在缝里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