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2章 灯灭处风起

破帷 第2章 灯灭处风起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她迎着那火光走进去,又在火光熄灭后,重新走入无边的寒夜。

从破庙回到州府的路,林昭然走得比来时更慢。

晨雾如同一匹浸了水的灰色绸缎,湿冷地贴在身上,将她那件单薄的旧袍子洇得更显破败。

指尖似乎还残留着牒文边缘粗糙的触感,那张薄薄的纸,曾是她十年寒窗唯一的指望,此刻却像一块被烧得通红的烙铁,即便早已不在手中,那股灼人的痛意依旧从掌心烫进心底。

她还未踏上州府录名处前的石阶,便被一阵嘈杂的人声挡住了去路。

一群青衫士子围在紧闭的朱门前,或引颈探看,或交头接耳,神色各异。

一个尖细的嗓音穿透晨雾,带着几分刻意的傲慢,高声宣读着什么。

林昭然挤不进去,只在人群外围站定,侧耳细听。

“……今有应试秀才林昭,于风仪问对之时,言辞偏激,举止失据,风仪不端,有违士范。经礼部核查,兹将其暂除名录,以正视听。待礼部复核之后,再行定夺!”

林昭然的脚步像是被钉在了原地,一股寒意从尾椎骨笔直地窜上后颈,比这清晨的冷雾更刺骨。

她认得那个高声宣读的小吏,正是裴仲禹身边的随从之一。

这道命令绕过了主考官,直接由礼部下达,措辞严厉,名为“暂除”,实则已是定论。

“礼部复核?那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这林昭算是完了。”

“我早便说了,形陋貌寝者,难登大雅之堂。腹有诗书,皮相上却半点显不出来,可见其心性亦是鄙俗。”一个衣着华贵的士子摇着折扇,语气轻蔑,引来几声附和的窃笑。

“此言差矣,我倒是觉得,以貌取人,非君子所为。昨日问对,我亦在场,那林昭言语虽锐,却字字珠玑,岂是‘偏激’二字可以蔽之?”也有人压低声音,面露不平。

“慎言,慎言!这可是礼部裴主事的意思,你我议论,当心惹祸上身。”

四周的目光,或同情,或讥诮,或幸灾乐祸,如同一根根无形的细针,密密麻麻地扎在她身上。

林昭然垂下眼帘,将所有情绪都掩藏在那双过于平静的眸子里,不动声色地攥紧了袖中那卷被摩挲得边角发软的《论语》残卷。

亡师临终前的话语在耳边回响:“昭然,名可夺,志不可夺。记住,读书人的根,在心里,不在榜上。”

录名处的朱门紧闭,一副“今日谢客”的牌子挂了出来,彻底断了她进去问个究竟的念想。

林昭然缓缓转身,退到街角一家简陋的茶肆,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坐下,只点了一盏最便宜的粗茶。

她没有走,她要在这里,静观其变。

茶水苦涩, 暖了暖她冰冷的手指。

她坐了约莫半个时辰,耳边忽然飘来一句沙哑的低语:“丫头,你已经被记入‘非礼录’了。”

林昭然心头一凛,转头望去,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正蹲在茶肆的屋檐下,掰着手里的干饼喂一只瘦骨嶙峋的流浪狗。

是孙伯,那个总在府学附近打零工的老人。

他没有看她,目光始终落在狗身上,嘴唇却几乎不动地再次开合:“裴主事昨夜发下密令,传告三州,凡在问对中‘风仪不足’、‘出身无考’者,一概不得登录。你这个名字,怕是已经传到京里去了。”

“非礼录?”林昭然的声音压得极低,几乎只有气音。

她知道这东西,它并非朝廷的正式典籍,却是京中几个大世家私下建立的一本暗册,专门记录那些他们眼中的“异类”——出身寒微却才华过人,或思想“离经叛道”的读书人。

入了此录,便意味着终生仕途无望,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她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这比单纯的除名要狠毒百倍。

“您……为何要告诉我这些?”

孙伯终于抬起头,咧嘴一笑,露出豁了口的牙,含混不清地说道:“我那闺女要是还活着,也跟你差不多大。她也爱念书,总说女子不比男儿差……可惜啊。”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水光,随即又被生活的风霜掩盖,“女子走这条路,本就是踩在刀尖上。走得越高,刀尖越利。”

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像是要离开了。

临走前,他丢下最后一句话:“风不起,幡不动。你是等着别人把你推下深渊,还是自个儿去掀起那阵风?”

