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重生秦建国 > 第215集:秦建国重生以来第一次的知青大会

夜色更深,几杯地瓜烧的暖意似乎还萦绕在几位老支书的胸间,但秦建国知道,那更多是酒意带来的短暂慰藉。他们带来的愁绪,如同窗外愈发凛冽的寒风,透骨而来,预示着这个冬天在靠山屯乃至整个山区,都注定不会平静。

果然,不出秦建国所料,林支书、王支书他们回去后,虽然立刻按照商议的办法,召集了各自屯子的知青开会,将政策、利害关系掰开揉碎地讲,但效果却如石子投入深潭,起初泛起几圈涟漪,很快便复归沉闷,甚至激起了更深处的暗流。

靠山屯这边,秦建国和沈念秋刚把过冬的柴火备足,地窖里的白菜萝卜也收拾利索,林场屯的林支书就派了他最得力的生产队长,骑着自行车急匆匆地赶来了。队长脸上带着赶路的风霜和一丝难以掩饰的尴尬。

“建国支书,”队长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我们林支书让我来……唉,还是那档子事儿!会开了,道理讲了,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当时有几个小年轻好像听进去了,可没消停两天,那几个刺头又开始了!尤其是那个叫刘海的,还有他带着的两个跟班,变本加厉!现在不光自己装病不出工,还鼓动其他人,说什么‘不闹就没希望’,‘大家都摆烂,上面才会重视’!风气一下子就带坏了!老林实在是没辙了,他拉不下脸再来,让我来问问,建国支书你……你能不能想个更管用的法子?或者,亲自去给我们屯的知青们说道说道?你的话,他们或许能听进去几分。”

秦建国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思想的坚冰,并非一次春风就能化解,尤其是当这冰层里还冻结着长达数年的失望、怨气和对未来的极度焦虑时。他安抚了林场屯的队长,让他先回去告诉林支书,容自己想想办法。

送走队长,秦建国径直去找了老支书赵大山。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照在院子里,老支书正眯着眼,坐在马扎上晒太阳,手里依旧拿着那杆陪伴他多年的旱烟袋。

秦建国把情况一说,老支书沉默地“吧嗒”了几口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显得深邃而沧桑。

“建国啊,”老支书缓缓开口,“这事儿,光靠林老蔫儿他们自己,怕是难了。就像地里长了顽固的杂草,你光在上面薅一把,不除根,过几天又冒出来。这几个屯子的知青问题,根子深了,矛盾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尤其是林场屯那几个带头闹的,估计是觉得回城无望,破罐子破摔,还想拉着旁人一起。”

“老支书,您的意思是?”秦建国虚心求教。

“林老蔫儿提的,让你去说道说道,是个法子,但只去他一个屯,效果怕也有限。”老支书磕了磕烟灰,“老王、老孙那边,我估摸着情况也差不多,只是还没到林场屯这么激烈。既然问题都一样,不如……把几个屯子里闹得最凶、心思最活的那些知青,集中到一块儿,你给他们统一上一课!”

秦建国心中一动,这和他之前的某个想法不谋而合。“集中开会?这倒是个办法,声势大,也能互相做个见证。只是……地点选在哪里?以什么名义?太正式了,怕他们抵触情绪更强。”

“就在咱们屯的队部!”老支书一锤定音,“名义嘛,就说公社关心知青思想动态,委托咱们靠山屯,组织一次知青政策答疑和思想交流座谈会。既体现了上级的关怀,也给了他们一个表达诉求的渠道。最重要的是,”老支书眼中闪过一丝历经世事的精明,“把人拢到咱们的地盘上,有些话,才好说,有些‘戏’,才好唱。”

秦建国立刻明白了老支书的深意。在靠山屯,他和老支书能掌握绝对的主动,氛围也更容易控制。他沉吟道:“好!那就这么办。我这就去给林支书、王支书、孙支书他们打电话,让他们把各屯子里那些重点的、尤其是带头闹事的知青名单报过来,就以这个名义,请他们后天上午到靠山屯队部开会。”

“嗯,”老支书点点头,补充道,“记住,建国,这次开会,核心就是‘恩威并施’四个字。‘恩’,是理解他们的困难,解答他们的疑惑,给他们指一条明路,甚至……可以透露点咱们山货试点的规划,让他们知道,留在农村,也不是全无前途,尤其需要他们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威’,”老支书语气加重,“就是要让他们清清楚楚地看到,继续胡闹下去的后果!不仅仅是扣工分、影响口粮那么简单,那关乎他们一辈子的前程和档案!必要时,可以动用一点……非常手段。”

