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61章 她不倒,我们就不能停

破帷 第161章 她不倒,我们就不能停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林昭然的指尖在帕子上轻轻一按,新凝的血珠便洇开一片淡红,像春汛漫过干涸的河床。

她望着柳明漪端来的药碗,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对方眼底的忧色——这是第七日了,每夜咳醒时,喉间的腥甜都比前一日更浓,可窗外来听学的人,倒比前一日多了三个。

“明日讲题是‘信’。”她将血帕叠成四方,递到柳明漪跟前。

帕角还沾着湿意,触到对方掌心时,柳明漪的手指猛地缩了缩。

“先生……”柳明漪的声音发颤,药碗在木案上磕出轻响,“昨日张大夫说,再这样耗着,肺络怕是要……”

“信不是盟誓。”林昭然截住她的话,目光穿过铁窗漏进的晨光,落在院角那株老槐上——昨日有个梳双髻的小丫头,蹲在树下用枯枝划地,划的正是前日讲的“问”字。

“是明知无人听见,仍把话说出去。”她轻声补了半句,指节抵着肋下作痛的肺叶,“他们要堵我的嘴,我偏要让每个字都长出脚来,自己走出去。”

柳明漪望着她眼尾青灰里透出的亮,忽然想起十年前在绣坊,老绣娘教她认“信”字时说的话:“人言为信,可这世上最难得的,是说出口的话,比刻在碑上的更重。”她喉头一哽,将血帕攥进掌心,指腹触到帕子上未干的血渍,烫得几乎要落泪。

当夜,思过所后巷的灶房里,柳明漪借着灶火拆血帕。

绣线在她指间翻飞,每一根都带着血丝,拆到第三层时,帕子的纹理竟显出“问”字的轮廓——是前日林昭然咳血时,帕子被她无意识攥出的褶皱。

她取来熬药剩下的甘草汁,兑了半盏黄酒,用软刷轻轻扫过血痕。

药汁浸过的血渍慢慢变深,像用朱砂新描的字,却不再渗开。

“这样,就算过了梅雨季,也不会腐。”她对着烛火吹干帕子,嘴角终于浮起一丝笑——前日有农妇说,用先生的血帕包书,孩子背书快三倍;昨日有学童把血帕垫在砚下,说墨香里能闻见“仁”字的味道。

这帕子,早不是一方染血的布了。

次日辰时三刻,思过所的木窗“吱呀”一声推开。

林昭然扶着窗沿站起,晨露打湿了她月白中衣的下摆,却掩不住胸前渗出的暗红斑痕。

她望着窗外挤作一团的身影——有挑着菜担的老丈,有抱着婴孩的妇人,还有三个偷溜出学馆的小秀才,发辫都散了半边。

“信,不是写在盟书上的朱砂印。”她的声音比昨日更轻,却像一根细针,刺破了晨雾的沉闷,“是卖炭翁明知雪夜难行,仍要把炭挑到寒士门前;是绣娘明知绣品要入侯门,仍在袖口藏半朵野菊。”

窗外忽然响起一片诵读声。

小秀才们举着破残的书简,老丈用烟杆敲着菜筐打拍子,妇人哼着哄孩子的调子,竟把她的话连成了韵文。

林昭然望着他们发亮的眼睛,忽然想起程知微前日密信里的话:“南荒的泥土里,已经埋下七百颗‘问’字的种子。”

三日后,第一方血帕经书驿传到荆楚。

程知微是在查看密报时察觉异样的。

案头的竹片上,各地关于“夜钟”的奏报从“邪祟”变成了“妖言”,最后一页竟盖着礼部的朱印:“着令严查更夫结社”。

他捏着竹片的指节发白——这张网织了三年,连更夫们自己都不知道,敲钟的节奏原是“问”的笔顺。

“改夜钟为晨鼓。”他突然对候在廊下的孙奉说。

孙奉的短打还沾着晨露,显然刚从城外的书驿回来。

“晓鼓一声,称‘醒鼓’。”程知微抽出案头的舆图,用朱笔在岭南、江淮各点了个圈,“鼓是寻常报时,官府查无可查。”

孙奉低头看舆图,忽然笑了:“程大人这是要让鼓声连成河?”

