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夏末的余温还没散尽,胡同里的老槐树上却已经缀满了浅黄的新叶。县一中的校门口挂着 “欢迎新老同学返校” 的红横幅,初一和初二的学生分两拨挤在公告栏前看分班名单 —— 苏晴踮着脚在初二区域找到自己的名字:初二(2)班,教室在教学楼二楼西侧;沈浩和晓雅则在初一区域的公告栏前,指着初一(3)班的名单笑:“咱们还在一个班,座位在靠窗第二排!” 两人抬头往二楼看,能隐约看见初二(2)班的窗户,心里都想着 “以后课间能去找晴姐问问题了”。
“晴姐,以后课间我去二楼找你问数学题行不行?” 晓雅跑过去,拽了拽苏晴的校服袖子,手里攥着刚买的初一数学作业本,封面印着 “九年义务教育专用”。苏晴笑着点头,手指轻轻碰了碰晓雅的书包带 —— 那是去年沈浩帮她挑的粉色帆布包,边角已经磨出浅白毛边,却洗得干干净净:“当然行!我课间基本在教室写初二的物理作业,你过来时敲敲窗户,我就出去跟你讲题,不耽误你上自习。”
沈浩站在旁边,手里捏着两张皱巴巴的学费通知单 —— 一张是自己的初一学费 280 元,另一张是帮苏晴从教务处顺手拿的初二学费单:300 元。他悄悄扫了眼苏晴的侧脸,见她盯着学费单上的 “300 元” 字样,指尖无意识地捻着校服衣角,眼神里藏着不易察觉的愁绪。老灵魂的敏锐让他瞬间明白:苏晴家全靠她妈妈打零工支撑,300 元学费对这个家来说,不是笔小数目。
果然,傍晚收摊时,沈浩听见苏晴的妈妈在小卖部跟李秀莲聊天,声音压得很低:“秀莲,你知道附近工厂招不招临时工吗?晴晴这学期初二学费要 300 元,我想每天多干两小时,凑够钱给她交学费。” 李秀莲赶紧拉着她的手:“王姐,你可别去工厂,那活儿又累又熬时间,还顾不上晴晴。晴晴帮小卖部记账,我每月给她开 50 元补贴,再加上她平时帮着看摊的零花钱,凑俩月也够学费了,你别着急。” 沈浩蹲在柜台后整理初一的语文练习册,假装没听见,心里却已经盘算起之前卖海报赚的 1425 元 —— 这笔钱该分了,而且得想个不让苏晴觉得是 “被施舍” 的法子。
第二天一早,苏晴像往常一样提前半小时到小卖部,帮着整理新到的文具:把初一的田字格本、初二的物理练习本按年级分开,用红笔在纸板上写清价格 “初一数学本 5 角 / 本,初二物理本 7 角 / 本”,动作麻利又细致。“晴姐,昨天跟你说的事,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沈浩背着初一书包走进来,把一个牛皮纸信封放在柜台上,“就是咱们一起卖海报赚的 1425 元,三个人一起做的生意,利润该平分。”
苏晴手里的铅笔顿了一下,赶紧摆手:“我不用分,我就帮着记了几天账,没跑过进货,也没像晓雅那样吆喝,钱该你和晓雅分。” 她想起这半年来受的照顾 —— 李秀莲阿姨帮她改棉袄,妈妈在沈家搭伙不用交伙食费,现在又要分她钱,心里更过意不去,“再说我帮小卖部记账,李阿姨已经给我补贴了,真不用再分我钱。”
“晴姐,话不能这么说。” 沈浩把信封往她面前推了推,语气比平时沉些,带着老灵魂特有的周全,“进货前是你帮着统计需求,说‘初二学生爱买王菲海报’,咱们才多进了 50 张;摆摊时你记的账从来没错过一笔,连一毛钱的零头都算得清清楚楚;还有你设计的‘买海报送同学录优惠券’,不少同学就是冲优惠券才多买的 —— 没有你,这生意哪能这么顺?必须平分。”
正说着,晓雅背着初一书包跑进来,手里拎着两个热馒头:“我妈刚蒸的红糖馒头,给你俩带的!” 听见沈浩要分利润,她也赶紧摆手:“我就放学在胡同口喊了几声,没干重活,不用分我这么多,你们留着下次进初一的英语练习册吧,班里好多同学都想要。”
沈浩没给她们推辞的机会,从书包里又掏出两个一模一样的牛皮纸信封,分别递给晓雅和苏晴:“我都算好了,1425 元平分,每人 475 元。晓雅,你不是说想买本《初中英语语法大全》吗?这本辅导书要 35 元,剩下的钱你还能买几支初一用的钢笔;晴姐,你这初二学费 300 元,剩下的钱能买本初二物理辅导书,咱们周末一起复习时,你也能给我讲讲物理基础。” 他顿了顿,故意装出调皮的样子,“要是你们不收,我就把钱捐给学校图书馆,以后咱们想借辅导书都没地方去 —— 反正这钱是咱们一起赚的,你们不收,我留着也不安心。”
晓雅看着信封上沈浩写的 “晓雅” 字样,笔画工整,还画了个小太阳,心里暖暖的,没再推辞:“那我收下啦!等我买了语法书,周末就跟你和晴姐一起学,我初一英语总在时态上出错,晴姐你初二英语学得好,得多帮我纠正。” 苏晴却还捏着信封,指尖有点发颤 —— 她知道这 475 元不仅能交齐初二学费,还能剩下钱买物理辅导书,可她更清楚,沈浩是故意借着 “分利润” 的名义帮她,怕直接给钱伤她的自尊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