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从波谲云诡的朝堂时政,渐渐聊到了浩瀚星空、天文历法。
王玉瑱凭借着后世零星的科普知识,加上自己的一些想象,侃侃而谈;宴清则引经据典,结合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见解。
一个想法天马行空,一个论证严谨扎实,竟也聊得投机非常,时而争执,时而抚掌大笑,颇有几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雅趣。
不知不觉,月已西斜,烛火也换过了一轮。长时间的畅谈让两人都有些精疲力尽,精神却依旧带着亢奋后的余韵。
王玉瑱见夜色已深,便起身道:“祈风兄,客房早已备好,我引你过去歇息。明日你还要去弘文馆报到,需得养足精神。”
宴清也感倦意袭来,从善如流地站起身。
就在他随着王玉瑱往书房外走时,目光不经意间扫过书案一角,被那里堆放的一些紫竹片、素绢以及几样小巧的工具吸引了注意。
“玉瑱兄,这是……”宴清停下脚步,好奇地指了指那堆物事,“莫非是在研制什么新巧器物?”
王玉瑱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不由笑了起来,带着几分展示心爱之物的得意:“祈风兄好眼力。此物我称之为‘折扇’。”
他走回案前,拿起几片初步打磨成型的扇骨和裁好的绢面,比划着解释道:“你看,以此为核心,缀以扇面,用时展开,可扇风取凉,亦可手持把玩,彰显风雅;不用时合起,便于携带,不似团扇那般占地方。”
他一边说,一边用笔墨在纸上简单画出了折扇开合的大致形态。
宴清凝神看着,眼中渐渐露出惊奇与赞赏之色:“开合自如,携带方便……妙啊!此物若成,定然风靡!玉瑱兄果然奇思妙想!”
他本就是心思灵敏、不拘泥古法之人,立刻意识到了这折扇的潜在价值。
王玉瑱看着宴清发亮的眼神,心中一动。
他深知宴清为官清廉,家境想必并不宽裕,此番入京就读弘文馆,花费定然不小。自己既然有此生财之道,何不拉这位好友一把?既能帮衬他,两人合作也更显亲密无间。
他随即笑道:“祈风兄觉得此物可行?不瞒你说,我正欲寻人合作,将此物制作出来。只是我于这匠作之事,终究是半吊子,许多细节尚未琢磨通透。祈风兄见多识广,心思缜密,不知可愿与我一同参详参详?若此事能成,所得利润,我们平分如何?”
宴清闻言,先是一怔,随即明白了王玉瑱的用意,心中不由一暖。
他知这是王玉瑱变着法儿地想要帮衬自己,且态度真诚,并非施舍。
他略一沉吟,并未矫情推辞,而是洒脱一笑:“玉瑱兄有此美意,祈风岂能推辞?何况此物确实新奇有趣,能参与其中,也是一桩乐事。”
他说着,竟真的走到案前,拿起那些散乱的部件仔细端详起来。
王玉瑱见状,也来了兴致,拿起一个自己反复尝试却总觉不够灵巧的扇扣(用于固定扇骨,确保开合顺畅的卡扣小机关),递给他看,抱怨道:“你看此处,我试了几种方法,总觉得不够顺滑,要么太紧掰不开,要么太松容易散……”
宴清接过那简陋的扇扣,在灯下翻来覆去地看了片刻,又拿起扇骨比划了一下,眉头微蹙,似乎在脑中构建着结构。
忽然,他眼睛一亮,用手指在扇骨连接处的一个特定位置点了点:“玉瑱兄,问题或许出在这里。”
“你瞧,若是在这个受力点上,将卡扣的弧度稍微调整,由直变曲,再将其内侧打磨得更为圆润些,是否便能既卡得住,又不至于难以开合?所谓‘过刚易折,过柔则废’,此处的力道,需得恰到好处。”
他一边说,一边用指尖在木片上虚画了一个更优的弧形。
王玉瑱顺着他指点的方向一想,茅塞顿开!这个问题困扰了他许久,没想到宴清只是看了几眼,稍微摆弄了一下,就精准地指出了关键所在!
这份观察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让他再次对这位好友刮目相看。
“妙啊!祈风兄,你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王玉瑱拍案叫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看来找你合作,真是找对人了!”
夜色深沉,书房内的灯火却因这新的发现与合作而显得格外明亮。
两个身份迥异却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在这大唐的夜色中,因一把小小的折扇,又将彼此的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前路或许仍有风雨,但能有此挚友同行,王玉瑱觉得,心中的底气似乎又足了几分。
两人在书房中对着一堆竹片绢纱钻研折扇,直至深夜,才因实在抵挡不住困意,各自歇下。
王玉瑱回到正房,怕惊扰已睡熟的楚慕荷,动作放得极轻;宴清则被引至收拾整洁的客房,虽陈设简单,却也比县衙宿舍舒适许多。
翌日,天光早已大亮,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入室内,才将沉睡中的二人唤醒。
王玉瑱在自己房中,由侍女晚杏伺候着洗漱、更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