“声可成河,河可载舟。”程知微的笔尖在舆图上划出一道曲线,“等鼓声通了,再教他们用鼓点长短传字——短鼓是‘人’,长鼓是‘仁’,三短一长……”他顿了顿,“三短一长是‘昭’。”

孙奉领命的第二日,江南的蚕神节正闹得沸反盈天。

百名绣娘穿着彩衣在街上游行,每人手里都提着一篮新茧。

柳明漪托人送来的血帕就藏在最底下那只茧里,绣娘们拆茧抽丝时,悄悄将“问”字的轮廓织进贡缎的暗纹。

“这缎子要送进内廷的。”老绣娘眯眼检查着针脚,“官家的衣料,谁会翻着看里子?”

三日后,内廷的浣衣局炸开了锅。

宫女小桃拆洗御衣时,发现月白锦袍的里衬上,竟浮着淡红色的“问”字。

她尖叫着将衣服扔进火盆,可火舌舔过布料时,字影反而更清晰了,像有人用金线在火焰里重描了一遍。

“天示文曲星!”有老宫娥突然跪下,额头碰着青石板,“十年前大旱,文曲星也是这样显灵的!”

消息顺着宫墙的裂缝漏到民间,立刻变了模样——有人说林昭然的血帕入了天衣,有人说御衣上的“问”字会自己走动,还有人跑到城南的文曲祠,把林昭然的牌位供在了最中央。

林昭然是在第五日知道这消息的。

柳明漪端药进来时,发间沾着碎草叶,眼睛亮得惊人:“先生,荆楚的村塾师说,把血帕覆在习字贴上,孩子写的字都有了骨!”

“他们堵得了声音,堵不了光。”林昭然望着被加厚的窗纸——昨日守吏突然来糊了三层桑皮纸,说是“防先生受风”。

她摸了摸案上的空米碗,“去跟他们要半碗米汤。”

七日后的清晨,阳光斜斜切进思过所。

林昭然望着窗纸上浮动的黑影——那是她昨夜用米汤混着灶灰写的讲稿,在阳光下透出浅褐色的字迹,像谁用淡墨在墙上画了幅字屏。

“民智如水,堵则溃,疏则润。”她的声音混在字影里,“你们看,这墙挡得住纸,挡不住光;挡得住光,挡不住——”

“挡不住字长脚!”窗外突然有人喊。

是前日那个梳双髻的小丫头,举着个破瓦罐,里面盛着晒得半干的米汤,“我阿娘说,把先生的字影描在瓦罐上,日头一晒,满院子都是字!”

笑声、诵声、瓦罐相碰的脆响,混着晨雾漫过思过所的高墙。

林昭然倚着窗,看影子里的“润”字被风吹得晃了晃,忽然想起沈砚之烧了三次的《新学议略》。

那些他以为烧尽的火星,此刻正顺着阳光、鼓声、绣线,往更远处窜呢。

沈砚之是在收到“醒鼓”奏报的当夜召见礼察使的。

月光照在他案头的竹简上,最上面的是岭南的鼓点记录:“寅时三刻,鼓一声;卯时初刻,鼓一声……”

“录南荒讲学的全文。”他的声音像浸在井里,“若她讲的是荒谬,便昭告天下;若……”他顿了顿,指节叩了叩竹简,“便让天下都听见。”

幕僚张了张嘴,最终只应了声“是”。

他退下时,看见自家大人正借着烛火翻讲稿,烛芯爆了个花,映得他眉间的川字更深了。

翻到“民智如水”那页时,沈砚之的指尖在“疏则润”三个字上停了很久,突然抓起笔,在空白处点了三点——像三滴未落的雨。

更深露重时,林昭然又咳醒了。

这次血帕上的红痕比往日更浓,顺着帕角滴在床沿,洇进粗麻的纹路里。

她摸着肋下火辣辣的疼,突然想起少时在破庙避雨,老乞婆拆了自己的粗麻衣襟给她裹伤。

“柳娘子。”她轻声唤。

柳明漪推门进来时,见她正抚着旧衣的领口,指腹在粗麻针脚上来回摩挲。

“把这件旧衣拆了吧。”林昭然说,声音轻得像叹息,“里衬的粗麻……留着有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