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袁泽于黑石坳捧起那捧浑浊山泉的同时,一场针对秦汉通道项目的舆论风暴,已经在网络世界掀起了滔天巨浪。
一篇题为《秦汉通道:斩断龙脉的绝户计?环评报告疑云重重!》的长文,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引爆了各大社交平台和环保论坛。文章署名是颇具影响力的环保意见领袖“青山客”。文章图文并茂,言辞极具煽动性:
“巍巍秦汉山脉,中华龙脊!亿万生灵栖息之地!如今,竟要为了所谓的‘发展’,被冰冷的隧道拦腰斩断?!”
“秦西省力推的秦汉通道,其核心的苍龙岭隧道群,将直接穿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雾岭的核心缓冲区!那里是金丝猴最后的家园!是濒危植物‘云雾杜鹃’的唯一乐土!”
“更令人发指的是,该项目的环评报告,疑点重重!关键数据模糊不清,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避重就轻,对核心区生态毁灭性破坏的风险轻描淡写!我们有理由质疑,这份报告,是否为了项目上马而‘量身定做’?!”
“十万签名!守护龙脉!抵制破坏!要求公开完整环评报告!要求国家级专家独立复核!要求重新评估路线!绝不能让发展的车轮,碾过我们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
文章下方,附着一个醒目的在线签名链接。短短数小时,签名人数如同滚雪球般疯狂飙升,突破五万、八万、直逼十万大关!评论区更是彻底沸腾:
“触目惊心!金丝猴那么可爱,为什么要毁掉它们的家?!”
“支持青山客!!”
“支持青山客!环评报告必须公开!我们要真相!”
“云雾杜鹃啊!我大学做课题时见过,美得让人心碎!不能毁!”
“秦西省为了政绩真是疯了!这是断子绝孙的工程!”
“袁泽?就是那个新来的书记?一来就搞这么大破坏?下台!”
“十万签名算什么?百万签名也要顶上去!保护自然!抵制通道!”
愤怒、质疑、声讨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守护秦汉龙脉”、“#抵制秦汉通道”、“#环评报告造假”等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前列。无数自媒体、大V跟风转发,推波助澜。一些情绪激动的网民甚至开始人肉搜索项目相关负责人的信息,电话、邮箱被愤怒的留言和诅咒挤爆。舆情汹汹,如同海啸,瞬间将秦汉通道项目推到了风口浪尖,也狠狠砸向了刚刚在黑石坳取得一丝突破的袁泽。
省城,省委大楼。小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滚动着网络舆情的监测数据,那不断飙升的负面词条和触目惊心的签名数字,像一条条毒蛇,噬咬着在场每一个人的神经。
省委宣传部部长周文斌脸色铁青,额头上布满细密的汗珠,语速又快又急:“袁书记,舆情已经完全失控!负面声量指数级增长!‘青山客’那篇文章被疯狂转发,核心诉求就是公开环评和质疑报告真实性!现在压力极大,多家央媒也发来了采访函!您看…是否先暂停项目宣传,冷处理一下?”
网信办主任接着汇报,声音干涩:“攻击性言论大量涌现,针对您个人的也有不少。部分境外账号异常活跃,在刻意引导、放大生态灾难的论调。技术部门正在加紧溯源和降热度,但…杯水车薪。”
袁泽坐在主位,背对着大屏幕那刺眼的红光。他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青山客”文章,看得非常仔细。会议室里弥漫着焦灼和不安,只有他翻动纸张的轻微“沙沙”声。
终于,他放下了手中的文章。抬起头,脸上没有周文斌预想中的震怒或焦虑,反而是一种近乎冰冷的沉静,眼底深处跳跃着锐利的光芒。
“冷处理?暂停宣传?”袁泽的声音平静地响起,却像冰棱坠地,让焦灼的空气陡然一凝。“那不正中某些人的下怀?坐实了我们心里有鬼?”
他站起身,走到大屏幕前,指着那不断跳动的“要求公开环评报告”的醒目词条,手指坚定有力:“他们要公开?好!那就给他们最彻底的公开!不是要真相吗?那就把真相,完完整整、明明白白地摊在阳光下!”
袁泽猛地转身,目光如炬,扫视全场,下达的命令清晰而迅疾,如同出鞘的利剑:
“第一,网信办!立刻以省政府新闻办、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厅联合名义,在省政府官网最醒目位置,开设‘秦汉通道项目生态环境评估’专题页面!把项目的完整环评报告——从最初立项的预审版,到专家评审的修改版,到最终批复的定稿版——全部扫描上传!一个字都不许少!所有支撑数据、监测记录、专家签名,统统公开!同步发布在主流社交媒体官方账号!我要让每一个质疑的人,都能第一时间看到最原始、最完整的报告!”
“第二,宣传部!周部长,你亲自协调!立刻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向国内最顶尖的生态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发出邀请——特别是那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公认学术独立、敢讲真话的泰斗!比如中科院的陈树森院士(植物学)、工程院的李振江院士(隧道工程与地质)、北大的王若林教授(动物生态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