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28章 风吹纸背冷

破帷 第128章 风吹纸背冷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江南的湿冷空气仿佛能透过窗纸,浸入骨髓。

林昭然立于窗前,目光却未落在那片烟雨朦胧的园景上,而是穿透了千里之遥,直抵风暴中心的京城。

她没有丝毫的等待与犹豫,就在那万民帖呈上御案的同一天,一封密信已由最快的驿马送往金陵。

指令很简单,却又极其大胆。

她命柳明漪即刻召集江南十二州所有女塾的主持,不论出身,不问派系,只有一个要求——快。

三日之内,她们必须编纂出一本名为《冬廪授业录》的册子。

这册子的纲领,便是炭帖上传播甚广的《附录》节选,但血肉,必须来自那些最底层的寒门学子。

每一个字,都需是那些刚学会写字的孩子用最简陋的笔墨,在最粗糙的纸上留下的痕迹。

每一篇心得,都必须是他们背诵后最朴素的感悟。

林昭然深知,京城那些衮衮诸公最擅长的便是上纲上线,将一切新生事物打为异端。

若只空谈“请学”,无异于自承煽动民意,正中赵元度下怀。

但若将其巧妙地包裹在“官赈”的外衣之下,性质便截然不同。

这本册子的封面,她早已拟好了题跋——“非讲学,乃赈中教养实录”。

这不是民间私学,而是朝廷恩典的延伸,是冬日赈灾中,除了米粮之外,给予百姓的精神食粮。

它不是挑战,而是一种补充,一种证明。

京城的消息如流水般汇入她所在的小院。

程知微的密报来得比预想中更快,也更冷。

他在礼部值房外守了整整一夜,借着整理旧档的由头,将赵元度与刑部一位郎中的密谈听得一清二楚。

赵元度的声音透过厚重的门板,阴冷如蛇:“万民帖不过是障眼法,凭空生出的字迹,不是妖术是什么?就以‘伪造民书,妖言惑众’的罪名办,将那炭显之法,定为巫蛊之术!”

林昭然看完密报,指尖微微泛白。

她预料到赵元度会反击,却没想到他如此狠毒,竟要直接将民心所向打成邪门歪道。

她迅速提笔,写下第二道指令。

她要程知微不仅要将那本刚刚快马加鞭送抵京城的《冬廪授业录》送到裴怀礼手中,更要在其中夹上几页特制的“炭水书写纸”。

这几页纸,正面是孩童的笔迹,背面却用秘法浸润了炭水,肉眼看去,空无一物。

她甚至为程知微设计好了递送的方式——绝不能是正大光明的拜访,那会引起警觉。

而是要送到裴怀礼每日必经之路的一家茶肆,托那里的掌柜,在裴相公落座时,“不经意”地遗落在他的茶案上。

一个心系国事的老臣,是绝不会对一本来自江南、记录着赈灾教养的册子视而不见的。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一场无声的博弈也在上演。

皇帝已经连续数日没有对万民帖表态,他只是沉默地批阅着其他奏折,仿佛那份牵动满城风雨的文书根本不存在。

孙奉伺候在侧,将皇帝的每一丝微表情都看在眼里。

他知道,这位天子不是不在意,而是在权衡,在猜疑。

君心似海,深不可测,一丝涟漪,便可能掀起滔天巨浪。

这夜,孙奉趁着洒扫之机,悄悄将一小块从《附录碑》上拓下的残片,塞进了御案的镇纸底下。

那残片上只有一个模糊的字,却足以引人深思。

随后,他又在皇帝惯用的那个手炉中,暗暗放置了一枚精心雕琢过的炭块。

那炭块上,刻着一个深刻的“问”字。

次日清晨,天光微亮,负责添炭的小内侍发出一声低低的惊呼。

皇帝闻声望去,只见燃尽的炉底灰烬中,赫然出现了一个清晰的黑色“问”字。

殿内所有宫人都吓得跪倒在地,唯有皇帝,只是静静地凝视着那个字,眼神晦暗不明。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这‘问’字,是问朕吗?”

