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光谱分析仪 ——
可实时分析目标物体的材质成分,能识别出金属、塑料、生物组织等不同材质,帮助判断 “空白容器” 的结构和特性。
舱内配置
15 立方米的空间内,驾驶位在前端,观测位在中间,生活位在后端 —— 布局紧凑但合理,确保三人能高效工作。
配备压缩食品(每块含 2000 大卡热量,可维持 8 小时饱腹感,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易于消化)和应急氧气(能维持 48 小时,采用高压氧气瓶储存)。
舱内温度控制在 22℃,湿度 50% ——
这个环境参数是人体最舒适的范围,尽量模拟地面环境,减少队员的不适。舱内还有空气净化系统,能去除异味和二氧化碳,保持空气新鲜。
与此同时,“龙宫” 基地也进入了最高战备状态,每一个部门都在为 “观火” 计划提供支持,确保万无一失:
科研团队:路屿团队将那台休眠的多面体装置接入了量子计算机,又把四名 “接收者” 连接到特制的脑波监测仪上 ——
他们想利用装置残留的深海信号,以及 “接收者” 脑中的 “星状突触”,搭建一个 “预警感知” 系统。
“多面体装置的流体中还残留着 0.003 纳克 / 毫升的标记物,‘接收者’的星状突触对深海信号的敏感度是普通设备的 10 倍。”
路屿调试着系统参数,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布满血丝,“虽然不能主动接收深海网络的完整信号,但只要它有剧烈活动;
多面体装置的流体温度会上升(之前测试显示,信号强度每增加 10 微伏 / 米,温度上升 2℃),‘接收者’的脑波也会出现异常。
这是一个单向的预警系统,可能延迟会很高(预计 10 - 30 秒),但至少能让我们提前知道危险正在靠近。”
系统构建:预警系统由 3 台 “昆仑 - III” 量子计算机并联构成:2 台负责接收多面体装置和 “接收者” 的信号,1 台负责实时分析,一旦检测到异常,会立刻触发声光警报。
多面体装置被固定在防震台(可抵御 6 级地震)上,周围有 8 个温度传感器,每隔 1 秒采集一次数据;
“接收者” 的脑波监测仪用的是无创脑电帽,有 64 个电极,采样率 1000Hz,能实时记录脑电波的细微变化 ——
之前测试时,当播放 1.8 赫兹的信号,“接收者” 的脑波会在 15 秒后出现异常,验证了预警的可行性。
应急准备:基地的医疗团队准备好了所有应急设备,包括除颤仪、呼吸机、神经修复舱等,随时准备接收可能受伤的小队成员;
安保团队加强了基地的巡逻,防止外部人员闯入;通讯团队确保量子通讯线路的畅通,避免出现信号中断。
一切准备就绪后,“隐梭” 从 “龙宫” 基地的下层停靠舱出发。
舱门缓缓打开,液压装置发出 “嘶嘶” 的声响,深潜器像一条黑色的鱼,悄无声息地滑入幽暗的海水,借着夜色的掩护,朝着西太平洋的方向驶去。
深潜器的舱内,李默少校盯着深度计,指针缓慢地从 0 向 米移动,每下降 1000 米,他都会报出当前深度和压力:
“深度 2000 米,压力 20 兆帕,一切正常”“深度 5000 米,压力 50 兆帕,水温 2℃”—— 他的声音沉稳,给另外两人带来了信心。
陈曦坐在控制台前,逐一检查着动力、通讯、生命支持系统的参数,屏幕的蓝光映在她专注的脸上,她的手指偶尔会轻轻敲击控制台,那是她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
每当参数出现细微波动时,她都会快速调整,确保系统稳定。
赵野则调试着摄像机的角度,将镜头对准了前方的黑暗 —— 万米深海的高压和寂静,像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攥着每个人的心脏,只有仪器的 “滴滴” 声在舱内回荡,那是生命的节拍。
“龙宫” 基地的指挥中心里,气氛同样紧张。陆衍之的目光在两个屏幕间来回移动:左边是 “隐梭” 传回的实时数据 ——
深度、航向(目前朝向马里亚纳海沟,航向 270°)、能源剩余(目前还剩 85%)、舱内氧气浓度(21%,正常水平);
右边是 “预警感知” 系统的监测屏 ——
多面体装置的流体温度稳定在 37.5℃,四名 “接收者” 的脑波也保持着平稳的阿尔法波(8 - 13 赫兹),振幅约 8 微伏,一切都在正常范围内。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像在刀尖上行走。陆衍之每隔 10 分钟就会通过加密通讯询问一次 “隐梭” 的状况,李默的回复始终简洁而冷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