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3章 风未息,火先藏

破帷 第3章 风未息,火先藏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州府的禁令来得比想象中更快,也更狠。

不过三日,一纸文书便贴满了全城各处,白纸黑字,措辞严厉如刀——凡私自传抄《风仪辩》者,一概以“谤议士范”之罪论处,已有的功名,尽数革去。

一时间,满城风声鹤唳。

那些曾为文章拍案叫绝的士子,如今皆噤若寒蝉。

更有甚者,差役们得了号令,竟开始挨家挨户地搜查,连私塾里蒙童的讲卷都不放过,大有掘地三尺也要将《风仪辩》的余烬彻底踩灭的架势。

林昭然坐在茶肆的二楼,临窗的位置恰好能将街角的景象尽收眼底。

她身上穿着半旧的粗布短衫,发髻用一根木簪随意挽着,看上去就像个寻常人家的女儿,在等候出门采买的家人。

她的指尖微凉,轻轻叩着粗糙的木桌,那桌面裂了细缝,边缘被茶水浸得发黑,触感粗粝如砂石。

窗外风穿堂而过,吹得檐下铜铃叮当轻响,混着远处叫卖糖蒸糕的悠长尾音,反衬出街心那片骚动的死寂。

陈砚秋被两名差役拦住了。

他今日穿得依然是那件洗得发白的青色儒衫,袖口磨出毛边,衣襟上还沾着昨夜灯下读书时溅落的墨点。

身形挺拔,即便被两个凶神恶煞的公人左右夹住,脊梁也未弯下分毫。

靴底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回响,仿佛每一步都踩在众人绷紧的心弦上。

林昭然的心猛地一沉,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指尖几乎嵌进桌缝。

她听见自己耳中血流奔涌,如潮水拍岸;楼下那差役粗重的喘息、铁链轻晃的金属声,都清晰得刺耳。

她看见一名差役粗暴地探入陈砚秋的袖中,搜出了一卷手抄的册子。

正是《风仪辩》。

“果然是你!”那差役脸上露出狞笑,将抄本在手里拍得啪啪作响,纸页翻飞如受惊的蝶,“你们这些寒门子,读了几天圣贤书,就忘了自己的本分,最喜欢煽动是非,唯恐天下不乱!”

周围行人纷纷避让,鞋底刮过石板,发出仓促的窸窣声。

几个同样作士子打扮的年轻人缩在巷口,脸色煞白,呼吸急促,其中一人手里的书卷被冷汗浸出深色印痕。

他们彼此交换着眼神,却无人敢上前一步——那沉默比喧嚣更沉重。

陈砚秋却昂首,目光清澈而坚定,直视着差役的眼睛:“文章是否有理,在于其言,而不在于言者出身。若因出身寒微,所言即为罪,那昔日厄于陈蔡的孔圣,岂非也当受此刀笔之戮?”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掷地有声,仿佛玉磬轻击,在凝滞的空气中激起一圈圈涟漪。

那差役一时语塞,脸上青红交加,喉结滚动,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喉咙。

恼羞成怒之下,他猛然伸手去扯陈砚秋头上的秀才巾——布料撕裂的“刺啦”一声,惊飞了屋檐下歇脚的麻雀。

“好个牙尖嘴利的穷酸!今天就先摘了你的功名,再送你去大牢里好好分辩分辩!”

秀才巾,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

当众被夺,无异于奇耻大辱。

围观的士子们发出一阵压抑的惊呼,有人咬紧牙关,指节发白;有人闭目垂首,似不忍直视。

空气里弥漫着汗味、尘土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铁锈气——那是恐惧渗入毛孔的气息。

二楼的林昭然,心跳如擂鼓,震得耳膜发麻。

只要她此刻走下楼去,承认文章是自己所写,陈砚秋之围立解。

她可以救下这个刚刚萌生结盟之念的同道,但代价是,她将彻底暴露在裴仲禹的视野之下,所有的计划都将化为泡影,她自己也会立刻成为下一个被针对的目标。

可若是不出面,眼睁睁看着陈砚秋因她而受辱下狱,这刚刚聚拢起的一点微光,便会瞬间熄灭。

同盟未立,人心先散,她将彻底孤立无援。

救,还是不救?