秦建国心领神会:“我明白,老支书。我会准备好。”

事情就此定下。通知很快传达下去。林支书、王支书、孙支书接到通知,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将各自屯里那几个“重点人物”的名字报了上来,并且提前做了一番工作,强调这是公社层面的关心,要求他们必须参加,好好听取政策。

开会这天,天气干冷,北风刮在脸上像小刀子似的。靠山屯的队部大院,比往常热闹了许多。来自三个屯子的三十多名知青,在各自屯干部或小队长的带领下,陆陆续续地到了。他们大多穿着臃肿的棉袄,戴着棉帽,脸上表情各异——有好奇,有不屑,有麻木,也有几分隐藏很深的期待。彼此之间相熟的,低声交谈着,目光不时瞥向队部那扇紧闭的门。

秦建国和老支书赵大山,以及靠山屯的几名主要干部,早就等在队部里。炭火盆烧得正旺,驱散着屋里的寒气。秦建国的手边,放着一叠文件,除了相关政策汇编,还有几封已经写好、盖好了靠山屯生产大队公章的“情况说明”信。信的抬头是写给公社知青办的,内容则是反映某某屯某某知青,长期消极怠工、装病不出勤、甚至煽动他人对抗生产安排等具体情况,请求上级调查处理,并“考虑其是否适合继续留在农村接受再教育”。落款日期是空白的。

这就是老支书说的“非常手段”。这些信,是准备用来“吓唬”那些真正冥顽不灵的刺头的。当然,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真的交到公社去。这只是悬在他们头顶,促使他们冷静思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看看人差不多到齐了,秦建国对老支书点点头,然后深吸一口气,推开门走了出去。院子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到他身上。

秦建国没有立刻站到前面讲话,而是先走到知青们中间,目光平和地扫过一张张年轻却带着倦怠或桀骜的脸。

“各位知青同志们,”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院子,“天冷,让大家跑这一趟,辛苦了。今天把大家从林场屯、王家屯、孙家屯请到我们靠山屯来,没别的意思,更不是要开什么批斗会。主要是最近,各个屯子都反映,大家对知青回城的政策,还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心里有焦虑,有想法,甚至因此影响到了一些生产劳动。公社领导知道了这个情况,很关心,委托我们靠山屯,组织这么一次交流座谈。目的只有一个:把政策给大家讲透,把利害关系给大家摆明,同时,也听听大家伙儿有什么实际困难,能解决的,我们尽力协调;不能解决的,我们如实向上反映。”

他这番话,开门见山,态度诚恳,既点明了问题,又消解了部分可能存在的对抗情绪。一些知青脸上的戒备之色稍稍褪去。

秦建国走到院子前方临时摆放的一张桌子后,开始系统地讲解当前知青回城的政策。他讲得极其细致,从病退、困退、特殊工种抽调,到工农兵学员推荐,每种途径的条件、所需材料、审批流程,都一一说明,并结合具体例子,避免空泛。他特别强调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符合政策的,我们各个屯子,绝不会,也不敢故意设卡刁难!相反,我们会积极协助办理手续。就像我们靠山屯,前段时间走的几位知青,手续都办得很顺利。这一点,大家可以向他们求证。”

接着,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但是,政策的执行,也必须建立在遵守纪律、服从管理的基础上!我理解大家想回城的心情,思乡之情,人皆有之。但是,这绝不能成为消极怠工、装病不出勤、甚至散布谣言、破坏生产秩序的理由!”

他目光如炬,扫过下面几个已知的“刺头”,林场屯的刘海赫然在列,那是个高个子、眼神里带着一股不服管束劲儿的青年。

“为什么不能?”秦建国自问自答,声音提高了几分,“我给大家算几笔账。第一,是你们个人的前途账!装病,一旦被核实,是什么性质?是欺骗组织,是思想品质问题!这个污点一旦记入你的个人档案,将会跟你一辈子!是,你也许能靠着这种手段暂时蒙混回城,可回去之后呢?档案里装着这么一笔,哪个好单位愿意接收你?分配工作的时候,你是被优先考虑的对象,还是被挑剩下的那个?你们都是读过书、有文化的年轻人,这笔长远账,不会算不明白!”

