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 > 第295章 京师暗流——“太子监国”的试探

就在顾昭以马六甲海峡为舞台,用一份《南海公约》强行给整个亚洲的海上秩序定下新规矩,将自己的意志包装成“国际法理”,化身为初具雏形的“世界警察”之时,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京师紫禁城,一股针对他的、源自权力最顶端的暗流,也正积蓄着力量,试图冲破那早已被制度与惯性固化的堤坝。

最新的消息,通过加密电报,以一种近乎于实时的方式,从马六甲传回了天津,再由天津的最高国务委员会办公室,以书面简报的形式,呈送到了紫禁城的御案之上。

崇祯皇帝看着那份简报,久久无言。

“亚洲联合舰队”、“南海公约”、“文明的秩序”、“不受保护的目标”……每一个从顾昭口中说出的、充满着力量与开创性的词汇,都像是一根根无形的尖针,深深地刺痛着他作为天子的、那本就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曾几何时,号令四夷,万国来朝,那是唯有大明天子才能拥有的荣光。而如今,顾昭在海外所做的一切,甚至已经懒得再用“奉天承运”的名义了。他的一言一行,都像是在向全世界宣告:在这片由他舰队所及的海洋上,他顾昭的意志,便是新的“天意”。

这种皇权被彻底架空、甚至被无视的屈辱感,让崇祯皇帝感到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他抬起头,环视着这座空旷而威严的乾清宫,第一次感觉自己像是被囚禁在这座黄金牢笼里的、一个即将被人遗忘的象征。

恰在此时,新任的东厂提督王德化,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滑跪到了他的脚下。这位在最近几次小规模的朝堂清洗中,通过为皇帝搜罗政敌罪证而尝到权力甜头的心腹太监,用一种嘶哑而又充满忧虑的声音,开始了他蓄谋已久的“进谏”。

“万岁爷,老奴有罪,有几句掏心窝子的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崇祯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

王德化磕了个头,用袖子擦了擦根本不存在的眼泪,悲声道:“万岁爷,如今镇国公威势滔天,功盖寰宇,这本是我大明之幸。然……然其麾下党羽,已遍布朝野内外,从内阁六部到地方总督,从皇家银行到各大报社,无不以其马首是瞻。长此以往,老奴只怕……只怕天下人只知有顾党,而不知有陛下您这位万乘之主啊!”

这番话,每一个字,都精准地戳在了崇祯内心最恐惧、最隐秘的痛处。

王德化见皇帝的眼神中终于有了一丝波动,连忙趁热打铁,抛出了自己的核心目的:“为我朱家江山万年计,老奴斗胆,请万岁爷早立太子,使之出阁讲学,参预政务,学习监国!太子乃国之根本,唯有将太子这面大旗竖起来,才能让朝中那些心怀忠义的老臣们,有一个可以凝聚和依靠的中心。如此,方能收拢朝臣人心,以固国本啊!”

“太子监国……”崇祯缓缓地咀嚼着这四个字,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他当然清楚,凭自己年仅十余岁的长子朱慈烺,根本不可能处理任何复杂的政务。王德化,或者说他背后那些不甘心被边缘化的旧臣们,真正的意图,是想借“太子”这面拥有着无上法理与道义的旗帜,重新整合起一支只忠诚于“朱家皇室”的政治力量,来与顾昭那个强大的、已经开始高效运转的“最高国务委员会”,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这是一个阳谋。一个他作为皇帝,无法拒绝的阳谋。他希望那些对顾昭的激进改革心怀不满的旧臣,那些在军功新贵面前抬不起头的文官,那些被皇家银行的金融体系冲击得利益受损的士绅代表,能够迅速地围绕在“太子”的周围,形成一个新的、只听命于他崇祯的政治中心。

“好一个‘以固国本’……”崇祯的嘴角,逸出一丝冰冷的笑意。他挥了挥手,示意王德化退下。

是夜,崇祯独自一人,来到了东宫。

皇太子朱慈烺正在灯下,费力地抄写着《帝范》。这个尚显稚嫩的少年,在看到自己的父皇突然驾临时,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连忙起身行礼。

崇祯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走过去,拿起儿子抄写的文章。字迹还很稚嫩,但一笔一划,都写得极为认真。他看着眼前这个与自己有七八分相像、眼神中带着一丝胆怯与孺慕之情的孩子,心中百感交集。

他将朱慈烺拉到身边,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于呓语的语气说道:“烺儿,你是大明的太子,是未来的天子。这天下,终究是咱们朱家的。你要记住,无论何时,这社稷的根本,都在于君权神授,在于父慈子孝。你要快快长大,为父皇分忧啊。”

朱慈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从父亲那双布满血丝的眼中,看到了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期许、挣扎与深深的疲惫。他不知道,自己这个皇太子的身份,即将成为一场巨大政治风暴的中心。他只感觉到,父亲抓住自己肩膀的手,很用力,让他有些疼。

数日后,早朝。

当所有朝会议程都进行完毕之后,崇祯皇帝突然抛出了一个让整个朝堂瞬间陷入死寂的重磅议题。

“众卿,太子慈烺,年已渐长,朕意,当择日为其出阁讲学,开筵讲读。同时,为使太子早日熟悉政务,以备将来克承大统,朕决定,命其在讲学之余,于文华殿学习监国理政。诸卿,以为如何?”

