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重生秦建国 > 第214集:不平静的周边邻屯

重生秦建国 第214集:不平静的周边邻屯

作者:振锋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17 17:08:54

夜色中,靠山屯安静地卧在山脚下,仿佛在积蓄着力量,等待冬去春来。秦建国和沈念秋关于未来的讨论,被家里小石头咿咿呀呀的学语声打断,温馨的灯火将一家三口的影子拉长,融入了屯子的宁静里。

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就在靠山屯上下为过冬和来年的试点计划忙碌准备的时候,几辆自行车叮铃咣当地驶进了屯子,打破了冬日前最后的静谧。来的不是别人,正是老支书赵大山的那几位老伙计——周边几个屯子的支书,林支书、王支书,孙支书。

这几位的到来,并不出乎秦建国的意料。每年入冬前,农闲时节,这几位老哥们儿总会找个由头聚一聚,通常是在靠山屯,因为老支书赵大山年纪最大,威望也高。但这一次,秦建国明显感觉到气氛与往年不同。几个人脸上虽然也带着笑,但那笑容底下,都藏着一股化不开的愁绪和焦虑。

老支书赵大山显然很高兴老伙计们的到来,让沈念秋赶紧张罗饭菜,烫上几壶地瓜烧。几杯烈酒下肚,暖意驱散了寒气,话匣子也就打开了。果然,没聊几句家常,话题就不可避免地拐到了眼下最让他们头疼的问题上——知青回城。

林场屯的支书老林,性子最急,把酒杯往桌上重重一顿,叹道:“老哥哥,建国,不瞒你们说,我这次来,是带着‘求救’的心思来的!我们屯那几个知青,现在是越来越不像话了!”

他掰着手指头数落:“以前吧,还只是闹着要回城,写申请,找公社。现在倒好,开始变着法地消极怠工!安排修水渠,不是腰疼就是腿疼;让去林场间伐,磨洋工能磨出花来!这还不算,最近更邪乎,有人开始装病!发烧、肚子疼,去卫生所又查不出个所以然,反正就是不下地、不出工!你说这影响多坏?屯子里其他社员看着,能没意见?”

旁边的王支书也跟着叹气:“我们屯也差不多。有个女知青,为了回城,听说跟家里串通好了,弄了张‘病退’证明,说是什么慢性病,需要回城治疗。公社那边卡得严,还没批,她就在屯里散布谣言,说我们屯干部卡着不放人,破坏知青政策!弄得我们是里外不是人!”

孙支书比较沉稳,但眉头也拧成了疙瘩:“我们屯情况更复杂些。有几个知青,来的年头长了,有的甚至都快十年了,跟当地社员结了婚,生了娃。现在回城风一刮,家里矛盾就出来了。想走的,配偶孩子怎么办?不想走的,或者没门路走的,看着别人闹,心里也不是滋味,整个屯子都乌烟瘴气的。”

林支书一把抓住秦建国的手,语气带着恳切:“建国,我听说你们屯的知青,回城手续办得挺顺当,那几个闹事,也没闹出什么幺蛾子。你给老哥们儿传授传授经验,你们是咋管的?这帮小年轻,打不得骂不得,讲大道理他们比你还能说,真是油盐不进啊!”

王支书和孙支书也把期待的目光投向秦建国。

秦建国心里明白,这才是几位老支书此行真正的目的。他沉吟着,没有立刻回答。这个问题,他其实也思考了很久。靠山屯的知青之所以相对稳定,一方面是他和沈念秋本身是知青,能理解他们的处境,沟通起来容易;另一方面,也是他提前做了一些工作。

这时,一直默默抽着旱烟的老支书赵大山开口了,声音低沉而沧桑:“老林,你们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建国,咱们屯,知青来得晚,年头短,矛盾还没那么深。

像老林他们几个屯,有的知青扎根都快十年了,青春都耗在这儿了,现在有了回城的机会,心里能不急?那点心思,能不用到歪处去?”

他磕了磕烟袋锅,继续道:“这就像治水,光堵不行,你得疏导。他们想回城,这是政策允许的,也是人之常情。关键是怎么让他们走正道,别走那下三滥的歪路。”

老支书的话,点醒了秦建国。他抬起头,看着几位忧心忡忡的老支书,缓缓说道:“林叔,王叔,孙叔,老支书说得对。堵不如疏。我们的做法,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几条。”

他整理了一下思绪,说道:“第一,政策透明。我们把公社、县里关于知青回城的政策,只要是能公开的,都原原本本地告诉知青们。让他们清楚,什么样的条件符合回城,需要办理哪些手续。避免他们因为信息不对称,胡思乱想,或者被一些谣言蛊惑。”

