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在…… 呼唤容器!”
路屿的声音像被 80 目粗砂纸反复碾过,每一个字都带着声带撕裂般的扭曲。
他甚至能尝到喉咙里泛起的铁锈味。
尾音在 “龙宫” 指挥中心 20 米高的冷白色穹顶下盘旋,那穹顶由钛合金蜂窝板拼接而成;
表面覆盖着 0.2 毫米厚的防眩光涂层,此刻却像一面巨大的共鸣腔,将声音折射成无数细碎的回音,如同锈迹斑斑的教堂丧钟,撞碎了空气里凝固的死寂。
他的后背死死贴着冰凉的金属控制台,那控制台是 “龙宫” 基地的核心中枢,表面嵌着 12 块 27 英寸 4K 触控屏,此刻却只有主屏幕亮得刺眼。
冷汗顺着鬓角滑进衣领,在锁骨处洇出一片硬币大小的湿冷;
那不是高强度工作催生的热汗,而是恐惧从毛孔里逼出的寒意,连贴身的速干衣都被浸透,贴在皮肤上像一层冰冷的薄膜。
指节因死死抠住控制台边缘的防滑纹而泛白,骨节凸起的弧度几乎要撑破皮肤,指甲缝里甚至嵌进了控制台表面的氧化层碎屑;
可他的视线却像被强磁吸附般,死死钉在主屏幕中央那道荧光绿曲线的顶端。
这根代表深海网络活动的曲线,其 “神经脉冲单位” 是路屿团队耗时两年制定的专属标准 ;
1 单位相当于 10 只深海磷虾同时放电的神经信号强度,能精准量化未知意识体的能量波动。
半小时前,曲线刚突破 “每小时 1200 单位” 的红色警戒区时,路屿还抱着 “设备误报” 的侥幸;
毕竟过去三年监测中,最高峰值也不过 800 单位,且持续不超过 5 分钟,最近一次误报是三个月前;
因马里亚纳海沟热液喷口突发 350℃高温流体喷发,导致传感器受干扰,曲线短暂飙升至 920 单位,后来花了 48 小时才校准设备。
可此刻,曲线像挣脱了缰绳的野马,以每秒 50 单位的恐怖速度疯狂攀升,数值已飙至 3800 单位;
相当于 只磷虾同时放电,曲线顶端的光点几乎要冲破图表的黑色边框,化作一道无形的尖刺,扎进指挥中心每个人的眼底。
控制台侧面的红色警示灯每秒闪烁 3 次,蜂鸣声尖锐得像是要割裂耳膜(频率高达 4500 赫兹,远超人类舒适听觉上限),却没人伸手去按静音键。
年轻工程师小赵手里的速溶咖啡杯倾斜了 45 度,深褐色的液体顺着杯壁淌到卡其色工装裤上,在大腿处晕开一片污渍;
他却浑然不觉,眼睛死死盯着屏幕,喉结不停上下滚动,像在吞咽着恐惧。
指挥中心的另一侧,四名 “接收者” 被固定在特制的超导磁约束床上。
这种床体由 TC4 航空级钛合金打造,床面宽 80 厘米、长 220 厘米,恰好容纳成年人体型,内嵌的 16 组直径 5 厘米的电磁线圈,缠绕着 0.05 毫米的无氧铜线;
线圈外包裹着 0.3 毫米厚的医用级生物相容性硅胶 —— 这种硅胶曾用于心脏支架涂层,能避免人体组织排异。
其设计初衷是释放 0.8-1.2 赫兹的低频电磁脉冲,这个频段在猕猴实验中已证实能稳定前额叶脑波,避免意识接触时出现精神过载,可此刻,这层防护如同纸糊。
接收者王颖的四肢青筋暴起,她原本是神经科副主任医师,三年前因能在 “利维坦” 意识冲击中保持 15 分钟清醒被选入团队,现在淡青色的血管在她苍白的皮肤下虬结蠕动,像被困在玻璃罩里的蛇。
束缚带是凯夫拉材质,能承受 500 公斤的拉力,此刻却因她的剧烈挣扎发出 “咯吱咯吱” 的塑胶形变声,边缘已出现 0.5 毫米宽的细微裂痕。
她的眼白上翻至几乎看不见瞳孔,嘴角溢出的淡蓝色荧光涎水顺着下巴滴落,落在床沿的钛合金表面时,竟留下了淡淡的蓝绿色痕迹;
后来实验室检测发现,这是含硅基的电解质结晶,与深海蓝光的元素成分完全一致。
旁边的脑波监测仪屏幕上,代表深度睡眠的 delta 波(0.5-4 赫兹)与象征高频思维的 gamma 波(25-100 赫兹)彻底紊乱。
原本规律的波峰波谷变成了无规则的锯齿状尖峰,尖峰的振幅达到 120 微伏,远超仪器 “80 微伏” 的显示上限,屏幕边缘不断弹出 “信号溢出” 的红色提示框。
更令人心惊的是,连最基础的人类情绪关联波段;比如负责恐惧、焦虑的杏仁核 beta2 波(18-25 赫兹);都已消失,屏幕上只剩下一片杂乱无章的 “雪花噪点”;
那是神经科医生口中代表 “意识湮灭” 的典型信号:脑波的信噪比低于 0.5,意味着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活动已接近停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