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21章 无名火种传

破帷 第121章 无名火种传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雨丝顺着城楼青瓦滑落,在林昭然肩头洇出深青水痕。

她踩着被雨泡软的青石板往绣坊走,鞋尖踢起的水花溅到裤脚,凉意顺着肌理往骨头里钻——可比起袖中那封密报带来的灼痛,这点湿冷倒像隔了层棉絮。

昭然兄!

程知微的唤声裹着雨雾撞进耳中。

林昭然抬眼,便见那小吏从巷口跌跌撞撞跑来,皂色公服下摆沾着泥点,手里攥着卷被油纸包得严实的档案,发巾歪在脑后,活像只被暴雨打湿的雀儿。

您看!程知微喘着气抖开档案,指尖几乎戳破纸页,工部存档的《私学许可》,用印和礼部底册对不上。

可这批注......他翻到末页,墨色淋漓的沈砚之三个字在雨幕里泛着冷光,是相爷亲笔墨迹。

林昭然的指尖抵在案几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程知微带来的档案被她翻得簌簌响,三份许可分别盖着江南东路学政两浙转运司湖州府儒学的官印,可礼部存档的底册上,同一批许可盖的却是礼部勘合印。

我顺着许可查下去,程知微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声音发颤,全流向了补遗讲的七州分坛。

相爷......相爷竟默许近侍盗了礼部印!

绣坊里的炭盆爆了个火星。

林昭然望着跳动的火光,忽然想起半月前在相府书房,沈砚之咳着血翻她的《附录讲稿》,指尖在有教无类四个字上顿了三顿,说:你这把火,烧得太急。

他不是病倒。程知微的声音像根细针,他是退场。

林昭然的睫毛颤了颤。

她摸出衣襟里的瓦当——那是柳明漪用碎瓷片磨的,刻着个字,边缘被她摸得光滑。

沈砚之盗印的后果她比谁都清楚:私用官印是僭越,默许近侍行窃是失察,若被言官揪住,足够他一世清名碎成齑粉。

去把明漪和阿阮叫来。她突然开口,声音轻得像飘在雨里的蛛丝。

柳明漪带着阿阮进来时,林昭然正对着案头新刻的碑模发呆。

碑模上天许可,民立信六个字还带着刻刀的毛刺,在烛火下泛着冷硬的光。

把七州补遗讲的名单刻上去。她将程知微带来的档案推给柳明漪,用最深的阴文,要让拓碑的人沾了墨,能把名字印进纸背里。

阿阮的盲杖地敲在地上:阿昭,你要做什么?

沈相背了罪,我不能让他白背。林昭然的手指抚过碑模上的字,礼部的印是他给的,但这碑上的许可,是天下百姓给的。

雨在半夜转急了。

孙奉蹲在相府偏厅的火盆前,盯着炭块里忽明忽暗的火星。

他怀里的锦匣还带着沈砚之的体温——那是相爷昨夜突然命他取来的印信匣,平日总锁在相爷枕头底下的。

孙伴儿。

沙哑的唤声惊得孙奉差点把锦匣摔在地上。

他转身,便见沈砚之倚在寝殿门框上,月白中衣被夜风吹得鼓起来,形容比昨日更瘦了三分。

匣子......

不必找了。沈砚之咳了两声,帕子上洇开的血渍像朵蔫了的红梅,那枚礼部勘合印,该去它该去的地方。

孙奉喉头发紧。

他想起这半月来相爷总在半夜对着《附录碑》拓片批注,朱笔在童蒙养正四个字旁写可参《周礼·保氏》知行合一句下注阳明未出,此理已存。

他想起相爷咳得直不起腰时,还攥着拓片说:堤要固,可堤下的水......总要流的。

相爷。孙奉声音发涩,您这是......

我老了。沈砚之望着窗外的雨幕,檐角铜铃被风吹得叮咚作响,可总有些事,得趁还能喘气时做。

雨一直下到后半夜。

林昭然在绣坊守了整宿,看柳明漪带着绣娘在碑模上刻最后一个名字。

天快亮时,她摸黑上了城楼,远处补遗讲的新碑已经立起来了,晨雾里隐约能看见天许可,民立信几个字,像被谁用星火烙在青石板上。

相府里,孙奉抱着要焚毁的旧稿站在廊下。

雨停了,檐水叮咚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他翻着一摞《礼制通考》残稿,忽然在最底下发现半本批注过的《附录讲稿》,朱笔写的、、民为邦本几个字,墨迹还未全干。

孙奉的手指顿了顿,将那半本残稿悄悄塞进袖中。

晨风吹来,他听见远处传来拓碑的声音,刷——刷——,像春天的雨,正顺着青石板缝,往更深的土里渗去。

林昭然的布鞋碾过水洼时,青石板上的月影碎成银箔,沾在她裤脚的雨珠顺着麻线滚进鞋帮,凉意从足心往上爬,却比不过袖中那方温热的信笺——是柳明漪方才塞给她的,说书驿暗格里有紧要物件。