满殿死寂,无人敢答。

孙奉适时地向前一步,深深叩首,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陛下,老相公在时,问的是礼。如今,宫外的百姓问的,是一条活路。”

皇帝没有再说话,只是挥了挥手,示意将炉灰清理干净。

但孙奉知道,那颗种子,已经埋下。

几乎是同一时刻,城南的裴府,裴怀礼彻夜未眠。

那本《冬廪授业录》就摊开在他的书案上。

书页粗糙,墨迹深浅不一,满是孩童稚嫩却认真的笔触。

他看到一个孩子用歪歪扭扭的字写道:“昨日烧炭,字跳出来了。阿娘说,这是天上的圣人怕我们冷,怕我们不识字,特意说给我们听的话。”

裴怀礼的心头猛地一颤。

他为官一生,见过的锦绣文章、华美奏章不计其数,却从未有哪一句,如此刻这般,重重地敲在他的心上。

他下意识地端起茶杯,却不慎将茶水泼洒在了书页上。

他正欲擦拭,却惊愕地发现,湿透的纸页背面,竟慢慢浮现出一行细密的黑色小字:“试点之制,不可轻动——沈某口谕。”

这字迹,他再熟悉不过!是沈砚之的笔迹!

“试点之制……”裴怀礼喃喃自语,脑中轰然一声,一道电光劈开了所有的迷雾。

他猛然想起,沈砚之临终前,挣扎着想要提笔写下“废附录”三字,最终却力竭而亡。

所有人都以为,首辅是想彻底否定自己的心血,以求身后安稳。

可现在看来,根本不是!

沈砚之留下的口谕,分明是“试点之制,不可轻动”!

他不是要废除,而是要将这石破天惊的变革,暂时限制在试点之内,徐图缓进!

他至死留下的那一线生机,不是出于怯懦,而是因为他始终相信,这条路,可以走通,可以存续!

就在裴怀礼大彻大悟之时,林昭然接到了第三份,也是最紧急的一份密报:赵元度已调动京营兵马,星夜兼程,直扑金陵书驿旧址,罪名是“私设学堂,结党营私”,目标直指柳明漪。

报信的人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指令,以为她会立刻安排人手前往金陵救援。

然而,林昭然只是静静地将那张纸条在烛火上烧尽,眼中没有一丝波澜。

她没有看向金陵的方向,反而转向程知微,语气平静得可怕:“不必去救。将我们准备好的所有东西,包括那本《冬令授业录》和炭显的证据,一式五份,立刻分送给王老太傅、李阁老他们五府。”

她口中的五人,都是早已致仕,却曾深受沈砚之提携与恩惠的老臣。

他们虽然身在江湖之远,但门生故旧遍布朝堂,影响力深不可测。

“再附上一张短笺。”林昭然的声音在静谧的夜里响起,“就写:沈公未焚之火,今在纸背。”

三日后,朝会之上,气氛凝重如铁。

赵元度正唾沫横飞地弹劾万民帖为妖言,请求皇帝下旨严查。

就在此时,五位须发皆白的老臣,竟颤颤巍巍地联名呈上了一道《保教疏》。

疏中痛陈冬日灾民教养之不易,称“冬廪授业乃仁政之延,非异端之萌”,并恳请皇帝亲验炭显之法,以辨真伪。

赵元度气得脸色铁青,怒斥五位老臣“老昏悖礼,为妖术张目”。

一时间,朝堂上争吵不休。

御座之上,皇帝始终一言不发。

就在众人以为他会就此搁置争议时,他却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压过了所有喧嚣:“取炭来。”

内侍战战兢兢地取来一枚普通的木炭,投入殿中温暖的炭炉。

满殿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那一小块黑色的木炭上。

火舌舔舐着它,它渐渐变得通红,然后,就在那赤红的炭心上,一个清晰的字迹,慢慢浮现。

是“民”字。

百官哗然,赵元度的脸色瞬间惨白如纸。

就在这极致的寂静中,一直沉默不语的裴怀礼,手捧那本《冬廪授业录》,缓步出列,跪倒在地。

他高举书册,声音洪亮如钟:“陛下,纸背有字,民心有光。若此皆为妖术,那满朝文武的奏折,可曾一一浸水验过真伪?”

火光跳跃,映着皇帝深沉莫测的脸。

他没有说话,只是看着那个“民”字在炉火中静静燃烧,然后,对着裴怀礼的方向,轻轻地,点了点头。

风,起于青萍之末,却已在这一刻,吹遍了整座宫城。

一道无形的冷刃,仿佛已悄然割开了这坚不可摧的铁幕一角。

然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林昭然在收到这份详尽的战报后,却并未露出丝毫喜色。

她只是走到窗边,望着京城的方向,眼神比这江南的冬雨还要清冷。

胜利的喧嚣过后,是令人不安的寂静。

皇帝点头了,可圣旨未下,诏书未出。

那轻轻的一点头,是默许,是安抚,却唯独不是定论。

在这座权力的巅峰,沉默,有时比雷霆万钧的旨意,隐藏着更多未知的凶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