“第二,是现实的生活账!消极怠工,完不成生产任务,损害的是集体利益。屯子里根据劳动表现和完成情况记工分、分配口粮,这是制度!你不出力,或者出的力不够,工分自然就少,分到的粮食就少!今年冬天怎么过?明年开春青黄不接的时候怎么办?这些,都是直接影响你肚皮的问题!”

“第三,”秦建国顿了顿,让每个字都清晰地落入众人耳中,“是印象账!你们在屯子里的一举一动,公社、县里的领导难道真的一无所知吗?各个屯子的表现,上面心里都有一本明账!一个知青,是靠踏实劳动、表现优秀获得推荐回城的机会大,还是靠着闹事、耍手段回去的机会大?就算你靠着闹暂时达到了目的,你在上级领导眼里成了什么人?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青年,还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将来即使回了城,在安置工作时,这份‘印象分’会不会起作用?”

他环视全场,看到不少知青低下了头,显然是在认真思考他的话。但也有人,比如刘海,嘴角依然挂着一丝不以为然的冷笑。

秦建国知道,光靠说道理,还不足以震慑住这些铁了心要闹腾的人。他决定再加一把火。

“可能有的同志会觉得,我这是在吓唬你们。”秦建国语气平稳,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觉得山高皇帝远,档案里的东西,谁说得准?或者觉得法不责众,大家都这么干,上面也没办法。”

他拿起手边那几封准备好的信,但没有展示内容,只是用手按着。

“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对于极少数屡教不改、严重影响到屯子正常生产和秩序的人员,各个屯子有权,也有责任,将具体情况如实向上级反映!就像这几封,”他轻轻拍了拍那叠信,“就是准备反映个别同志近期表现的初稿。里面记录了哪些人,在什么时间,做了哪些不符合规定的事情,证据确凿。一旦这样的材料递交到公社知青办,会是什么后果?轻则批评教育,延期回城考虑;重则……可能会被作为典型,严肃处理,甚至影响到最终能否回城!”

这话一出,院子里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不少知青脸色都变了,互相交换着眼神,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疑和担忧。档案和上级处理,就像两座无形的大山,压在每个人的心头。没有人愿意自己的档案被写上不光彩的一笔,更没有人愿意被上级“盯上”。

刘海旁边的一个人悄悄拉了他的袖子一下,似乎想让他收敛点,但周伟梗着脖子,虽然没再冷笑,眼神却依旧倔强。

秦建国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知道“威”已经施加得差不多了,该是展现“恩”和给出路的时候了。他语气缓和下来:

“当然,我今天说这些,绝不是想把谁一棍子打死!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大家能认清形势,珍惜自己的前途,不要因为一时糊涂,走上歪路,断送了自己回城的正当机会,甚至影响一生。”

“我们的农村,确实艰苦,比不上城里方便。但这里也是国家建设的一部分,也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来贡献力量!只要大家安心劳动,遵守纪律,表现优秀,不仅仅是回城的机会,即使在农村,也一样有出路,有前途!”

他适时地抛出了靠山屯的计划:“就拿我们靠山屯来说,明年开春,公社批准了我们搞山货采集和初步加工的试点。这里面,就需要有文化的人来学习技术,负责管理,联系销路。这些工作,比单纯的下地干活,更需要头脑,也更能体现个人价值!到时候,我们不仅需要本屯的社员,也可能从其他屯子抽调表现好的知青来参与!这难道不是一条值得期待的路吗?”

这番话,像在沉闷的屋子里打开了一扇窗,透进了一丝新鲜的空气。一些原本觉得回城无望、心思浮动的知青,眼睛里重新焕发出一点光彩。是啊,如果回城暂时无望,能在农村找到一份相对有技术含量、有奔头的工作,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集体大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秦建国讲完,又留出时间让知青们提问。这次,提问的人明显多了起来,问题也更集中在政策细节和如何通过正当途径争取回城上,而不是之前的抱怨和指责。秦建国和旁听的老支书等人一一耐心解答。

会议结束后,大部分知青脸上的表情都轻松了不少,三三两两地议论着,跟着各自屯子的干部准备返回。但秦建国并没有就此结束。

他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名单,让靠山屯的干部分别叫住了林场屯的刘海等三人、王家屯那个散布谣言的女知青李芳、以及孙家屯两个因回城问题闹得家庭不和的知青代表。

这几个人被请进了队部旁边的小会议室。炭火盆依然烧着,但气氛明显比外面凝重许多。

这几个人,就是各屯公认的“刺头”或问题核心人物。周伟依旧昂着头,李芳则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另外几人神色忐忑。

秦建国没有绕圈子,直接点名:“刘海同志,李芳同志……今天把几位单独留下,是因为各屯的支书反映,你们几位最近在回城问题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有些行为,已经触碰了底线。”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刘海:“林场屯反映你长期装病怠工,还煽动他人。有没有这回事?”

