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凤栖梧宦海龙吟 > 第197章 林夙之位

凤栖梧宦海龙吟 第197章 林夙之位

作者:乔尼幽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0:56:59

封赏风波过去了几日,朝堂表面恢复了平静。受赏的功臣们各司其职,新帝的权威在一次次诏令下达中逐渐巩固。然而,那日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健出列反对的声音,并未随着退朝而消散,反而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漾开的涟漪正在暗处悄然扩散。

萧景琰端坐于御书房内,面前堆积如山的奏章,是帝国庞大躯体的脉搏与呼吸。他批阅得很快,朱笔挥洒间带着新君特有的锐气与决断。然而,当他的目光掠过一份由司礼监呈送来的、关于整肃内廷二十四衙门的条陈时,笔尖微微一顿。条陈字迹清秀工整,逻辑缜密,措施果决,正是出自林夙之手。

高公公已正式上表乞骸骨,司礼监掌印太监之位空缺。于公于私,于情于理,林夙都是最合适的人选。那日朝堂上“暂领”的权宜之计,本就是为了缓冲,但这名分,迟早要定下来。景琰深知,一个名正言顺的掌印太监,能更有效地统御内廷,执行他的意志。

他放下朱笔,指尖在条陈上轻轻敲击。林夙的能力毋庸置疑,他的忠诚……至少在目前,景琰愿意给予最高程度的信任。但刘健等人的反对,代表的并非一己之见,而是整个文官集团,乃至士林清议对宦官掌权的天然警惕和抵制。

“宣林夙。”景琰对侍立一旁的内侍吩咐道,声音听不出情绪。

内侍领命而去。景琰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窗外庭院中几株新移栽的翠竹。他想起了在东宫那些提心吊胆的日子,是林夙陪他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深夜,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机。如今,他坐拥天下,难道连给这个最信任的人一个应有的名分,都要如此踌躇吗?

一种混合着感激、依赖,以及帝王权衡术的复杂情绪,在他胸中翻涌。

林夙来得很快,依旧是一身低调的青色宦官常服,脚步轻捷,若非细看,几乎察觉不到他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疲惫与苍白。

“奴婢叩见陛下。”他躬身行礼,姿态无可挑剔。

“平身。”景琰转过身,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脸色还是不好,程太医的药没按时吃?”

林夙微微垂首:“谢陛下挂怀,药一直吃着,只是近日司礼监事务繁杂,加上东厂初立,千头万绪,不敢懈怠。”

“事情要做,身子也要紧。”景琰走回御案后坐下,将那份条陈推向前,“你这份条陈,朕看过了,很好。内廷积弊已久,是该下重手整顿了。”

“陛下谬赞。此乃奴婢分内之事。”林夙语气平静,并无居功之色。

景琰看着他这副宠辱不惊的样子,心中那点犹豫反而更重了些。他沉吟片刻,决定开门见山:“高公公致仕的折子,朕已经准了。司礼监掌印之位,不可久悬。”

林夙静立不语,仿佛此事与他无关。

景琰继续道:“你的功劳、能力,朕都看在眼里。这掌印之位,由你接任,本是顺理成章。”他话锋一转,语气沉凝,“只是,那日朝堂上刘健等人的话,你也听到了。文官们对此,抵触不小。”

林夙终于抬眸,眼神清亮,仿佛能洞悉人心:“陛下不必为难。奴婢能得陛下信重,提督东厂,暂领司礼监事,已是殊恩。掌印之名分,于奴婢而言,不过是虚衔。能为陛下办事,肃清朝纲,稳固江山,才是根本。”

他这话说得漂亮,将自身姿态放得极低,全然为君分忧的架势。可景琰与他相处日久,深知他骨子里的骄傲与执着。这“虚衔”,代表的不仅是地位,更是皇帝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对其身份的某种“正名”。林夙可以不要,但景琰若不给,或者给得迟疑,本身就是一种信号。

“虚衔?”景琰轻轻重复了一遍,嘴角勾起一抹意味不明的弧度,“在你或许是虚衔,在朕,却是态度,是权衡。朕若此刻强行任命,势必引发文官集团更激烈的反弹,于朝局稳定不利。朕初登基,虽掌大权,却也不能无视清议。”