这个议题,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炸弹,瞬间在朝堂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短暂的寂静之后,以几位留任的、在顾昭体系中被边缘化的老臣为首,立刻出列,山呼万岁。

“陛下圣明!太子乃国之储君,早日学习理政,乃稳固江山之万全之策!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此乃我大明之幸,社稷之幸也!”

这些人的脸上,洋溢着一种近乎于狂热的激动。他们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而以新任内阁首辅、顾昭的核心盟友孙传庭,以及兵部尚书赵率教等“顾党”核心成员,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

他们无法公开反对。

“立太子”、“太子监国”,这是皇帝的家事,更是符合太祖皇帝所立下的祖宗法制。任何反对的言论,都会被立刻扣上“不忠”、“蔑视储君”甚至是“意图谋反”的大帽子。他们很清楚崇祯皇帝此举的真实目的,就是要在他们的“最高国务委员会”之外,另立一个政治山头,一个可以合法地、名正言顺地干预政务的权力中心。

孙传庭与赵率教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凝重。他们没有立刻表态,而是选择了沉默。他们需要时间,需要等待最高国务委员会的集体决议。

朝堂上的诡异气氛,并没有持续太久。

仅仅半个时辰之后,一封由天津最高国务委员会办公室直接发来的加密电报,便送到了内阁首辅孙传庭的手中。

电报的内容,简洁而又力道万钧,充满了令人赞叹的政治智慧。

孙传庭看完电报,心中那块悬着的巨石,轰然落地。他整了整衣冠,手持笏板,慨然出列,朗声道:“启奏陛下,臣,孙传庭,谨代表最高国务委员会,完全赞同并支持陛下关于‘太子监国’的圣明决定!”

此言一出,那些旧臣们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而崇祯皇帝的眼中,也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他以为,顾昭的党羽,终究还是在“法理”与“大义”面前,选择了退让。

然而,孙传庭接下来的话,却让所有人的笑容,都僵在了脸上。

“太子殿下乃国之储君,身份贵重。如今初学理政,当有良臣辅佐,方能不负陛下所托。臣等以为,为妥善辅佐太子殿下监国,应由内-内阁几位核心大学士,会同六部尚书,以及最高国务委员会的几位常务委员,共同组成一个‘太子辅政委员会’。”

他顿了顿,用一种更加清晰、也更加不容置疑的语气,说出了最核心的一条。

“所有需要太子殿下‘监国’裁决的政务,为求稳妥,皆需先经由‘辅政委员会’进行详细讨论、拟定出成熟的一至三条方案后,再呈送太子殿下御览,由殿下朱笔圈定。如此,既能让殿下熟悉政务,又不至于因一时疏忽,而有误国本。不知陛下,以为然否?”

这一招,实在是太高明,也太狠了!

这便是顾昭集团商议出的策略——“明面支持,暗中架空”!

他们非但不反对,反而还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去支持,并且主动提出要“帮助”皇帝把这件事办得更“稳妥”,更“符合规矩”。他们用一个“辅政委员会”的制度设计,巧妙地在皇帝的“太子监国”之权前面,又加了一道坚固无比的制度防火墙。

从此以后,任何政务,都必须先通过这个由他们自己人牢牢掌控的“辅政委员会”,进行“过滤”和“加工”,最后送到太子面前的,只不过是他们早已设定好的选择题。太子的“监国之权”,被彻底虚化成了一个盖章的权力。

崇祯皇帝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他费尽心机打出的一张王牌,就这样被对方用一种无可指摘、甚至还显得“忠心耿耿”的方式,给轻松化解了。对方甚至连一场激烈的朝堂辩论都没有给他,就直接用一套更为成熟、更为严密的政治制度,将他的帝王心术,关进了笼子里。

他看着下方那位侃侃而谈、神情自若的孙传庭,看着他身后那些同样面色平静的“顾党”重臣,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他终于悲哀地发现,自己所面对的,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权臣,而是一个组织严密、人才济济、懂得如何运用规则和制度来进行博弈的、成熟得可怕的现代政治团体。

在这样的对手面前,他那点传承自祖宗的、古老的帝王权谋,显得如此的幼稚和可笑。

“准……奏……”

崇祯皇帝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了这两个字。

君臣之间最后一次激烈的权力交锋,就这样,以一种波澜不惊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而帝国的权力天平,也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之后,无可挽回地,彻底滑向了制度化的一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