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何以为民 > 第141章 申报

何以为民 第141章 申报

作者:好故梦心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5 15:40:29

“十五”规划纲要的墨迹未干,一场新的机遇与挑战便如同夏日骤雨般,猝然而又强势地降临在红星县这片正在休养生息的土地上,再次搅动了已然微妙的政局平衡。

机遇来自省农业厅联合省科技厅下发的一纸红头文件——《关于组织开展省级农业科技产业园创建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将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不超过五个基础较好、特色鲜明、具备创新潜力的县(区),作为首批省级农业科技产业园创建试点,给予为期三年、总额度可观的专项资金扶持,并在科技项目、人才引进、政策配套等方面予以倾斜。这对于任何一个农业县而言,无疑是一块极具诱惑力的“金字招牌”和实实在在的发展资源。

消息传到红星县,立刻在县委、县政府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县委书记郑国锋迅速做出批示:“此机遇千载难逢,务必高度重视,全力争取!”县长杨为民立即召集相关副县长和部门负责人开会部署。

会议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谁都明白,如果能拿下这个试点,不仅能为红星县农业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能,更是对“十五”规划中“巩固农业基础、优化结构、绿色发展”思路最有力的背书和实践,其政治意义和示范效应不言而喻。

然而,机遇也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和高难度的挑战。

“全省才五个名额!”农业局局长语气激动,带着强烈的紧迫感,“我初步了解了一下,起码有七八个兄弟县市摩拳擦掌,实力都不容小觑!像邻县的绿源县,他们的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电商搞得风生水起,是我们的强劲对手!”

主持会议的杨为民看向宋知远:“知远同志,这个产业园的申报和争取工作,由你牵头负责,有没有信心?”

宋知远沉稳地点点头:“县长,这是对我们前期农业工作思路的一次大考,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契机,我们一定竭尽全力!我认为,我们的优势在于灾后重建中积累的产业整合经验,比如青林镇的‘特色产业联盟’模式,以及我们正在规划的‘三区’建设构想,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打造的亮点。”

“光有亮点还不够。”坐在一旁的谢再兴冷不丁地开口,语气带着惯有的审视,“省级产业园,规格高,要求严。我们的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怎么样?有没有像样的科研平台?引进和转化新技术的能力如何?这些都是硬骨头。别到时候材料写得花团锦簇,实地一看,底子还是老一套,那可就丢人现眼了。”他这话,看似提醒,实则带着几分质疑,暗示宋知远分管的农业领域可能存在“虚胖”的问题。

宋知远不动声色地回应:“再兴同志提醒得对。科技支撑确实是关键,也是我们的短板。但这正是我们申报试点的目的之一——借助省级平台,补短板、强弱项。我们有自己的农技推广体系,可以和省农科院、农业大学建立更紧密的合作,这些都是可以深挖的潜力。”

会议确定,立即成立省级农业科技产业园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宋知远任组长,陈启明凭借其省里的关系和专业背景任常务副组长,负责具体指导和关键环节的协调,李腾则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由农业局局长兼任),承担起申报材料组织、撰写和日常协调的重任。

压力瞬间传递到了李腾身上。他知道,这份申报材料,是叩开省级试点大门的“敲门砖”,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竞争的成败。他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组织农业、科技、发改、财政等部门业务骨干,成立材料起草专班。

起草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内部资源的博弈和思路的碰撞。各个部门都希望将自己分管领域的工作亮点和项目需求塞进申报方案,一时间,专班收到的素材堆积如山,重点分散。

“李主任,我们林业局的林下经济项目,绝对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典范,必须重点体现!”

“李秘书,我们水利局的智慧灌溉系统,科技含量很高,这是硬支撑!”

“我们扶贫办联系的几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效应明显,应该作为产业化典型案例!”

李腾耐心地听取各方意见,但头脑非常清醒。他牢记宋知远的指示和陈启明的提醒:申报材料必须紧扣“科技”和“创新”核心,突出红星县的特色和比较优势,不能做成面面俱到的大杂烩。他带着专班的同事,白天梳理资料、讨论框架,晚上挑灯夜战,撰写初稿。他反复研读省里的文件,准确把握申报要求和评审导向,力求将红星县的规划设想、产业基础、创新模式与省级战略意图精准对接。

内部资源的协调更是难题。申报方案中规划的几个核心建设项目和科技平台,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县财政局长看到初步的资金配套预算就直嘬牙花子:“李秘书,不是我不支持,县里现在的情况你也清楚,哪里还能挤出这么多钱来配套?能不能把盘子缩小一点?”

李腾只能耐心解释,说明省级资金的支持力度和试点成功的长远效益,并协助财政局一起,绞尽脑汁地盘活存量资金,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在保证方案竞争力的前提下,尽量优化配套资金结构,这份“钱袋子”的压力,让他对县级财政的运转有了更切肤的体会。

就在李腾埋头苦干之际,赵国庆那边也没有闲着。他虽然不直接参与申报工作,但作为谢再兴的秘书,他密切关注着进展。谢再兴虽然对农业主导的项目兴趣不大,但他深知这个省级试点的分量。他在不同场合表示,申报工作要“量力而行”,“确保成功率”,暗示如果申报难度过大或配套压力过重,不必强求。赵国庆则更具体地开始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特别是绿源县的动态,并有意无意地将一些“绿源县准备充分、志在必得”的消息扩散出来,无形中给申报团队施加心理压力。

关键时刻,陈启明的作用凸显出来。他不仅利用自己在省发改委的人脉,打探评审标准和竞争对手的虚实,更在申报材料的战略定位和核心亮点提炼上,给予了至关重要的指导。

在一次材料初审会上,陈启明仔细审阅了李腾主导起草的初稿,肯定了基础工作扎实,但也指出了问题:“材料技术性很强,但战略高度不够。不能仅仅罗列项目和优势,要讲出一个清晰的‘红星故事’。你们的亮点,比如‘青林模式’,不能只当做一个案例,要把它上升到‘以组织创新和利益联结机制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的实践高度,这是全省乃至全国都在探索的方向!还有,要把你们的产业园构想,放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探索山区农业现代化路径、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宏大背景下去阐述,这样才能引起更高层面的共鸣。”

陈启明高屋建瓴的点拨,让李腾豁然开朗。他立刻组织专班,按照陈启明的思路,对材料进行了颠覆性的修改和提升,更加突出理念创新、模式探索和区域示范价值。

为了确保申报万无一失,宋知远决定亲自出马。在陈启明的引荐和协调下,他带着精心修改后的申报材料要点和李腾等精干人员,专程赴省城,拜会省农业厅、科技厅的相关领导和专家,进行前期沟通和汇报,争取支持。

省城之行,并非一帆风顺。面对众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红星县的知名度和基础条件并不占绝对优势。宋知远凭借其对县情的深刻理解、对发展农业的坚定信念以及务实诚恳的态度,向省厅领导详细阐述了红星县的独特优势和创建思路。李腾则在一旁,随时准备补充具体数据和细节,其清晰流畅的表述和对材料的熟悉程度,给省厅的处长们留下了良好印象。

经过一番努力,省厅方面对红星县的申报构想给予了初步肯定,认为其思路清晰,特色鲜明,尤其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亮点,但同时,也委婉地指出了其在科技平台和人才储备方面的不足,竞争态势依然严峻。

带着省厅的反馈和更加清醒的认识,宋知远和李腾一行人返回了红星县。申报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和修改完善阶段。李腾感到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沉重,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资源的竞争,更是一场智慧、远见和毅力的较量。红星县能否抓住这次新的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而他个人,也在这场高规格的申报战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成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