她的手在桌下死死攥成了拳,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疼痛让她保持清醒,血珠顺着指缝渗出,滴落在裙裾上,晕开成暗红的小花。

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苍老的身影拄着拐杖,从人群后颤巍巍地挤了出来。

是驿站的老卒,孙伯。

他脚步蹒跚,草鞋磨破了边,拐杖点地时发出“笃、笃”的闷响,像暮鼓敲在人心上。

“官爷,官爷,手下留情。”孙伯的声音沙哑而颤抖,带着久咳后的破音,他走到差役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脊背弯得几乎要贴上地面,“那日城南照壁上的文章……是我那不成器的孙儿写的。”

所有人目光如针,钉在这位形容枯槁的老人身上。

风卷起他灰白的鬓发,露出额上深刻的皱纹,像干涸河床的裂痕。

差役狐疑地上下打量着他:“你孙儿?他在何处?叫他出来回话!”

孙伯缓缓地垂下头,佝偻的背脊仿佛又弯了几分,声音低得像一阵风:“回官爷……我孙儿……前月里……染时疫,已经去了。”

死了?

人群中一片死寂。连风都停了片刻。

连那两个凶悍的差役也愣住了,面面相觑,手里的铁链垂落,不再晃动。

律法森严,却总不能去问罪一个死人。

他们可以把活人下狱,可以革去生者的功名,却无法和一个已经化为尘土的鬼魂较劲。

为首的差役脸色变了几变,最终只能不甘地啐了一口,唾沫星子溅在青石板上,泛出一点污浊的光。

“算你运气好!”说罢,便带着人悻悻地走了。

危机解除。

陈砚秋怔怔地看着孙伯,嘴唇动了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风拂过他裸露的头顶,凉意直透骨髓。

楼上的林昭然缓缓闭上了眼睛,将那份惊心动魄压回心底。

她明白,孙伯用一个悲戚的谎言,救了陈砚秋,也救了她。

这份风险,这位萍水相逢的老人,又一次替她承担了。

待人群散去,她才下了楼,走到孙伯身边,低声问:“为何……又帮我?”

孙伯浑浊的眼睛看着远方,拐杖在青石板上轻轻一点,只说了一句:“死人不会说话,最适合替活人背锅。但我只是希望,那些还活着的人,能把该说的话,好好地说下去。”

当夜,林昭然独坐在城南的破庙里。

神像早已坍塌,残臂断首散落于地,蛛网在梁间静静垂挂,随夜风轻颤,如幽魂的呼吸。

烛火微弱,映着她脸上忽明忽暗的轮廓,墙上的影子被拉得细长,像一柄藏于鞘中的剑。

孙伯的话,如同一根针,刺破了她之前所有的设想。

她反复思量着白日里的一幕,终于意识到,裴仲禹真正的杀招,并非是禁令,也不是革除功名,而是那两个字——恐惧。

他要制造一种“寒门不可言,言则必有祸”的氛围。

当每一个读书人都因恐惧而选择沉默自保时,即便有千百篇《风仪辩》,也无法再激起一丝涟漪。

文章的力量,源于共鸣与传播,一旦这两个根基被恐惧斩断,再锋利的笔,也不过是废铁一堆。

“恐惧的解药,不是一时的勇气,而是持续的安全感。”

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般在她脑中闪过。

她忽然想起早已过世的恩师,当年教导村里的顽童们背书,总会先在每个孩子手心里放一粒麦芽糖。

那甜味黏在指尖,孩子们笑出酒窝,声音也大胆起来。

恩师说:“人之动机,始于微小而确切的回报。想让他们开口,先得让他们觉得开口是甜的,是安全的。”