他这是在解释,也是在试探。他想知道,林夙是否能完全理解,甚至接受这种帝王心术下的“委屈”。

林夙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那垂在身侧的手,指尖几不可查地蜷缩了一下,又缓缓松开。他再次躬身:“陛下深谋远虑,思虑周全,奴婢明白。一切但凭陛下圣裁。”

他的顺从,让景琰心中稍稍一松,但同时又泛起一丝细微的失落和……愧疚。他宁愿林夙能像从前在东宫时那样,偶尔流露出一点真实的情绪,哪怕是抱怨也好。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将所有情绪都完美地收敛在那张平静的面具之下。

“嗯。”景琰点了点头,做出决断,“既然如此,掌印之职,暂且搁置。司礼监一应实务,仍由你全权处置,东厂亦由你提督。朕会下旨明令,赋予你相应权责,确保政令畅通,无人敢掣肘。”

这相当于给了林夙所有的实权,唯独缺了那个最名正言顺的头衔。一个拥有掌印太监之实,却无其名的“隐形”内相。

“奴婢,领旨谢恩。”林夙叩首,声音平稳,听不出任何波澜,“定不负陛下所托。”

“起来吧。”景琰挥挥手,试图缓和一下气氛,“还有一事。朕欲在朝堂之外,另设一‘议政堂’,遴选几名干练心腹之臣,不定期商议机要,便于朕咨询决策。你可作为成员之一,参与其中。”

这是一个补偿,也是一个更明确的信号:即便没有掌印之名,你依然是朕最核心的决策圈成员。

林夙眼中飞快地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敛去:“陛下信重,奴婢感激涕零。”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内侍的通传声:“陛下,首辅方敬之、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健、礼部尚书王瑜求见。”

景琰与林夙对视一眼,彼此都明白,这恐怕不是巧合。

“宣。”景琰坐直了身体,恢复了帝王的威仪。

林夙则悄无声息地退后几步,重新融入御座旁的阴影里,仿佛刚才那段关乎他切身利益的对话从未发生。

方敬之、刘健、王瑜三人鱼贯而入,行礼之后,分列站定。

“三位爱卿联袂而来,所为何事?”景琰语气平淡地问道。

首辅方敬之率先开口,依旧是那副老成持重的腔调:“回陛下,臣等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而来。高公公既已荣休,此位关系内廷稳定,乃至票拟批红之权,不可不慎选其人。”

果然是为这事。景琰心中冷笑,面上不动声色:“哦?首辅有何高见?”

刘健立刻接话,声音带着言官特有的激昂:“陛下!司礼监掌印,位同内相,职责重大!臣等以为,此职当选派年高德劭、熟知典章、性情沉稳之内官担任,方可平衡内外,不生事端。切不可任用年少新进,以免权柄滥用,重现前朝阉祸!”

他虽未直接点名,但矛头直指林夙的“年少”(相对于资深大太监)和“新进”(快速晋升),以及他提督东厂的“酷烈”名声。

礼部尚书王瑜也附和道:“陛下,刘御史所言,乃老成谋国之论。内官任职,尤重资历与德行。且司礼监掌印,常需与内阁、六部对接,若资历不足,恐难以服众,有碍政事畅通。”

三人显然有备而来,言辞恳切,理由冠冕堂皇,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反对林夙正式出任掌印。

景琰静静听着,目光扫过三人,最后落在阴影中的林夙身上。林夙低眉顺目,仿佛他们讨论的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旁人。

待他们说完,景琰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三位爱卿的顾虑,朕知道了。”他顿了顿,故意卖了个关子,看到刘健等人脸上露出期待的神色,才继续道,“关于司礼监掌印人选,朕已有决断。”

御书房内顿时安静下来,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方敬之眼神微动,刘健屏息凝神,王瑜则捋着胡须,等待下文。

景琰的目光掠过他们,最终定格在虚空中的某一点,语气平淡却掷地有声:“高公公举荐林夙接任,朕亦觉林夙堪当此任。”

刘健脸色一变,正要开口反驳,却被景琰抬手制止。

“但是——”景琰话锋一转,“刘爱卿、王爱卿所言,亦不无道理。林夙毕竟年轻,资历尚浅,骤然位居掌印,恐难服众,亦非历练成才之道。”

这话一出,不仅刘健等人愣住,连阴影中的林夙,那一直平稳的呼吸,似乎也微不可察地滞了一瞬。

“故此,”景琰做出了最终宣布,“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暂且空缺。司礼监一应事务,暂由随堂太监林夙统领,提督东厂如旧。待其历练有成,再行定夺。”

