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22章 人为本

破帷 第122章 人为本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林昭然话音未落,柳明漪已将车帘完全掀开,沾着墨渍的手撑在车沿上,腕间银镯随着动作轻响:“阿昭是说,把‘礼为器,人为本’编进《苏绣百蝶谱》的配色诀?上月我给染坊写样,他们记靛蓝配月白的调子比背《女诫》还熟。”她眼底浮起跃跃的光,发间木簪晃了晃——那簪头微闪,似有什么东西滑入暗槽,“织席阿婆的竹编口诀、药铺抓药的斤两歌、茶棚算帐的珠算谣……这些烟火里的调调,我从前只当是糊口的本事,原来能做传理的船。”

林昭然弯腰拾起方才在泥地写字的柳枝,指尖摩挲着枝桠的毛刺,粗糙的树皮刮过指腹,留下细微的痒意。

田埂上那几个追蝴蝶的孩童又跑远了,脆生生的嗓音混着蝉鸣飘过来:“日头落,星子升——”她忽然笑出声,将柳枝递给柳明漪:“就照你说的。把‘天地无私’嵌进‘棉线三绞软似云’,把‘有教无类’缝进‘绣鸟先绣眼,育人先育心’。明儿我去茶棚听半日,记记卖浆阿伯的吆喝调子。”

“先生!”

急促的唤声惊飞了田边的雀儿,翅膀扑棱声掠过草尖,带起一阵细碎尘土。

程知微从桑林里钻出来,青布小吏服的下摆沾着草籽,额头细汗顺着鬓角往下淌,在颈侧汇成一道湿痕。

他跑到近前,先回头望了望远处的村舍,才压低声音:“方才在县学外听见几个里正嚼舌根,说补遗讲的书‘有反骨’。若是拆成短章混进市井……”他喉结动了动,“万一被巡城卫拿住,说是煽惑百姓……”

林昭然将《新礼问》样书收进怀里,指腹隔着粗布摸到书页边缘的毛边——那是她昨夜在油灯下裁的,为的是让翻书的人指尖能触到字的棱角,像触摸一块未经打磨的玉石。

“你见过抓着童谣打板子的官吗?”她抬手指向田埂,方才那个扎红绳的小女娃正拽着阿婆的衣襟,踮脚去够竹篮里的野桃,桃子泛着绒毛的果皮蹭过她鼻尖,惹得她咯咯直笑,“小桃甜,大桃香,阿婆教我读文章——这是她方才编的。你说巡城卫是抓阿婆,还是抓小娃?”

程知微顺着她的手望去,小女娃的阿婆正笑着拍开她的手,嘴里却跟着念:“小桃甜,大桃香,礼是糖霜裹蜜糖。”老妇人的声音走了调,倒比学堂里的先生念得更亮堂,尾音拖得长长的,像晒场上随风飘荡的布条。

他忽然想起今早路过米市,挑夫们用号子声喊的“肩要平,心要正”,原是《新礼问》里“礼者,持身之准”的注脚,那一声声沉稳的呼喝,至今还在耳膜里震荡。

“去把各坊的里正名录抄来。”林昭然转身往村外走,布鞋踩过晒得发烫的土埂,热气透过薄底渗入脚心,“明漪负责绣谱药帐,你去和茶博士、货郎说——他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比我们的书吏腿还快。”她顿住脚步,侧头看程知微发怔的模样,眼尾微弯,“怕什么?我们不过是把百姓心里的话,用他们自己的调儿唱出来。”

日头坠到西山顶时,林昭然回到城郊的补遗书斋。

推门时吱呀一声响,门槛上积着昨夜雨水干后的泥痕。

她脱鞋踩上蒲团,草席的凉意透过袜底传来。

案上的《周礼》被穿堂风掀起,纸页哗哗翻动,最后停在夹着红签的那章——正是她前日与太学生辩论“礼因情作”之处,批注的墨迹尚未褪尽。

她刚伸手欲扶,竹帘却被一股急风整个掀开。

程知微跌进来,怀里抱着一叠写满小字的纸,袖口还沾着墨点:“先生!工部的女官名录里……”他喘得说不连贯,摊开纸页,“这三个,去年在织染局当典史的,今年调去了针工署,可她们每月初一都要聚在崇仁坊的绣坊——”他指尖点着纸页上的批注,“我还打听到,她们悄悄传阅一种‘暗纹图样’,据说是从贡缎质检口诀里破译出来的‘理之纹’。”