绣坊门轴一声,晨雾裹着艾草香涌进来。

柳明漪正蹲在染缸前,指尖沾着靛蓝染料在帕子上比画,见她进来,用染得发蓝的手背抹了把额角细汗:阿昭,书驿老张头天没亮就来敲后窗,说暗格里多了个布包,压着张字条。她从案下摸出个半旧的蓝布包,边角还沾着相府特有的沉水香。

林昭然解绳的手顿了顿。

相府的沉水香她太熟悉——半月前沈砚之咳着血翻她讲稿时,衣袂扫过她手背,就是这股混着药苦的香气。

布包打开,半本《礼制通考》残页滑落,纸页间夹着张薄笺,墨迹未干:首辅未焚之言,交讲主存之。是孙奉的字迹,笔锋抖得像被风吹过的芦苇。

她翻开残稿,第一页便撞进朱红批注:礼因时损益,非铁板一块。

昔孔子删诗书,何尝全遵周礼?墨色浓处浸开小团,像是滴泪晕染的。

再往后,礼为器,人为本六个字被圈了三重,圈外还画着道细痕,像谁用指甲反复划的——沈砚之惯常握笔的右手拇指有块老茧,她曾在相府见过他批折子,拇指压过纸背时,总留下这样的痕迹。

昭然?柳明漪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林昭然这才发现自己眼眶发涨,喉间像塞了团浸了水的棉絮。

她指尖抚过人为本三个字,忽然想起那年在国子监,沈砚之站在杏树下斥她,广袖被风卷起,露出腕间褪色的银锁——后来阿阮说,那是他幼年丧母时,乳母用碎银打的长命锁。

原来他不是铁铸的,原来他也有血肉。

去把阿阮叫来。她的声音哑得厉害,再让阿福备车,我要去西市书坊。

阿阮的盲杖敲着门槛进来时,林昭然正把残稿和《附录讲稿》摊在案上。

绣娘端来的茶盏在她手边凉透,残稿边缘被她翻得卷起毛边,礼为器那句下方,她用墨笔添了行小字:器可换,本不可移。

是相爷的字?阿阮摸过残稿上的朱批,指腹停在人为本比去年冬天在吏部大堂骂我们时,手劲轻多了。

他在退。林昭然将两摞纸对齐,退到最后,给我们留了把钥匙。她抽出腰间的玉坠——那是沈砚之去年中秋赏的,刻着二字,此刻被她按在两摞纸中间,把这些合编,叫《新礼问》十二讲。

就说是匿名大儒遗稿。

柳明漪的靛蓝染帕地拍在案上:为何匿名?

该让天下人知道,是相爷......

他一生守礼。林昭然按住她的手,若被说成,他这把老骨头,受不住后世骂名。她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但他亲手打开的门,我们得替他推到底。

春社日的晨雾裹着新翻的泥土香。

林昭然站在湖州城外的桑田边,看百个扎着羊角辫的孩童捧着新刊的《新礼问》,脆生生的童音撞碎晨雾:礼者,缘人情而制......

阿昭姐!扎着红绳的小女娃跑过来,把沾着草屑的书举得老高,先生说这是大先生写的,大先生是谁呀?

林昭然蹲下身,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额发:大先生呀,是个很老很老的先生。

他写这些,是想让所有小娃都能读书。

童声忽又拔高,像一群扑棱棱飞起的麻雀:......礼为器,人为本!

宫城深处,沈砚之倚在南窗软榻上,药碗里的参汤结了层白膜。

孙奉捧着茶盏站在廊下,听见远处传来的诵声,喉结动了动:相爷,是补遗讲的新课。

百姓说......说是首辅遗训。

沈砚之闭着的眼睫颤了颤。

他想起三十年前在太学,自己举着《周礼》驳斥同窗礼可变的言论;想起十年前第一次见到林昭然,那身寒酸的青衫下,藏着比炭火更烫的眼神;想起昨夜咳得几乎背过气时,孙奉举着烛火,照见案头那半本没烧完的《新礼问》样稿,人为本三个字在烛光里,像团要烧穿纸背的火。

奉儿。他的声音轻得像落在瓦上的雪,去把案头的遗表拿来。

孙奉捧着素白的绢帛过来时,沈砚之正望着窗棂间那道破瓦漏下的天光。

阳光里浮着细小的尘埃,像极了当年在乡学,他跪坐在土炕上,看先生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时,扬起的尘烟。

他接过遗表,笔尖悬在绢帛上足有半刻,终究没落下一字。

收起来吧。他靠回软枕,嘴角微微扬起,该说的,都在风里了。

林昭然在桑田边站到日头偏西。

归途中,她摸出怀里的《新礼问》样书,翻到最后一页,那里有她亲笔添的注:童蒙能诵,方为至理。

柳明漪的马车停在她身侧,车帘掀起条缝,露出半张沾着墨渍的脸:阿昭,书坊说十二讲太长,小娃记不住。

林昭然望着田埂上追着蝴蝶跑的孩童,忽然笑了。

她折下根柳枝,在泥地上画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那是方才小女娃背错的句子,被她用歌谣的调子改过的。

明漪。她拍掉手上的泥,明日起,把十二讲拆成短章。

要让挑水的阿公、织席的阿婆,都能哼着调子,把道理记进骨头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