这是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既没有强行任命林夙,引发正面冲突;也没有屈从于文官压力,另选他人。而是采用了“悬空”和“实权代理”的方式。

方敬之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暗赞新帝手段高明。此举既安抚了文官集团(没有立刻给名分),又保全了林夙的实权(甚至通过明旨确认),还将最终决定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再行定夺”)。

刘健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不任命林夙,算是达到了部分目的,但让林夙继续“统领”实务,还提督东厂,这权力不是更集中了吗?这“暂领”与“统领”,又有何本质区别?不过是换了个说法而已!他感觉像是用尽全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还被对方借力卸力。

“陛下……”刘健还想争辩。

景琰却不给他机会,语气转冷:“此事朕意已决,不必再议。林夙。”

“奴婢在。”林夙从阴影中应声出列,躬身听令。

“朕将司礼监事务交于你手,望你恪尽职守,秉公办理,勿负朕望。若有差池,朕唯你是问!”

“奴婢遵旨!定当竭尽全力,以报陛下天恩!”林夙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在这寂静的御书房内回荡。

景琰的目光扫过面色各异的三位大臣:“三位爱卿可还有本奏?”

方敬之率先躬身:“陛下圣裁,老臣无异。”他拉了拉还想说话的刘健的衣袖。

王瑜也叹了口气,拱手道:“臣等无异。”

刘健看着御座上年轻帝王那不容置疑的眼神,又看了看一旁恭谨而立、却隐然已成内廷无冕之王的林夙,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最终也只能不甘地低下头:“臣……遵旨。”

三人退下后,御书房内再次只剩下景琰与林夙。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将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景琰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感到一阵疲惫。这平衡之术,看似赢了局面,实则耗心费力。

林夙默默地上前,将凉了的茶水换掉,重新斟上一杯温热的,轻轻放在景琰手边。

“委屈你了。”景琰没有看他,望着窗外的暮色,忽然低声说了一句。

林夙动作一顿,随即恢复自然,声音平静无波:“陛下何出此言?陛下为奴婢挡去诸多明枪暗箭,保全实权,奴婢心中唯有感激,何来委屈?”

他的回答依旧完美,完美得让景琰感到一阵心烦。

“你知道朕的意思。”景琰转过头,目光锐利地看向他,“名不正则言不顺。日后你行事,难免会因这‘名分’之事,受到更多刁难和非议。”

林夙抬起头,与景琰对视。在那双熟悉的眼眸深处,景琰似乎看到了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但那情绪消失得太快,快得让他以为是错觉。

“陛下,”林夙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一种异常的平静,甚至可以说是……疏离,“奴婢从入宫那天起,就明白自己的身份。能走到今日,已是陛下格外开恩。名分于奴婢,确是虚妄。唯有陛下交付的差事,才是实实在在的。奴婢会做好该做的事,至于非议……”他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近乎自嘲的弧度,“奴婢是陛下手中的刀,刀锋锋利,能伤敌,自然也会招人忌惮。奴婢早已习惯。”

他说完,深深一揖:“若陛下无其他吩咐,奴婢先行告退。司礼监还有几份紧急公文需要处理。”

景琰看着他,想再说些什么,却发现言语在此刻显得如此苍白。他最终只是摆了摆手:“去吧。”

“是。”林夙躬身,后退,转身,动作流畅而恭谨。然后,他迈步离开了御书房,青色的身影消失在渐浓的暮色里。

景琰独自坐在空旷的御书房中,手边那杯新沏的茶,热气袅袅升起,却驱不散心头的寒意。

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稳定了朝局,安抚了文官,保住了林夙的实权。

可为什么,他感觉仿佛失去了什么更重要的东西?

他看着林夙消失的方向,心中那股不安的预感越来越强烈。他亲手将林夙推到了风口浪尖,赋予了他巨大的权力,却又亲手在他心上划下了一道名为“名分”的裂痕。

这把最锋利的刀,在斩向敌人的同时,那细微的裂痕,是否会在一日日的风雨侵蚀下,逐渐扩大,直至……崩断?

夜风吹动窗棂,发出轻微的呜咽声。承乾帝萧景琰的统治,在看似稳固的表象下,那源于权力核心的第一道隐裂,已悄然滋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