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州的天空,在经历雷霆扫穴般的政治风暴和紧锣密鼓的民生深耕后,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澄澈与开阔。
然而,站在市长办公室巨大落地窗前的袁天,目光却早已越过眼前鳞次栉比的高楼和日渐顺畅的车流,投向了更遥远、也更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他深知,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创新能力的竞争,是战略纵深与未来产业话语权的争夺。
“数字科创走廊”和“幸福城市”建设,解决的是当下和近期的挑战,而要确保京州乃至汉东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立于潮头,必须进行更为超前、也更为艰难的战略布局。
这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与资源,更是一种穿透时空的远见,以及甘愿为后人栽树的胸襟。
在京州大学毗邻“腾龙”工业园的一片新划拨土地上,一场奠基仪式正在举行。
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奠基时的商贾云集、媒体聚焦不同,这场仪式显得更为低调和内敛,参与者多是学术界、教育界的泰斗和精英,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书卷气与探索未知的兴奋感。
这里是“京州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奠基现场。
袁天亲自出席了仪式,并与京州大学校长、两位特意从海外邀请回来的顶尖华裔科学家,共同为奠基石培土。
没有冗长的领导致辞,袁天只做了简短的发言,但他的每一句话,都重重地敲在在场每一位教育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心上。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他的声音在初春的微风中显得清晰而坚定,“我们今天在这里,不是为了一栋漂亮的教学楼,也不是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我们是在试图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门,是在为可能十年、二十年后才会爆发的下一场科技革命,提前播种,提前培育土壤。”
他环视着这片尚且空旷的土地,眼神中充满了憧憬与凝重:“我们都知道,‘数字科创走廊’聚焦的是当下可见的、具有颠覆性的技术。
但技术的迭代速度超乎想象,今天的前沿,可能就是明天的基础。
未来技术学院的任务,就是去研究那些今天看来可能还有些‘科幻’、有些‘冷门’的方向——也许是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也许是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跨界杂交,也许是全新的能源获取与存储方式,也许是应对极端气候的地理工程学……”
“这些研究,短期内可能看不到经济效益,甚至可能会失败,会被人质疑是‘浪费钱’。”
袁天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但是,我们必须做!因为如果我们不去探索,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模仿,永远无法掌握最核心的竞争力。
京州,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应用型城市,我们要有勇气、有野心,去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他当场宣布,市政府将设立一个规模空前的“未来产业探索基金”,不以短期论文和专利为考核目标,专门支持那些具有高风险、高潜在回报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
同时,未来技术学院将采用全新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和“项目制”学习方式,聘请全球顶尖学者组建导师团队,让学生在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中学习和成长。
“我们要给天才留出空间,给‘异想天开’保留火种。”
袁天的结束语掷地有声,“也许今天埋下的种子,很多都不会发芽,但只要有一两颗长成了参天大树,就足以荫蔽整个京州的未来!”
台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院士激动地握住身旁助手的手,喃喃道:“多少年了……终于有主政者,愿意真正为长远计,为根基计了!”
那位从硅谷被“挖”回来的年轻首席科学家,看着袁天,眼中闪烁着找到同路人的光芒。
他知道,这里提供的不仅仅是经费,更是一种允许失败、鼓励探索的创新文化和战略决心。
……
就在未来技术学院破土动工的同时,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更高层面的学术与政策竞技场上悄然展开。
国家关于“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和“碳中和路径设计与实施”两大重磅研究课题的牵头单位征集,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以往,这类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国家级重大课题,几乎毫无例外地被几所传统顶尖高校和国家级研究院所垄断,地方城市最多只能作为参与单位,分享一些边缘性的研究任务。
但这一次,袁天决定让京州去争,而且要争牵头单位!
消息传出,不仅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就连京州市政府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在一次前期准备会上,一位分管文教卫的副市长就委婉地提出:“袁市长,这两个课题分量太重,涉及面太广,竞争对手都是‘国字号’的顶尖团队。
我们京州虽然发展快,但在学术积累和高端智库资源上,恐怕……还有差距。是否先争取作为核心参与单位,更为稳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