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山间小路蜿蜒如带。十辆“星辰号”已驶出百里,正穿越秦岭腹地,前往邻省试运行目的地。
车内监控系统实时回传数据:胎压稳定、电控正常、油耗优于预期。丁元英坐在办公室盯着大屏,手指轻敲桌面。这不是终点,而是检验的开始——他知道,真正的考验不在车间,而在路上。
突然,警报声响起。
第三辆车的转向助力系统出现异常波动。技术组迅速调取远程诊断日志,发现是传感器误报,但背后原因不明。冯世杰立即拨通随车工程师电话:“保持匀速,不要急刹,我们正在模拟复现问题。”
芮小丹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气象通报:“前方山区有强降雨预警,道路湿滑,能见度低。如果系统不可靠,现在召回还来得及。”
丁元英沉默片刻,起身走到白板前画出电路拓扑图。“我们不能因惧怕风险就退缩。通知司机,降速至40公里每小时,开启双闪,其余车辆保持间距跟进。
同时,把这次故障数据打包上传至云端,开放给所有合作院校和供应商协同分析。”
“你是想借这一辆车,做一次全民技术众测?”芮小丹看着他。
“信任的前提是透明。”他目光坚定,“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哪怕一个小毛病,我们也敢摆出来治。”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bJ某会议室里,几位汽车行业资深专家正围坐讨论。
“一个村办车企?听起来像扶贫表演。”一位穿灰西装的老者冷笑。
但旁边年轻研究员递上平板:“您看看这个——这是他们公开的技术日志,连续七天无间断更新。连一颗螺丝的扭矩曲线都可追溯。而且……他们的低温启动成功率比主流品牌高出3.2%。”
老者皱眉:“数据可以作假。”
“可他们把原始记录全放上了区块链存证平台。”年轻人说,“谁都能查,谁都能验。这不是作秀,是真把命搭进去了。”
会议室内渐渐安静。
同一时间,古城市监局办公室内,陈岩翻阅着“星辰号”的整改反馈报告,对下属说道:“准备材料,向省局推荐他们申报‘诚信标杆企业’。这样的企业,不该被埋没。”
而在这片关注之外,暗流仍在涌动。
一封加密邮件悄然发送至某大型车企高管私人账户:
“目标已启程,初步暴露技术短板。建议趁势放出对比测试视频,主打‘专业 vs 草根’话题,引导舆论质疑其可靠性。资金方面,已安排财经自媒体同步发声。”
对方回复仅两个字:照办。
三天后,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悄然发酵。
标题耸动:《号称国产黑马的“星辰号”,实测竟频频熄火?》
画面中,一辆外观相似的越野车在泥泞山路中几次打滑、发动机抖动,最终陷车。评论区迅速被“果然不行”“情怀不能当饭吃”等言论占据。
芮小丹第一时间察觉不对劲:“这车轮毂型号不对,底盘护板也不是我们的设计!”
技术团队比对后确认:视频中的车并非“星辰号”,而是经过改装伪装的旧款车型,故意制造故障博取流量。
“这是恶意抹黑。”冯世杰愤怒,“要不要发声明?”
丁元英却摇头:“发声明只会让更多人记住那个标题。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争辩,是证明。”
他转身看向墙上的路线图,指着正在行驶的第三辆车:“它已经在经历真实路况的千锤百炼。等它完成三千公里无重大故障运行,我们就邀请全国媒体、第三方检测机构,来做一场全程直播拆解,从发动机到焊点,一寸一寸看,一眼一眼验。”
“你要现场拆车?”芮小丹惊讶。
“真相经得起刀刃。”他说,“我们要让公众明白,所谓‘草根造车’不是笑话,而是一颗颗螺钉拧出来的尊严。”
消息传出,舆论风向悄然变化。
有汽车博主自发发起投票:“你愿意为一家透明到敢直播拆解的车企买单吗?”参与人数超二十万,支持率高达87%。
更令人意外的是,两名曾供职于合资品牌的退休工程师联名写信,请求以志愿者身份加入“星辰号”质量监督团。他们在信中写道:
“我们干了一辈子汽车,见过太多隐瞒与妥协。如今看到有人敢把每一处缺陷晒出来改,反倒让我们看到了行业的希望。”
丁元英亲自回信,并将信件张贴在厂区文化墙上。
一周后的夜晚,第三辆车顺利抵达测试终点站——云贵交界处的一个偏远乡镇。
司机下车时双腿微颤,却笑着举起手机录下视频:“各位网友,我刚跑完一千二百公里。除了雨刮器有一次卡顿(已远程修复),其他一切正常。这车……扛得住。”
视频上传当晚,播放量破百万。
有网友留言:“原来最动人的不是性能参数,是一个团队面对问题时不躲不藏的态度。”
就在这一刻,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正式发函,邀请“星辰号”参与制定《乡村适用车辆技术标准》草案编制工作。
这意味着,“星辰号”不再只是一个产品,而将成为行业规则的参与者。
春深时节,山花烂漫。
厂区新建的培训中心迎来第一批学员——十二名来自周边村庄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二十六岁,学历最高仅为高中,但他们眼神明亮,充满渴望。
丁元英站在讲台上,没有讲技术,也没有谈梦想。
他只说了一句:“你们不必成为天才,也不必惊艳世人。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五年后回头看,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
课程由老刘带头授课,内容从识图、装配到安全规范,全部采用“理论 实操”模式。每人配发一本蓝色手册,封面印着一行字:
“你造的不是车,是通往未来的路。”
芮小丹负责组织外部资源对接,成功促成与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学员结业后可获得国家认证资格证书。她还在厂区设立了“创新建议箱”,凡是被采纳的技术改进方案,提出者将获得奖金和署名权。
一个月内,收到有效建议四十七条,其中三项已被应用于新一批车型改进。
冯春梅提出的“便于农村维修的快拆式电池舱”构想,甚至引起了新能源领域投资人的注意。
又是一个黎明。
新的一批“星辰号”骨架正在流水线上缓缓移动。不同的是,这一次,车身铭牌上多了一串二维码。
扫码即可查看该车从第一块钢板切割到最终下线的全过程影像记录,包括每一位经手工人的姓名、操作时间、质检结果。
丁元英称之为:“生命的履历。”
韩楚风再次来访,站在车间门口看了许久,忽然笑道:“你知道你现在像什么?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这个行业的铁幕。”
“我不在乎像什么。”丁元英望着忙碌的工人,“我只希望有一天,人们提起‘星辰号’,不会问它是不是大厂出品,而是问它是不是够好。”
远处,一台新车完成最后一道喷漆工序,缓缓驶出涂装线。
阳光穿透厂房玻璃,洒在崭新的车身上,映出一道流动的光带。
仿佛有一粒星火,终于燃成了燎原之势。
而在那光的背后,无数双手仍在继续焊接、调试、记录、学习。
他们不知道未来有多远,只知道,只要车轮还在转动,他们就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