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未明,厂区外的山脊还裹在薄雾之中。新的一批“星辰号”已进入总装最后阶段,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戴着蓝色工帽,动作熟练而专注。
焊花不时在车架间跳跃,像夏夜里的萤火,短暂却明亮。
丁元英站在质检通道旁,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的第三方检测预报告。数据显示,新批次车辆在振动耐久性测试中表现超出预期——连续七十二小时模拟山路颠簸后,关键连接点无一松动。
他轻轻点头,却没有露出太多喜色。他知道,真正的考验从来不在实验室里。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芮小丹发来的消息:“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确认,下周三正式召开《乡村适用车辆技术标准》第一次草案研讨会,邀请你作为主发言代表。”
他盯着屏幕良久,回了一句:“告诉他们,我带一辆‘星辰号’去现场。”
冯世杰听见动静走过来,笑着摇头:“你要把车开进会场?那可都是穿西装打领带的人。”
“那就让他们亲手摸一摸螺钉的温度。”丁元英说,“标准不该由办公室定出来,得从泥里走出来。”
冯世杰沉默片刻,忽然笑了:“老刘听说你要去北京,连夜整理了一套装配问题清单,说一定要交到专家手上。”
“这才是真话。”丁元英目光微动,“不是吹嘘成绩,而是敢说不足。”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南方某市,一间不起眼的写字楼内,灯光彻夜未熄。
几名年轻人围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滚动着社交媒体的数据流。“星辰号拆解直播”话题热度持续攀升,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八千万。
一个名为“草根造车观察组”的民间粉丝社群自发组织起全国巡展倡议,希望推动“星辰号”走进更多县城与乡镇。
“我们不做品牌宣传,只做真实记录。”有人在帖子里写道,“这辆车有没有水分,让老百姓自己看。”
而在另一端,那家大型车企的高管办公室里气氛凝重。市场部提交的舆情分析显示,原计划通过抹黑视频打压“星辰号”的策略不仅失败,反而为其赢得了大量公众同情与信任。
“他们根本不怕被 scrutiny(审查)。”助理低声说,“越查,越显得干净。”
高管靠在椅背上,久久未语。最终只问了一句:“他们的成本结构,真的能撑住这种透明模式?”
“目前看来……能。”助理翻页,“供应链全部公开,采购价甚至低于行业均价。有几家本地钢厂为了支持他们,主动延长账期。”
高管闭上眼,轻声道:“有时候,最可怕的对手不是技术多强,而是……他们真的相信自己做的事是对的。”
三天后,bJ。
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会议厅内座无虚席。来自各大车企、高校、检测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当丁元英推着一辆拆去外壳的“星辰号”底盘缓缓走入会场时,全场安静。
他没有使用ppt,也没有念稿子。只是指着裸露的车架、线路、悬挂系统,一一讲解设计逻辑。
“为什么电池舱采用快拆结构?因为农村维修难,等不起专业技师。”
“为什么离地间隙比同类高5.2厘米?因为我们试过一百二十三种乡道路况。”
“为什么不用最便宜的钢板?因为一次断裂,就是一条人命。”
他说得很慢,但每一句都像锤子敲在人心上。
一位年近六旬的老教授站起来,声音有些颤:“你们这份数据包,我昨晚看了三个小时。连每个焊点的电流参数都有记录……你们就不怕被人抄了去?”
丁元英平静回应:“怕。但我们更怕闭门造车。如果有人愿意学,说明这个行业还有希望。”
会议结束时,草案编写组组长亲自握住他的手:“明天开始,我们要去你们厂实地调研。不是走形式,是真的想搞清楚——你是怎么做到既保质量,又控成本的。”
消息传回古城,全厂沸腾。
当晚,培训中心灯火通明。十二名学员自发留下来加练实操。老刘穿梭其间,一边纠正姿势,一边叮嘱:“拧螺丝不是使劲就行,要听声儿。听到‘咔’的一响,才是到位。”
冯春梅蹲在一具发动机前,正用记号笔标注她发现的一个布线冗余点。她拍下照片,投进“创新建议箱”,又补充写了一行小字:“省一根线,少一分故障可能。”
时间悄然推进至初夏。
“星辰号”正式获得省级推荐,入围“全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项目”。更令人振奋的是,商务部下属的对外援助项目初步意向函送达——拟采购二百辆用于非洲偏远地区交通改善工程。
韩楚风再次来到厂区,这次他带来了一个消息:“东南亚三个国家的大使馆都派人来问,能不能在当地建组装线?条件是必须培训本地工人。”
丁元英站在新建的远程协作中心前,看着墙上实时连接的合作院校画面,淡淡地说:“我们可以输出产品,但更要输出方法。让他们也学会怎么造一辆真正属于人民的车。”
冯世杰插嘴:“那你打算派谁去?语言都不通。”
“那就先招懂外语的技术员。”丁元英转身看向培训中心的方向,“或者,从这批学员里培养。”
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这场始于山村的造车梦,正在悄然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某个周末傍晚,夕阳洒满厂区。
老刘带着几个年轻工人清洗刚下线的新车。水柱冲刷车身,映出斑驳光影。忽然,一个小男孩从厂区门口探头张望,是附近村里的孩子,父亲在焊接车间工作。
老刘笑着招手:“进来嘛,不怕。”
孩子怯生生走近,伸手摸了摸车门把手,仰头问:“爷爷,这车能跑多远?”
“你想让它跑多远,它就能跑多远。”老刘蹲下身,打开驾驶室让他坐进去,“等你长大,说不定也能造一辆更好的。”
孩子眼睛亮了起来:“那我能写名字在里面吗?”
众人哄笑。丁元英恰好经过,闻言停下脚步,认真道:“可以。从下一批开始,我们在每辆车的中央扶手箱内侧,刻上制造团队成员的名字。”
“包括你。”他对孩子说。
夜幕降临,星河低垂。
新的二维码铭牌正在批量安装。扫码后,除了生产全流程影像,新增了一段语音留言功能——每位参与制造的工人可录制一句寄语。
有人录的是:“这是我修的第一辆车。”
有人说的是:“爸,咱家也能造好车了。”
还有人只是憨厚一笑:“开稳点,别超速。”
这些声音,将随着每一辆“星辰号”驶向远方,沉默而坚定地诉说着一段正在发生的历史。
而在遥远的西北高原上,第一辆援外样车已启程西行。它穿越戈壁、翻越雪山,奔赴一场未知的使命。
车身上贴着一行朴素标语:
“来自中国古城王庙村,驶向广阔天地。”
没有人知道这条路有多长。
但每一个曾为之付出双手与心血的人,都知道:
它值得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