“第二,公平对待。对于确实符合政策、有门路回城的,比如我们屯里的知青,我们屯里不设卡,不刁难,甚至主动帮他们跟公社沟通,出具相关证明。让他们看到,走正轨是能走得通的。同时,对于那些暂时不符合条件,或者没门路的,我们也明确告诉他们,安心在生产队劳动,屯里不会亏待他们,该记工分记工分,该分粮分粮,把他们和本地社员一视同仁。”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秦建国加重了语气,“就是要把后果讲清楚,尤其是那些想用装病、消极怠工、甚至散布谣言等手段达到目的的人。”

他目光扫过林支书等人:“我们可以明确告诉他们,这些行为,首先是对他们自己不负责任。装病,一旦被查实,就是思想品德问题,记入档案,那是一辈子的污点,就算以后有机会回城,哪个单位愿意要一个档案里有这种记录的人?消极怠工,影响生产任务完成,损害的是集体利益,屯子里有权根据实际情况,扣罚工分,甚至影响口粮分配。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生活。”

“更重要的是,”秦建国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这些行为,会严重破坏他们在上级领导眼中的印象。公社、县里的领导都不傻,下面各个屯子知青的情况,他们心里都有一本账。如果一个知青,不是因为政策允许、表现优秀而被推荐回城,而是靠着闹、靠着耍手段回去的,就算一时得逞,档案里也会留下不光彩的一笔。将来安置工作,好的单位、好的岗位,会优先考虑那些表现好、踏实肯干的,还是会考虑这些有‘前科’的?这笔账,得让他们自己算清楚。”

林支书等人听得连连点头,眼睛亮了起来。秦建国这番话,条理清晰,既有理解,也有底线,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建国,你这话在理!”林支书一拍大腿,“光是我们苦口婆心劝,他们觉得是卡他们。要是把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尤其是对他们自己未来的影响掰开了揉碎了讲,只要不是真糊涂,总能听进去几分!”

王铁柱也道:“对!尤其是档案和将来安置的问题,这点必须强调!这帮年轻人,有时候就是只顾眼前,不想长远!”

秦建国见他们听进去了,便趁热打铁:“几位叔叔,如果你们觉得可行,可以找个机会,把我们几个屯的知青集中起来,或者各自回去开个会,就把这些道理,结合政策,开诚布公地跟他们谈一次。态度要诚恳,既要理解他们的思乡之情,也要明确指出歪门邪道的严重后果。同时,也要让他们看到希望——只要安心劳动,遵守纪律,符合政策了,屯里一定支持他们回城;即使暂时回不去,在屯子里好好干,一样有出路,有前途。比如我们屯正在搞的山货试点,将来也需要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管理和技术工作。”

老支书赵大山赞许地看着秦建国,补充道:“建国说得对。咱们当支书的,不能光压,还得给年轻人指条明路,让他们看到,在农村,也一样能有所作为。当然,该立的规矩必须立住,对于那些屡教不改、严重影响生产和屯子稳定的,该上报公社处理就上报,绝不能姑息。慈不掌兵,义不掌财,管一个屯子也一样。”

几位老支书心里有了底,酒喝得也畅快了些。接下来的话题,又回到了各自屯子的生产、过冬准备上,气氛轻松了不少。

饭后,老支书们又坐着聊了会儿天才各自骑着自行车离去。送走客人,秦建国和沈念秋收拾着碗筷。

沈念秋轻声说:“你刚才说得很好。知青问题,说到底还是要靠政策和引导,光靠压是压不住的。”

秦建国叹了口气:“道理是这么说,但具体到每个屯子,每个知青,情况都不同。林子书他们回去,能不能把这事办好,还难说。尤其是那些来了七八年、甚至十年的老知青,矛盾积累太深了,不是一次谈话就能解决的。”

“尽力而为吧。”沈念秋安慰道,“至少,我们给出了一个方向。而且,我觉得你最后提到的,让知青参与屯里的发展,比如山货试点,这点很重要。得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这里的劳动是有价值的,有奔头的,而不仅仅是为了熬日子等回城。”

秦建国点点头,目光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他知道,知青回城这个问题,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困扰很多基层农村的难题。他能做的,就是尽力把靠山屯的局面稳住,同时,如果可能,也为周边的老大哥屯子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经验和帮助。这不仅是责任,也是一种在艰难时世中,基层干部之间的相互扶持与取暖。

冬意渐浓,靠山屯的夜晚愈发寂静。但秦建国知道,在这寂静之下,许多人的内心并不平静。他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带领屯子发展生产,更是如何安抚和引导这些躁动不安的年轻心灵,让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尽可能稳妥的航向。这个冬天,注定不会太过平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