孙伯的身影消失在街角,留下林昭然独自坐在原地,心乱如麻。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茶肆,却带不来半点暖意。

林昭然闭上双眼,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她开始回溯昨夜在破庙中的异样——那些清晰却又完全不属于她的念头,什么“因材施教”、“认知阶梯”、“底层逻辑”……它们就像一口深井里突然涌出的甘泉,清冽,却来路不明。

而此刻,在孙伯的警示之后,一个更加古怪的念头在她脑中浮现:“舆论即权力,沉默即共谋。”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她混乱的思绪。

她猛地睁开双眼,眸中一片清明。

裴仲禹打压她,不仅仅是因为她出身寒门,更是因为她的言论触及了世家门阀赖以生存的根基——“礼定庶民,贵贱有别”。

若她正面去州府衙门抗辩,只会被扣上“咆哮公堂”、“悖逆越矩”的帽子,死得更快。

若她就此沉默退让,那便正中对方下怀,永无出头之日,还会让所有心怀不平的寒门士子心寒齿冷。

不能争“名”,但可以争“理”。

不能入官衙之门,但可以动众人之心。

一个大胆至极的计划,在她心中缓缓成形。

次日清晨,天还未大亮,府学外的照壁前已是人头攒动,比昨日录名处前更加拥挤。

不知是谁,在照壁最显眼的位置,贴了一纸墨迹未干的《风仪辩》,署名“无名子”。

此文并未提及林昭一字,也未指责裴仲禹半句。

它开篇便引《礼记·曲礼上》之言:“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随即笔锋一转,发出振聋发聩的质问:“敢问,圣人制礼,其本为何?其初为何?是为匡正德行,还是为甄别貌相?今有司以形貌黜落士子,是重衣冠而轻德行乎?以门第高低拒纳英才,是守先王之礼耶,还是惧天下之变耶?”

文章更是以“蒙童束发受教,岂因其肤色黑白而分聪愚”作类比,辛辣地暗讽所谓的“风仪问对”,不过是“以貌取人”的遮羞布。

文末一句“士之风仪,不在眉目之间,而在立心之时;国之根本,不在高门之内,而在众庶之心”,如黄钟大吕,重重敲在每一个在场士子的心上。

人群中,起初是窃窃私语,渐渐地,变成了低声的传诵。

就连一向孤高冷峻的陈砚秋,在反复读了三遍之后,那张万年不变的冰霜面容也微微动容,他悄然后退几步,从袖中取出纸笔,迅速将全文抄录下来,折好藏入怀中。

消息很快传入礼部设在府城的驻驿。

裴仲禹听完随从的禀报,勃然大怒,一把将手中的茶杯摔在地上,瓷片四溅。

“竖子!区区贱子,竟敢如此谤议朝政!”

随从战战兢兢地低语:“主事息怒。此文……此文并未指名道姓,若强行治罪,恐难堵天下悠悠之口。而且,民间已经有人将其归纳为‘风仪三问’,在各处私塾讲学间流传,怕是……怕是会酿成舆情。”

“舆情?”裴仲禹发出一声冷笑,眼中满是鄙夷,“一群泥腿子的聒噪,也配称‘舆情’?传我的令,立刻去将照壁上的文书查抄焚毁,全城禁议此事!”

然而,禁令终究是晚了一步。

那篇《风仪辩》如同长了翅膀,早已被抄录了数十上百份,在茶楼酒肆、书斋学堂之间悄然传阅。

甚至有城中德高望重的老儒读罢,抚须长叹:“百年未闻此等雄论,若此文作者因此获罪,不得录用,非其一人之羞,乃我朝之羞也!”

主考官听闻此事,心中亦是五味杂陈,他本就对裴仲禹的手段心存不满,此刻更是暗中遣人,试图寻访这位“无名子”,却只查到此文最早似乎是从城南那家破旧的茶肆流出。

当夜,月色如霜。林昭然再次回到了那座荒废的破庙。

她点燃了新买的油灯,豆大的火光在神像残破的脸上跳跃。

面前的石台上,摊开着三份一模一样的《风仪辩》抄本。

她拿起其中一份,凑到灯火前,看着纸张的边缘慢慢卷曲、焦黑,最终化为一缕青烟。

这是祭奠。祭奠老师,也祭奠曾经那个只知埋首故纸堆的自己。

她将剩下的两份小心翼翼地卷好,塞进神台后方的一道墙缝里。

做完这一切,她才缓缓坐下,指尖轻轻抚过袖中的《论语》残卷,低声自语:“老师,弟子没有用您的名字,但用了您的心。”

而她脑海中,那串熟悉的低语再次不受控制地浮现——“心理韧性”、“动机激发”、“认知破局”……这些词汇如一条奔涌的暗河,在她意识的深处流淌。

她不再感到恐惧和陌生,反而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

她问自己:“若风已起,我当为草,随风俯仰,还是为火,借风燎原?”

灯影摇曳,映出她唇边一抹极淡、却又极冷的笑意。

那是一个智者初次握住棋局时的冷静,更是一个孤勇者亲手点燃第一把薪火后的决绝。

她明白,这盘棋,才刚刚开始。

而她的对手,很快就会发现,他面对的,远不止是一篇区区的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