她豁然开朗。

她不能再执着于直接传播思想,那等同于在风暴中逆行。

她必须先为这些微弱的火种,建立一条能够躲避风暴的“安全通道”。

接下来的几日,林昭然没有再写一个字,而是悄然联络了另外七名因此事被黜落或受警告的寒门子弟。

他们互不见面,更不署名,只通过一个“灯语”的暗号进行联络。

她与众人约定:每夜子时,在城南三处不同的破庙窗台上,各置一盏油灯。

只要油灯亮着,就代表“各自安好,万事无虞”;若有任何一盏灯熄灭,则代表“情况有变,各自警惕”。

除此之外,她还设下三则更深一层的暗语,以备不时之需:“风起”,代表需要紧急集议;“火藏”,代表暂停一切联络,隐匿蛰伏;“星现”,则代表有新的文稿或消息需要传递。

众人对这套看似繁琐却不谈正事的规矩大为不解,有人觉得过于谨慎,近乎怯懦。

林昭然只托人传了一句话:“不求速胜,但求不断。只要灯还亮着,我们就在。”

陈砚秋得知这套规矩后,沉默了许久。

当天夜里,他默默地在自家临街的窗台上,也点起了一盏小小的油灯。

灯芯跳跃,火光微弱,却倔强地照亮了窗棂一角。

子时,月色如水。

城中不同角落,八盏微弱的油灯次第亮起,在沉沉的暗夜里,宛如遥遥相望的星火。

风过处,灯火摇曳,却始终未灭。

裴仲禹很快便得知了民间流传的“灯信”之事。

他在书房里听完幕僚的禀报,怒极反笑:“一群蝼蚁,也敢学古人结社?这点微末伎俩,也配称谋?”他当即下令,让府中精干的差役伪装成家道中落的士子,混迹于寒门子弟常去的酒肆、书坊,一旦发现有聚会议论者,立刻抓捕,不必请示。

然而,林昭然对此早有预料。

她从一开始就规定,“灯语”只报平安,绝不议事。

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维系那份“我们彼此都还安全”的信任感。

真正的联络,藏在更不起眼的地方——书坊借书。

她让每个人都在固定的书坊里,借阅某一特定类别的旧书。

譬如陈砚秋负责借阅宋人笔记,另一人负责唐人诗话。

借了,代表“收到”;未借,代表“需缓”;若借走的是约定之外的书,则代表“有变”。

差役们在书坊内外蹲守了数日,只看到那些寒门子弟默默地来,借一本书,又默默地走,或是在约定的日子里,将旧书还上,全程没有任何言语交流,更无半分破绽。

州府主考官听闻此事,私下里对心腹抚须长叹:“此子不争于堂皇之表,而谋于草野之内,看似大巧若拙,实则避实击虚。裴公这次,怕是遇到真正的对手了。”

又过了七日,一则密报通过书坊的渠道,辗转送到了林昭然手中。

消息很简单:礼部侍郎的亲信即将启程赴京,呈递一份“非礼录”,录上搜罗了本地三十六名“言行不端、有违教化”的士子名录,陈砚秋的名字,赫然在列。

林昭然知道,真正的风暴要来了。

裴仲禹已经不满足于在州府之内打压,他要将战火直接烧到天子脚下,将他们彻底钉死在耻辱柱上。

那一夜,她没有点灯。

她坐在孤灯下,铺开一张新纸,连夜写就一篇新文。

这次,她不谈个人风仪,不辩一家得失,文中只提“私学三义”:一曰“民间可设蒙馆”,使教化不因家贫而断绝;二曰“寒门可自授徒”,令所学不因无名而埋没;三曰“庶民可议教化”,使大道不因位卑而言塞。

文章的末尾,她只写了一句:“教化非庙堂之私器,乃天下之公器。”

写完,她没有署名,更没有传抄,只是小心地将文稿封好,托孙伯交予一位即将赴京赶考、德高望重的老儒。

而后,她将所有的草稿尽数投入火盆,看着跳动的火焰将纸张吞噬,化为灰烬。

火光映在她眼中,如星火不灭。

做完这一切,她才推开窗。

远处,那七盏微弱的灯火依然亮着,在夜风中微微摇曳,仿佛在无声地询问。

林昭然望着那片星火,轻声自语:“火不能明着烧,就让它在风里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