林昭然接过纸页,墨字在暮色里泛着青,指尖拂过那些名字,仿佛触到了地下潜行的根脉。

她认出其中一个:去年冬天在城门楼避雪时遇到的绣娘,手冻得通红还在补官服的滚边,当时她塞给那女子半块烤红薯,听对方说“要是能识字,就不用总被掌事骗工钱”。

此刻纸页上的名字旁,程知微用朱笔圈了又圈,墨迹都晕开了。

“先生,这是自发的。”程知微的声音发颤,“她们没拿我们的书,没听我们的课,就这么……”他比划着,“像野地里的草,自己就长起来了。”

林昭然将纸页按在胸口,能感觉到心跳透过纸背,一下一下,如春雷叩土。

她想起今早小女娃举着的那本书,封皮是粗布缝的,边角磨得发白——分明是民间自己抄的。

“不是脱缰。”她轻声说,目光落在窗外的老槐树上,暮色里,槐叶正随着风沙沙响,像无数人在低语,“你看这树,根在地下盘了十里,地上只冒个芽儿。等哪天你看见它把青石板顶裂了,才知道根有多深。”

程知微顺着她的目光望去,老槐树的影子正漫过书斋的门槛,斑驳如古篆。

风里忽然飘来若有若无的童谣,是东市茶棚的调子:“天不偏,地不倚,人人肚里有杆秤……”他忽然懂了林昭然说的“根”是什么——不是那些写在纸上的字,是百姓们念着念着,就把道理放进了自己的日子里。

“先生,江南来信。”

柳明漪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林昭然接过她递来的信笺,烛火映得纸页发亮,最末一行小字刺得她瞳孔微缩:“礼部清查使三日后抵苏州,着查民间私印书册。”

夜风掀起竹帘,吹得烛火忽明忽暗,光影在墙上摇曳,像一场无声的辩论。

她将信笺折起,放进妆匣最底层,那里压着件半旧的女衫,袖口还留着当年女扮男装时蹭的墨痕。

“明儿你别跟去书坊了。”她抬头对柳明漪说,声音轻得像落在槐叶上的月光,“让阿福赶车,你坐后厢。”

柳明漪一怔,随即明白过来,伸手摸了摸发间的木簪——那里面藏着半卷《新礼问》的绣谱底本。

她朝林昭然眨眨眼,转身时裙角带起一阵风,将案上的《周礼》又翻了一页,恰好停在“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那章。

窗外,暮色已沉。

不知何处传来孩童的童谣,混着渐起的晚风,往城门方向去了。

林昭然将江南急报攥在掌心时,烛芯“噼啪”爆了个火星,在信笺边缘烧出个焦黑的小月牙。

她盯着那枚月牙,想起柳明漪腕间的银镯——昨日分别时,对方还笑着说要给小女娃编个“百蝶绕书”的银锁,不想今日便要面对清查使的枷锁。

“阿阮。”她转身唤来立在廊下的青衫女子,后者腰间悬着个牛皮囊,是装算筹的——那是林昭然特意为她寻的,说盲女心细如发,最宜记诵典籍。

阿阮的盲眼虽蒙着素帕,耳尖却已竖起来,“去马厩牵青骓,要最快的脚程。”她摸出妆匣里半旧的女衫,袖口墨痕蹭过指腹,“再把我藏在腌菜坛子底下的《考工记》残卷取来,上面压着腊肉——谁会去翻腌菜坛子?巡城卫鼻子灵也闻不出墨香。”

程知微抱着一摞急报撞进院子时,林昭然正往青骓鞍上系药囊。

他发顶沾着草屑,显然是从驿道一路跑回来的:“先生!苏州城炸了——清查使刚进驿馆,东市西市的绣娘就围了个水泄不通!柳娘子被押出来时,七十多个绣娘当场撕了裙裾——”他比划着,手指发颤,“她们内里全绣着《心灯图》,说是‘每针每线都按《新礼问》的理儿走’!”

