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下达仅仅三个小时后。
秦西省政府官方网站首页,一个鲜红醒目的横幅骤然弹出:【秦汉通道项目生态环境评估信息权威发布平台】!下方,分门别类,条目清晰:
【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完整版) - 含所有附件及数据支撑】(PDF下载)
【环评报告编制单位资质及专家评审意见公示】
【云雾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底生态数据(部分)】
【项目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
每一个链接,都指向厚达数百页的PDF文件。特别是那份完整环评报告,其详尽程度令人咋舌,从水文地质勘探的原始数据,到每一种可能受影响的动植物名录及其分布图,再到噪音、粉尘、废水排放的模拟预测和应对措施,事无巨细,毫无保留。
同时,省政府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直面关切!秦汉通道项目环评报告全文无保留公开!最高规格独立专家团明日进驻云雾岭实地考察!欢迎社会监督!】
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本喧嚣的网络,在这一刻,出现了短暂的、诡异的凝滞。无数正在敲打键盘愤怒声讨的网民,手指悬在了半空。那些疯狂转发的“爆料帖”和“十万签名”,热度像是被瞬间冻结。
几秒钟后,更巨大的浪潮轰然爆发!
“卧槽!真…真公开了?!这么厚?!”
“快!下载看看!是不是真的完整版!”
“我的天,连金丝猴种群的GPS定位点分布图都有?这…这也太详细了吧?”
“编制单位是国字头的‘华夏环境规划院’?评审专家名单…都是业内大牛啊!”
“@青山客 快出来!报告公开了!你质疑的数据在第几页?指出来看看!”
“直播考察?还是院士带队?这…这玩的有点大啊!坐等打脸(吃瓜)”
“不管怎么说,敢这么彻底公开,态度先给个赞!比藏着掖着强万倍!”
舆情风向,在绝对的透明公开面前,开始出现了微妙而迅速的分化。质疑声依然存在,但更多理性的声音开始涌现,要求基于公开报告进行具体讨论。
无数专业人士和热心网友开始自发下载报告,逐页研究。
“青山客”那篇引爆舆情的文章下,也开始出现要求其针对公开报告进行具体指证的评论,压力瞬间转到了质疑者一方。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雾岭山巅的薄雾时,一场注定载入秦西省乃至全国重大工程环评史册的现场直播,拉开了帷幕。
由陈树森院士(植物学泰斗,以治学严谨、敢言直谏着称)、李振江院士(隧道工程权威,曾主持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王若林教授(着名灵长类动物学家)等七位国宝级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在众多媒体长枪短炮的簇拥下,抵达了苍龙岭隧道规划入口区域。
镜头里,是云雾岭苍翠欲滴、生机盎然的原始森林。鸟鸣啾啾,溪水潺潺。
陈院士已年过八旬,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他拒绝了工作人员的搀扶,亲自拄着登山杖,步履稳健地走在最前面,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周围的植被。
“陈老,您看这规划中的隧道入口区域,生态现状如何?”央视的记者将话筒递到陈老面前。
陈树森停下脚步,蹲下身,仔细查看一丛附生在岩石上的蕨类植物,又抬头望了望高耸入云的乔木树冠层,对着镜头,声音洪亮清晰:
“就目前目测,此区域的植被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温带落叶林过渡带,生物多样性丰富。
隧道入口选址,避开了已发现的古树名木群落和珍稀植物集中分布点,从植物保护角度,选址是经过审慎考虑的。”
另一边,王若林教授带着助手,在红外相机的辅助下,仔细搜寻着金丝猴活动的痕迹。很快,他们在不远处的树冠层发现了目标——几只毛色金黄的川金丝猴在枝叶间灵活地跳跃嬉戏。
“王教授,隧道施工的噪音和震动,会对金丝猴种群造成毁灭性影响吗?”有记者追问。
王若林看着镜头,表情严肃:“任何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都会产生干扰。关键在于干扰的程度和可接受的范围。
根据公开的环评报告,设计单位提出了严格的施工时段限制(避开繁殖季和主要活动时间)、设置声屏障、预留足够宽的生态廊道等措施。
从我们目前掌握的金丝猴行为习性研究来看,只要这些措施落实到位,施工对核心种群的长期影响是可控的。当然,需要建立长期的监测机制。”
最引人瞩目的,是在隧道最深点、原方案最接近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带的位置。
穿着工装的地质和隧道专家,正操作着精密的仪器进行复测。
李振江院士指着岩壁和手中的图纸,对着直播镜头侃侃而谈:
“大家看这里!原方案在此处为了缩短工期和成本,选择了一个相对较短的隧道线位,确实更靠近缓冲区边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