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京州的异军突起,尤其是未来技术学院的设立和国家重大课题的获批,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开始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顶尖人才的目光。
但这块“肥肉”,也引来了觊觎者和竞争者。
国内某老牌经济重镇,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强市的“江海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其主政者授意相关部门,启动了一项名为“凤凰回巢”的计划,针对京州引进的,特别是从江海市流失的高端人才,展开了精准的“反向挖角”。
一天下午,袁天接到了一位刚从海外引进不到半年的青年材料科学家叶枫的电话。
电话里,叶枫的语气有些犹豫和愧疚:“袁市长,非常感激您和京州给我的支持和平台……只是,江海大学那边给我开出了……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包括一座独立的实验室、翻倍的科研启动经费,以及……以及解决我爱人工作和孩子上市重点小学的承诺……我……”
叶枫是未来技术学院准备重点打造的“超导材料与器件”方向的核心人才,他的离开将是重大损失。
袁天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悦或急躁,他平静地听叶枫说完,然后温和地问道:“叶教授,我能理解您和您家庭面临的实际考虑。我只问您两个问题。
第一,江海大学承诺的独立实验室,设备采购和团队组建,需要走多长的流程?审批权限在谁手里?
第二,他们承诺的科研方向,是您真正感兴趣的、认为最有潜力的方向,还是他们现有优势学科的补充?”
电话那头沉默了。
叶枫是学者,他深知国内高校的行政壁垒和资源内耗,也明白一个看似优厚的承诺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少不确定性和限制。
袁天继续说道:“京州能给您的,也许初始待遇不是最高的,但我可以向您保证,未来技术学院的运行机制将是扁平化的,您需要的设备,只要在预算和规划内,我保证您有最大的自主决策权!
您的科研方向,只要经过学术委员会论证,学院和市里绝不会横加干涉。
至于您爱人的工作和孩子的教育问题,”袁天顿了顿,“我让教育局和人社局的负责人,明天亲自上门,听取你们的具体需求和困难,只要符合政策,特事特办,全力解决!”
他没有用行政命令强压,而是摆事实、讲机制、解决实际问题。
挂断电话后,他立刻指示秘书,协调相关部门,务必妥善解决叶枫家的后顾之忧。
第二天,教育局和人社局的负责人果然亲自登门,效率极高地为叶枫爱人对接了几个优质的工作机会,并承诺其孩子可以进入市里新建的、硬件和师资都是一流的实验学校就读。
同时,袁天授意市人才办,迅速完善并高调发布了《京州市关于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升级版),重点突出了“科研自主权保障”、“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和“长期稳定支持承诺”,与某些地方单纯拼“钱”和“帽子”的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
叶枫最终留了下来。
他在一次内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我选择留下,不是因为江海给的条件不够好,而是因为袁市长和京州给的,是真正的尊重、信任和干事创业的空间。这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这场人才暗战的小插曲,让袁天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制度环境,在于创新文化,在于对人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保障。
他指示吕孟庆,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图谱和动态追踪系统,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吸引,打响一场更高维度的人才争夺战。
夜色深沉,袁天处理完一天的公务,回到家中。
妻子姜如烟已经哄睡了儿子袁凡,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他。温暖的灯光下,家的宁静洗去了他一天的疲惫。
书房的桌子上,放着一封来自明珠市的特快专递。
是父亲袁泽寄来的。袁天拆开信封,里面没有日常的家书,只有一叠打印出来的、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文章复印件。
文章的标题是《论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动力机制转换与可持续发展同公平正义的平衡》。
这是一篇发表在内部刊物上的理论文章,作者是袁泽。
文章中,这位封疆大吏以其几十年的从政经验和深邃思考,系统阐述了当改革突破初期红利后,如何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文化建设来重塑发展动力,以及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避免两极分化。
令袁天动容的,不是文章本身的观点,而是父亲在文章空白处,用钢笔写下的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
那些批注,不再是上级对下级的指示,而是如同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在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探讨。
在“动力机制”部分,袁泽在旁边写道:“旧动能的消退速度,可能快于新动能的培育速度,此间‘空窗期’的社会承受力与政策缓冲设计,至关重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