林昭然攥着鞍鞯的手紧了紧,青骓被勒得打了个响鼻,鼻息喷在她手背上,温热而潮湿。

她想起柳明漪前日说的“木簪藏底本”,原以为是应急,不想竟是火种——那些绣娘哪里是护柳明漪?

分明是护着自己缝进针脚里的理儿。

“老儒呢?”她问,“可有人站出来?”

“有!”程知微从怀里抖出半张抄报,墨迹未干,“崇仁坊的白先生举着《考工记》喊:‘先秦就有用经纬记礼的法子,你们说伪造?那是你们没读过老祖宗的书!’”他声音陡然拔高,“百姓跟着喊‘妖书在我们骨头里,你们抓得完吗’,清查使的官靴都被踩掉了一只!”

林昭然翻身上马,青骓的铁蹄溅起泥星,溅在她裙角,凉意瞬间蔓延。

她望着程知微发亮的眼睛,忽然笑了:“去把盲童们的《附录》再对一遍,要错一个字,我拿你是问。”

程知微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附录》里抄的正是《考工记》《礼记》残章,原是她用来给盲童们做“古礼复原”的底本。

三日后,苏州府衙的公堂上,阿阮的素帕被风掀起一角。

她抚着案上的《考工记》残卷,声音清越如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此句在《考工记·总序》第三章。”盲童们依次起身,或捧陶埙,或执木简,将《附录》里的“古礼”一段段背得滚瓜烂熟,陶埙呜咽,木简轻响,如春溪汇流。

林昭然立在堂下,看七州学正的笔尖在“教学许可”上迟迟未落,直到外头传来绣娘们的唱和:“针有眼,心有光,古礼原在布帛上——”

“签了吧。”白先生捋着胡子笑,“总不能说这些娃背的是妖书?”

程知微看着七份朱批的许可令叠成一摞,忽然想起林昭然昨日的话:“我们用他们的规矩,把他们的墙,砌成我们的基。”他摸了摸怀里的《新礼问》,书页边缘的毛边扎得指尖发疼——原来所谓“旧”和“新”,原是百姓的日子里长出来的。

而千里之外,紫宸殿的檀香混着药味时浓时淡。

沈砚之倚在迎枕上,听孙奉念苏州奏报,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茶盏边缘。

“盲童当庭复礼”一句入耳时,他喉间一甜,暗红的血珠渗在月白衫子上,倒像朵开败的红梅。

孙奉慌了要宣太医,却见首辅忽然笑了,眼尾的细纹里浮着点水光:“好,好……他们终于不用再躲在地底了。”

夜半,孙奉端着参汤去暖阁,却见烛火映着沈砚之的侧影——他正将一叠手稿投进炭盆,纸灰打着旋儿往上飘,像群黑蝴蝶。

唯有一页被压在端砚下,墨迹未干:“礼为器,人为本。”孙奉放轻脚步,瞥见那叠手稿最上头写着“禁私学条陈”,墨迹被水洇开,模糊得像场旧梦。

第二日,御史台的急奏落在御案上:“礼部勘合印被盗用,恐有奸人伪造文书!”孙奉捧着奏本去寻沈砚之,却见值房的门虚掩着,案上摆着未动的早膳,茶盏里的水已凉透。

数日后,晨露未曦。

林昭然蹲在老槐树下,看蚂蚁沿着树皮裂缝搬运碎纸屑——那是昨夜孩子们抄坏的《附录》。

忽然马蹄声由远及近,阿福翻身下马,从油布包袱里掏出一封信:“程先生托驿马捎来的,还说……苏州茶棚现在唱的是新版童谣。”

她接过信,阳光正好穿过叶隙,照见信中夹着的一片银杏叶。

叶背细笔写着:“国子监有寒生抄《新礼问》,说是‘策论范文’。”她捏着那片叶子,看阳光透过叶脉的纹路,在掌心投下细碎的金斑,像无数只振翅欲飞的蝶。

风从北来,卷着远处的书声飘进院子——是哪个小娃在念:“天不偏,地不倚,人人肚里有杆秤……”

老槐树的影子漫过门槛时,林昭然忽然听见前院传来喧哗。

程知微的声音混着马蹄声撞进来:“先生!太学的马夫说,今早看见几个生员往书肆跑,怀里揣的……像是新抄的《周礼》。”

她望着檐角晃动的铜铃,笑意在眼底漫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