刘海张了张嘴,想反驳,但在秦建国极具压迫感的注视下,以及旁边老支书那沉默却更具威势的存在下,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哼了一声,算是默认。

秦建国又看向李芳:“王家屯的李芳同志,你为了病退,弄了假证明,还在屯里散布谣言,说屯干部卡你,有没有这回事?”

李芳身体一颤,头垂得更低了,小声嗫嚅道:“我……我也是没办法……”

“没办法?”秦建国语气严厉起来,“没办法就可以弄虚作假?没办法就可以诬陷屯干部?你知道你这种行为是什么性质吗?往小了说是个人思想问题,往大了说就是破坏知青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关系!你那个假证明,经得起查吗?一旦查实,你想想后果!”

李芳吓得脸色发白,不敢再说话。

秦建国逐一指出了他们每个人的问题,语气严厉,毫不留情。然后,他拿出了那几封对应的“情况说明”信,放在了桌子上。

“这几封信,内容就是你们最近的表现。公章已经盖好了。”秦建国平静地说,“按照程序,如果你们继续这样下去,这些信,很快就会送到公社知青办领导的桌子上。”

看到白纸黑字,还有那鲜红的公章,刘海的脸色终于变了,李芳更是几乎要哭出来。其他几人也面露惶恐。他们之前或许还存有侥幸心理,觉得屯干部只是吓唬人,但此刻,这实实在在的“证据”就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们不信。

“秦……秦支书,”孙家屯的一个知青声音发颤地问,“那……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怎么办?”秦建国看着他们,“路,我今天在大会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第一,立刻停止一切错误行为!该出工出工,该劳动劳动,以前装病磨洋工的,从明天起,给我拿出实际行动来改正!第二,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写出书面检查,交给你们各自的支书!第三,安下心来,要么通过正当途径申请回城,要么就在屯子里好好干,等待机会!”

他顿了顿,语气稍微缓和:“只要你们能做到这几点,真正改过,积极表现,这些信,”他指了指桌上那几封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信封,“我可以当着你们的面,把它们烧掉!就当从来没有写过。之前的事情,屯子里也可以不再追究。这是你们最后的机会。”

恩威并施,胡萝卜加大棒。先以雷霆手段震慑,再给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悔改之路。

刘海紧绷的肩膀终于垮了下来,他长长地叹了口气,低下了一直昂着的头。李芳更是连连点头,带着哭腔保证:“秦支书,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敢了,我回去就好好劳动,我写检查……”

看着这几人的反应,秦建国和老支书交换了一个眼神,知道这场“攻坚战”,算是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处理完这些“刺头”,秦建国感到一阵疲惫,但心里也踏实了许多。他相信,经过今天这一番组合拳,这几个屯子的知青风气,应该能有所扭转。至少,那些闹得最凶的,会被暂时压制住,给了各屯支书喘息和进一步做工作的空间。

送走所有知青,天色已经近黄昏。夕阳的余晖给靠山屯的屋瓦和远山镶上了一道金边。秦建国和老支书站在队部门口,望着恢复宁静的屯子。

“建国,今天这事,你处理得不错。”老支书吧嗒着烟袋,难得地直接夸奖,“有章法,有力度,也留了余地。这帮小年轻,回去应该能消停一阵子了。”

秦建国摇摇头:“老支书,这只是暂时压住了。根本问题不解决,回城政策的口子不开得更大,或者没有更多的出路给到他们,类似的矛盾以后还会冒出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维持稳定,引导他们走正路,别把自己和屯子都拖垮了。”

“是啊,”老支书望着远方起伏的山峦,悠悠地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管一个小屯子,又何尝不是?火候、调料,都得掌握好。急了不行,慢了也不行。这个冬天,咱们的任务不轻啊。”

秦建国默默点头。是啊,冬天才刚刚开始,考验,或许还在后头。但无论如何,今天这一步,是走对了,也为接下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更多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望着屯子里逐渐亮起的零星灯火,心中那份带领靠山屯、乃至帮助周边屯子安稳度过这个特殊时期的责任感,愈发沉重而清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