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寒风在汉城大学校园里呼啸,卷起地上最后的几片枯叶,预示着深冬的来临。与此相应的是,学期末的气氛也如同这天气一般,变得愈发严峻而紧张。医学院的教学楼和图书馆里,随处可见熬红了双眼、抱着厚厚教材和笔记疯狂背诵或演算的学生,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熬夜的疲惫和一种近乎悲壮的专注感。期末大考的硝烟,已然弥漫开来。
银珠的生活节奏被压缩到了极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简单洗漱后便冲向图书馆抢占座位,一整天都泡在书山题海里,直到闭馆铃声响起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公寓,常常还要挑灯夜战到深夜。即便是她这样有着超前预习习惯和强大自律能力的人,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每一门都需要海量的记忆和深刻的理解,考试范围覆盖了整个学期的内容,难度和强度都远超高中时期。
这天下午,银珠正在图书馆一个僻静的角落里,与一本砖头般厚重的《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和密密麻麻的笔记搏斗,试图将那些错综复杂的神经血管通路烙印在脑海里。她的太阳穴有些发胀,连续的高强度学习让她的精神高度紧绷。
“银珠同学?”
一个压低的声音在旁边响起。银珠抬起头,揉了揉干涩的眼睛,看到崔成贤站在旁边,手里端着两杯冒着热气的咖啡,脸上带着同病相怜的苦笑。
“看你一下午都没动,喝杯咖啡提提神吧?”崔成贤将其中一杯递过来,声音里也透着疲惫,“这鬼天气,再加上这考试,真是要人命。”
银珠没有推辞,接过咖啡,感激地笑了笑说道:“谢谢。确实有点撑不住了。你复习得怎么样了?”
“别提了,”崔成贤在她对面的空位坐下,推了推滑到鼻梁的眼镜,叹了口气,“生理学的循环系统部分,那些调节机制和公式,我感觉自己就像在绕迷宫,刚记住又忘了。还有药理学,那么多药物名称、作用机制、副作用……我感觉我的脑子已经像块吸饱了水的海绵,再也塞不进任何东西了。”
他的抱怨引起了旁边几个同样在苦读的同学的共鸣,大家纷纷抬起头,交换着无奈和焦虑的眼神,低声诉苦起来。
“是啊,解剖学的名词简直反人类,我做梦都在背那些拉丁文名词。”
“生化 我感觉自己已经画了不下一百遍了,可一合上书还是乱成一团。”
“最可怕的是,听说姜教授的《医学导论》期末考题特别活,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过的,还得有自己的见解……”
这种集体性的焦虑仿佛会传染,但也奇异地产生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慰藉。银珠喝了一口苦涩的咖啡,让 咖啡稍微刺激一下疲惫的神经,然后开口说道:“其实我觉得,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一味死记硬背。得把知识点串起来,形成系统。比如生理学,可以把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联系起来看,理解它们之间的协同和代偿关系,这样记忆会更牢固,理解也更深入。”
崔成贤眼睛一亮说道:“有道理!我总是孤立地看每个系统,难怪觉得杂乱。银珠同学,你总是能抓住关键。”其他同学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也是硬逼着自己总结的。”银珠谦虚地说,“我们可以把各自觉得最难的部分拿出来讨论一下,互相讲解,说不定能有新的思路。比如,成贤同学你刚才说的循环系统调节,我们可以一起梳理一下正负反馈的环路?”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响应。于是,这个小角落暂时变成了一个临时的学习小组。大家轮流就自己困惑的知识点发言,其他人补充、质疑或提出不同角度的理解。银珠逻辑清晰,善于用比喻和图示解释复杂概念,而崔成贤基础扎实,注重细节,其他同学也各有擅长。在这种头脑风暴式的交流中,一些独自苦思冥想难以突破的障碍,竟然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哇,听你这么一讲,我突然明白那个血压调节的难点在哪里了!”一个叫李善英的女生兴奋地说。
“是啊,大家一起讨论,比一个人闷头学效率高多了!”另一个男生也附和道。
虽然讨论占用了不少时间,但银珠觉得这很值得。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知识,也从别人的思路中获得了启发,更重要的是,这种共同奋斗的氛围缓解了部分孤独和焦虑感。直到图书馆的管理员过来提醒保持安静,大家才意犹未尽地散去,重新投入个人的复习中,但气氛已经轻松了不少。
晚上回到公寓,银珠在楼下信箱里发现了一封厚厚的信。信封上是父亲郑汉采熟悉的笔迹,但比往常似乎更用力一些,透着一股按捺不住的喜悦。银珠的心跳莫名加快了一些,她隐约预感到了什么。
回到房间,她迫不及待地拆开信。里面除了几页信纸,还有一个小心折叠起来的、带着油墨香味的纸张。她展开那张纸,竟然是一本新书的彩色封面打样!封面设计素雅大方,书名《巷口的风铃》用飘逸的字体突出,下方清晰地印着“作者:郑汉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